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周予安站在画廊二楼的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窗外细雨绵绵,将"艺术之眼"画廊的玻璃外墙洗刷得晶莹剔透。他的个人摄影展"破碎与重塑"今天开幕,展厅里已经陆续有参观者进入。

"周老师,媒体记者都到齐了,可以开始采访环节了。"助理小林轻声提醒。

周予安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即使已经举办过多次个展,面对媒体和陌生人时,他依然会感到胃部一阵紧缩。他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里的药盒,又强迫自己把手拿开。

"好的,我马上下去。"

一楼的展厅中央,十几位记者围在他的代表作《废墟上的花朵》前等待。那幅作品拍摄于一个地震灾区,断壁残垣间,一个小女孩手捧野花,阳光从她身后倾泻而下,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

周予安简短介绍了创作理念,声音平稳得几乎不带感情。记者们轮流提问,问题大多关于技术参数、获奖经历和未来计划。他机械地回答着,直到一个清澈的女声从人群后方响起。

"周先生,您的这组作品中,几乎每张照片都同时包含了毁灭与重建的元素。我注意到您特别钟爱拍摄黄昏时分的废墟,这是否隐喻着某种过渡状态?或者说,您是否在通过镜头寻找某种救赎?"

周予安抬起头,看到一个扎着松散马尾的年轻女子。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深蓝色铅笔裙,手里拿着笔记本,眼神专注而锐利。她的问题不像其他记者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直指他创作时最私密的思考。

"这位是..."他轻声问身旁的助理。

"《艺术前沿》杂志的唐微记者。"小林迅速回答。

周予安的目光重新落回唐微身上,第一次在今天的采访中真正集中了注意力。"你观察得很准确。黄昏确实是我偏爱的时刻,那是一天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界..."他的声音不再机械,带上了一丝温度,"废墟代表着终结,而重建则意味着希望。我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临界状态。"

采访结束后,周予安发现自己在人群中寻找那个叫唐微的记者。她在展厅一角静静地站着,正凝视着他另一幅作品《雨后的十字路口》。照片中,暴雨过后的城市街道上,行人匆匆走过积水的路面,倒影将现实世界扭曲成超现实的画面。

唐微的眼角似乎有泪光闪动。周予安犹豫了一下,向她走去。

"这幅作品让你想到什么?"他轻声问。

唐微似乎被他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但很快镇定下来。"它让我想起五年前那场特大暴雨...我的父亲在那天因为心脏病发作,救护车被困在路上没能及时赶到。"她指了指照片中模糊的救护车灯光,"但同时也让我想起那些在暴雨中互相帮助的陌生人...就像您作品中总有两面性一样。"

周予安感到胸口一阵奇怪的悸动。多年来,无数人评价过他的作品,却很少有人能如此精准地触及他按下快门时的情感内核。

"你愿意共进晚餐吗?"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是说...如果你有时间,我想听听你对其他作品的看法。"

唐微眨了眨眼,显然也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一个浅笑:"荣幸之至。"

晚餐在一家安静的日料店进行。周予安发现唐微对艺术有着惊人的敏感度,而且善于倾听。更让他惊讶的是,在这个陌生女子面前,他居然能够自然地交谈,而不像往常社交场合那样需要酒精或药物来缓解焦虑。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唐微夹起一片三文鱼,"为什么您的作品总是聚焦于'创伤与治愈'这个主题?"

周予安的手指在茶杯边缘停顿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习惯通过镜头保持距离观察世界。拍摄创伤,某种程度上是在处理自己的..."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

唐微没有追问,只是轻轻点头:"有时候,艺术是我们唯一能诚实面对自己的方式。"

离开餐厅时,雨已经停了。周予安坚持要送唐微回家,两人沿着湿润的街道慢慢走着。

"你知道吗,"唐微突然说,"今天本来不是我负责这个采访。原本安排的同事临时生病,主编才派我顶替。"

周予安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那么我很感谢这场巧合。"

在唐微公寓楼下告别时,周予安做了件更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事——他要了唐微的联系方式,不只是工作电话,还有私人号码。

回到自己空旷的公寓,周予安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的灯火。他拿出手机,翻看唐微发表在《艺术前沿》上的往期文章。她的文字犀利而不失温度,总能挖掘出艺术家最本真的创作动机。

他想起晚餐时唐微谈到的一个观点:"最好的艺术评论不是解释作品,而是为观众打开更多理解的可能性。"

周予安关上手机,从床头柜取出药盒,犹豫片刻后又放了回去。今晚,他决定尝试不依靠药物入睡。脑海中,唐微谈论他作品时发亮的眼睛,似乎比任何安眠药都更能给他平静。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