>>>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1节

夜雪

雪,像一场无声的暴动,从苍穹的裂缝里倾泻而下。长安南城的夜,被这无数冰冷的羽毛层层覆盖,仿佛要把一座帝国的咽喉活活掐断。风在破庙的梁间呜咽,像替谁提前哭丧。庙外,更鼓三声,铜锣的余音在雪幕里颤抖,随即被北风撕得粉碎。历史日后会记载:大晟朝元朔二十一年腊月二十三,京师雪深四尺,冻死流民二千一百零三口。然而历史从不记录每一具尸体的姓名,也不记录每一道伤口的温度。冉文清蜷缩在城隍神像的脚下,左脚的草鞋早已不知去向,右脚那只还倔强地挂在前掌,用破布条缠了三道,却仍旧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他的怀里,五岁的阿珂像一片枯叶,偶尔发出一声细若游丝的啼哭。那哭声一出口,便被庙外的风攫住,揉碎,散成冰碴。“再忍一忍,天亮就有粥棚。”冉文清把女娃往怀里又掖了掖,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到天亮。他的背脊上,还留着三年前被杖脊的疤——那是沙为栋亲手打的。沙为栋,时任长安捕营校尉,如今已是锦衣缇骑,专斩“盐枭”。那一日,冉文清不过是偷了两斤官盐,给病得吐白沫的姐姐熬药;而沙为栋的杖,却像一道分水岭,把他的人生劈成两段:前一段,尚能称“人”;后一段,只剩“贼”。庙门忽地被撞开,一队铁链叮当的囚犯被押进来。雪光映着刀刃,也映着囚犯们空洞的眼。为首的是个秃头大汉,脖子上缠着铁链,像一条被拴住的暴风。捕快们呼喝着,让流民让出空地。冉文清拖着阿珂往角落缩,却还是被一只穿着牛皮靴的脚踢中了肩胛——那靴底沾着雪,也沾着别人的血。“滚远些!别脏了朝廷要犯!”靴子的主人嗓音沙哑,像锈铁刮过瓷面。冉文清抬头,看见一张被寒夜冻得更瘦更长的脸——沙为栋。沙为栋也看见了他,却只是皱了皱眉,仿佛对一张三年前的破画片毫无兴趣。命运有时像一场雪,把旧恨轻轻盖住,让人误以为它已被遗忘。冉文清低下头,把阿珂的耳朵捂上。阿珂却在这时睁开眼,黑眼珠里映着庙顶破洞漏下的雪,也映着父亲龟裂的下巴。她伸出小手,在父亲胸口画了一个圈,像画一只看不见的烛台。庙外,雪更大了。风把破庙的窗纸吹得猎猎作响,像无数细小的旗帜,为一支看不见的送葬队伍招魂。第2节

赠烛天亮之前,雪停了。东方的云缝像被刀划开,露出一线暗红的晨曦,仿佛谁在天空的伤口上抹了一把朱砂。冉文清抱着阿珂,踩着没膝的雪,往城南栖尘寺去。那里每日卯时放粥,施粥的是个老僧,法号妙悟,据说曾是帝师,后因直谏被贬,便在山门前种梅、施粥、替倒毙的流民念经。寺前的梅树果然开了,雪压枝头,像无数盏未点燃的白瓷灯。妙悟禅师立于石阶,灰布僧衣被风鼓起,像一面残破的旗。他看见冉文清,并不说话,只伸手接过阿珂,摸了摸她滚烫的额头,然后转身入寺。片刻,一小沙弥端出两碗粥:一碗稠,稀的照得见人影;一碗稠,米香扑鼻。冉文清把稠的那碗先喂阿珂,自己才喝稀的。米汤入喉,像一把钝刀,生生把胃里的冰碴刮开。妙悟禅师忽然开口:“你叫什么名字?”“冉……”冉文清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冉文清。”“文字易冷,清字易碎。”禅师从袖中摸出一对银烛台,通身雪亮,唯底座刻着一朵小小的梅花,“拿去。烛传薪,雪自融;恨止身,善起心。”冉文清怔住。他见过这对烛台——三年前,沙为栋抄没“盐枭”家产,在仓库里堆满金银,却独独把这对不起眼的烛台扔回给囚犯,说:“赏你们照路,好去黄泉。”如今,它们却出现在禅师手里,像一场轮回的玩笑。他伸手接过,指尖碰到禅师的掌纹——干燥、温暖,像一块被岁月磨光的木头。“大师为何给我?”“因为你看女娃的眼神,像看最后一簇火。”禅师转身,灰衣掠过雪地,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火若不传,便与雪同腐。”冉文清跪下去,把烛台贴在额头。银器冰凉,却让他想起姐姐临终时,手里那盏来不及点着的油灯。很多年后,当他在黄河决堤的夜里再次举起烛台,他会想起这一刻:雪、梅、粥、僧,以及一只尚未点燃却已照亮未来的火芯。第3节

灞桥除夕前夜,长安城门提前关闭。护城河面的冰像一面巨大的铜镜,映出城楼上飘摇的灯笼,也映出冉文清佝偻的背。他背着阿珂,怀里揣着妙悟给的半升米、一对烛台,以及一张用血画就的地图——从长安到松江府,水路一千二百里,陆路八百里,沿途关卡十三处。禅师说:“江南多药市,你若肯吃苦,可活人,也可自活。”灞桥的风比城里更硬,像无数细小的锥子,专往骨头缝里钻。桥那头,一队押送囚徒的官差正踏雪而来,铁链在冰面上拖出长长的白痕。冉文清侧身让过,却还是被最后一名差役撞了一下,差点跌倒。“贱民!走路不长眼!”差役的刀背敲在他肩上,发出闷响。冉文清不敢回嘴,只把阿珂往上托了托。阿珂却在这时睁开眼,小声说:“爹,烛台……硌得背疼。”他心头一紧,伸手进衣襟,摸到银烛台冰凉的柄。那触感像一句无声的咒语,让他想起禅师的话:“火若不传,便与雪同腐。”桥下的冰忽然发出一声裂响,像谁在暗处扣动扳机。差役们骂骂咧咧地加快脚步,囚徒们则麻木地跟着,仿佛一群被风雪抽打的皮影。冉文清趁机走下桥头,沿着结冰的河岸往东南去。雪在他脚下发出细碎的咔嚓声,像无数细小的牙齿,在啃噬他留在长安的最后一丝痕迹。历史不会记录:一个耳缺背驼的男人,如何在除夕前夜踩着冰河离开帝都。它只记录:元朔二十一年腊月二十八,长安雪霁,城门无犯。夜渐深,雪又开始下。冉文清回头,看见长安的城墙在雪幕中缩成一条模糊的灰线,像被水浸湿的纸,边缘渐渐融化。他呼出一口白气,把阿珂往上掂了掂,然后大步向前。脚印刚出现,便被新雪填平,仿佛从未存在。第4届

灯市五年后,松江府。元宵灯市,十里长河被灯船照得如同倒置的星河。画舫上,丝竹声、叫卖声、爆竹声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把整座城池兜进一场纸醉金迷的梦里。冉文清立于“济生堂”门前,青绢道袍被灯火映得发暖。他左手提一盏莲花灯,右手牵着阿珂——如今已十岁,发间插着一枝素白梅,像把雪别在了黑绸上。五年来,他靠卖药、施粥、收徒,把一间小铺扩成三进大院。袖口那对银烛台暗纹,成了济生堂的标志:凡买药十文以上,皆赠白烛一支,上刻“雪里春回”四字。百姓们不知道:那四字原是一个囚徒在雪夜用指甲划下的。他们只记得:冉东家的烛,总比别家的亮得久些。灯市最热闹时,一队锦衣缇骑踏马而来,为首者身披玄狐大氅,腰悬尚方剑——沙为栋。五年不见,他眼角多了两道纵纹,像被刀背划过的冰面,冷而脆。沙为栋的目光掠过人群,落在冉文清左耳——那里缺了半块,像被月亮啃掉一角的夜幕。他唇角微勾,抬手,示意部下放慢马蹄。“冉东家,别来无恙?”声音不高,却像一把薄刃,贴着灯火滑过来。冉文清指尖一紧,莲花灯里的火苗晃了晃,投出两人交错的影子——一个瘦长如戟,一个微弓如桥。“托大人福,尚可。”他侧身,让阿珂躲进柜台后。沙为栋没再说话,只抬手接过部下递来的一盏琉璃灯,随手抛向空中。灯坠地,“啪”一声碎成无数片,像一场小型烟火。“灯碎可惜,”他盯着冉文清,“但更可惜的是——有人披着灯皮,却藏着盐枭的骨头。”灯火依旧,人潮依旧,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只有阿珂在柜台后攥紧了那枝白梅,指节发白。。第5节

折柳

清明,松江府漕河两岸柳色初青。细雨像一层被揉皱的丝绢,轻轻覆在河面,也覆在沈芳汀的睫毛上。她跪在“济生堂”后门的石阶上,面前摆着一只褪色的蓝布包袱,包袱角上绣着半朵杏花——那是她给女儿阿珂绣的,却始终没有机会递出去。历史将记住:大晟朝元朔二十七年清明,松江府裁撤教坊司,官妓许自赎。历史不会记住:一个名叫沈芳汀的女人,如何用一根绣针,在三年里为自己攒下五百文赎身钱。冉文清撑着油纸伞站在门槛内。伞沿滴下的水,像一串串细小的念珠,落在石阶,溅起微不可闻的“嗒”声。他看着阶下的女人——她瘦得像一株被雨泡白的芦苇,左眉尾有一颗小小的黑痣,像谁用指尖蘸了墨,在那里点了一下。那一瞬,他想起阿珂眉尾同样位置的痣。“你叫什么名字?”“沈……芳汀。”女人抬头,雨水顺着她鬓角滑进衣领,像一条偷偷游进夜色的小蛇。“赎身钱够吗?”“差二十两。”冉文清没再说话,只侧身让开一条路。沈芳汀愣了片刻,忽然明白过来,双膝一软,额头重重磕在湿冷的石板上,声音像一粒豆子落在铜盘里。当晚,沈芳汀被安排在药局后院的偏房。墙上挂着一盏小小的银烛台——与冉文清袖口暗纹一模一样。烛光跳动,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一层暖色,像给一尊白瓷像临时点了胭脂。她伸手去摸烛台,指尖却先碰到一只小小的木匣。匣里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两雪花银,压着一张字条:“绣童衣的钱,我已替你付了。——冉”沈芳汀的眼泪落在字条上,墨迹晕开,像一只黑蝶振翅欲飞。窗外,雨声渐大,柳条在风中折腰,发出细碎的“噼啪”声,仿佛无数细小的骨骼,正在悄悄重新生长。第6节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