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唐宋篇第18章:盛唐宰相的荣光时空的眩晕感褪去,张昊睁开眼睛,
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座宏伟的宫殿前。朱红的宫墙高耸入云,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门前的石狮子威武雄壮,处处彰显着盛世的气派。"张大人,陛下已在紫宸殿等候,
请随我来。"一名内侍躬身说道,语气恭敬。张昊心中一震,连忙整理思绪。
从周围的建筑风格和官员服饰来看,他已经穿越到了唐朝。结合记忆碎片,
他得知自己现在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朝宰相。
跟随内侍走进宫殿,张昊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宫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
官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朝服,井然有序地站在两侧。唐玄宗李隆基坐在龙椅上,身着龙袍,
面容英俊,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威严,正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臣张昊,参见陛下。
"张昊按照唐朝礼仪跪拜行礼。唐玄宗微微一笑:"张爱卿平身。朕知你才华横溢,
特任命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辅佐朕治理天下。如今国泰民安,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你可有什么治国良策?"张昊起身肃立,沉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天下太平,
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完善制度,巩固盛世根基。臣有三策献上:一者重视农业,
兴修水利,确保粮食安全;二者发展商业,开拓贸易,增加国家财政;三者完善科举,
选拔贤能,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唐玄宗听得连连点头:"张爱卿所言甚合朕意。
农业是国之本,商业是国之脉,人才是国之基,三者缺一不可。你可牵头推行这些政策,
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张昊躬身领命:"臣遵旨。"离开紫宸殿,张昊来到宰相府。
府邸宽敞气派,庭院中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比他在汉朝的大司马府更加豪华。
但他并没有心思欣赏这些,而是立刻召集属吏,了解唐朝的政务流程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人,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
成为流民;商业发展虽快,但缺乏规范管理,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科举制度虽已完善,
但仍有不少弊端,寒门子弟难以出头。"一名老吏向张昊汇报。
张昊沉吟道:"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盛世的延续。我们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
"他首先着手解决土地问题。他向唐玄宗上书,建议推行均田制改革,
限制土地兼并;减免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民以食为天,只有让农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昊在朝会上说道,
"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清查,核实土地数量,确保均田制落到实处。
对于违法兼并土地的豪强地主,要依法严惩。"唐玄宗采纳了张昊的建议,
任命他为均田制改革使,全面负责土地改革事宜。张昊雷厉风行地展开工作,
派出官员前往各地清查土地,打击豪强地主,将兼并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这一举措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朝中官员,处处阻挠改革。但张昊不为所动,
坚定地推行改革措施。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解决了农业问题,
张昊又开始着手规范商业管理。他发现唐朝的商业虽然繁荣,但税收制度不完善,
市场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商业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必须加强管理。
"张昊对属吏们说,"我们要制定完善的商业税收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商业的健康发展。"他向唐玄宗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市舶司,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制定商税法,规范商业税收;设立行会,加强对商人的管理和服务。
这些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批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张昊的努力下,
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
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除了农业和商业,
张昊也十分重视人才选拔。他发现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仍存在一些弊端,
如考试内容僵化,录取标准不公等。"人才是国家的根本,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必须不断完善。"张昊在科举改革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考试内容,
增加实用知识的考核;规范录取标准,确保公平公正;扩大录取范围,
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为国效力。"他亲自编写科举考试大纲,
增加了数学、法律、工程等实用知识的内容;建立了严格的监考制度,
防止作弊;设立了奖学金制度,资助贫困学子求学。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
使唐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选拔出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推行改革的同时,张昊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他深知文化繁荣是盛世的重要标志,
大力支持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繁荣,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张昊对唐玄宗说,"臣建议设立翰林院,招揽天下文人雅士,鼓励他们创作;修建图书馆,
收藏珍贵典籍;举办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唐玄宗非常赞同张昊的建议,
任命他为文化建设总监,全面负责文化建设事宜。
张昊邀请了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担任翰林院学士,
鼓励他们创作;在长安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图书馆,
收藏了大量珍贵典籍;举办了诗会、书画展等文化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张昊与李白、杜甫等文人交往密切,经常一起饮酒赋诗,探讨文学艺术。
他将现代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技巧介绍给他们,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子寰兄真是奇才,不仅精通政务,对文学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李白举杯赞叹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张昊笑道:"太白兄过奖了。
我只是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真正的创作还得靠你们这些天才。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
让大唐文化更加繁荣。"在张昊的推动下,唐朝的文化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
张昊望着繁华的都市和安居乐业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
自己为盛唐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也清楚地知道,盛极必衰是历史的规律,
盛唐的繁荣背后也潜藏着危机。胸口的太极玉玦微微发热,张昊知道,
自己在盛唐的使命还未完成。安史之乱的阴影正在悄然逼近,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尽可能地减轻这场灾难带来的危害。"盛世之下,更要居安思危。"张昊喃喃自语,
眼神坚定。他相信,只要自己坚守信念,积极作为,一定能够为盛唐的延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9章:安史之乱预警开元末年的长安,依旧繁华如昔,
但张昊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安。街头巷尾的议论中,
多了些关于边将专权的传言;朝堂之上,
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唐玄宗则沉溺于与杨贵妃的享乐之中,对朝政渐失兴趣。
"大人,这是安禄山送来的奏折,请求增加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兵力。
"属吏将一份奏折呈给张昊,脸上带着担忧,"安禄山拥兵自重,野心勃勃,如今又要增兵,
恐非好事。"张昊接过奏折,眉头紧锁。他太清楚安禄山的野心了,
历史上正是这个胡人节度使发动了安史之乱,让盛极一时的大唐由盛转衰。
"安禄山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张昊沉声道,"他手握三镇重兵,
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对长安虎视眈眈。若不加以遏制,必成心腹大患。
"他立刻进宫求见唐玄宗,将安禄山的奏折呈上:"陛下,安禄山拥兵自重,请求增兵,
恐有不臣之心。臣恳请陛下三思,不可再助长其势力。
"唐玄宗却不以为意:"张爱卿多虑了。安禄山是朕的干儿子,对朕忠心耿耿,
怎会有不臣之心?况且北方边境需要重兵防守,增加些兵力也是应该的。
"张昊急道:"陛下,安禄山虽表面忠诚,实则野心勃勃。他在三镇排除异己,安插亲信,
早已将三镇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若再给他增兵,无异于养虎为患啊!
"一旁的杨国忠也附和道:"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安禄山与臣素来不和,
多次在背后诋毁臣,其心可诛。恳请陛下削减其兵力,以防不测。"唐玄宗皱起眉头,
显然对二人的话有些反感:"好了,此事朕知道了。安禄山镇守边疆有功,
朕岂能无故削减其兵力?你们不必多言,退下吧。"张昊还想再劝,却被唐玄宗挥手制止。
他无奈地退出宫殿,心中充满了忧虑。唐玄宗的昏聩和安禄山的野心,
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回到宰相府,张昊立刻召集心腹属吏,商议对策。
"陛下不听劝谏,安禄山的势力还在不断壮大,安史之乱恐怕在所难免。
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地减轻这场灾难带来的危害。"属吏们纷纷献计献策,
有人建议加强京城防卫,有人建议暗中联络忠于朝廷的将领,
有人建议提前转移重要物资和典籍。张昊沉吟道:"这些都很重要,
但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可靠的军队,能够在叛乱发生时迅速响应,保卫京城,平定叛乱。
"他想到了唐朝的神策军,这支军队原本是边防军,后来被调入京城,成为皇帝的禁军。
张昊决定从神策军入手,将其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我们要暗中扩充神策军的规模,
选拔精锐士兵,配备精良武器,加强训练。"张昊对属吏们说,"同时,
要安***们的人担任神策军的各级将领,确保军队能够听从朝廷指挥。"为了掩人耳目,
张昊以加强京城防卫为由,向唐玄宗申请扩充神策军。唐玄宗此时正忙于享乐,
对军务不甚关心,很快就批准了张昊的请求。得到批准后,张昊立刻开始着手扩充神策军。
他从各地选拔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士兵,
充实到神策军中;又从国库中调拨了一批精良的武器装备,
配备给神策军;还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将领,负责训练神策军。在张昊的努力下,
神策军的战斗力迅速提升,成为了一支精锐之师。但张昊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安禄山的兵力远超神策军,要想平定叛乱,还需要联合其他忠于朝廷的节度使。
张昊开始暗中联络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忠于朝廷的将领,
向他们透露安禄山的野心,提醒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子仪兄,光弼兄,安禄山野心勃勃,
恐不久将发动叛乱。"张昊在一次秘密会面中说道,"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一旦叛乱发生,要迅速响应,共讨叛逆。"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忠勇之士,
对安禄山的野心也早有察觉。他们当即表示:"子寰兄放心,我等早已做好准备。
一旦安禄山叛乱,我等必将率军勤王,平定叛乱。
"张昊欣慰地点点头:"有二位兄台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们要暗中联络,互通消息,
做好协同作战的准备。"除了军事准备,张昊也开始着手准备物资储备和人口疏散。
他知道安史之乱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口疏散,
可以减轻灾难带来的损失。他向唐玄宗建议,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大型粮仓,
储备足够的粮食;在南方地区开辟物资供应通道,
确保在战乱时期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物资;组织百姓向南方疏散,远离战乱地区。
唐玄宗虽然对安禄山的叛乱不以为然,但对张昊的建议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在张昊的努力下,唐朝的物资储备得到了加强,一些百姓也提前向南方疏散,
为后来的平叛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
张昊的准备工作还是引起了安禄山和杨国忠的警惕。安禄山加快了叛乱的准备步伐,
杨国忠则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张昊,说他拥兵自重,意图不轨。"陛下,张昊暗中扩充神策军,
联络边将,恐有不臣之心。"杨国忠在唐玄宗面前谗言道,"如今朝中流言四起,
都说张昊想要架空陛下,独揽大权。"唐玄宗虽然对张昊还算信任,
但在杨国忠的不断诋毁下,也渐渐产生了疑心。他开始限制张昊的权力,
收回了一些之前赋予他的特权。张昊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顶住压力,继续做好叛乱的准备工作。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张昊对属吏们说,"安史之乱一旦爆发,
将会给大唐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多做一分准备,就能多挽救一些生命,
多保住一些大唐的元气。"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
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正式爆发。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这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
"陛下,事已至此,惊慌无用。"张昊冷静地说道,"我们早已做好准备,只要沉着应对,
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他向唐玄宗建议,立刻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率军讨伐安禄山;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镇守潼关,
阻挡叛军西进;同时,调动神策军保卫长安,稳定人心。唐玄宗此时已经方寸大乱,
对张昊言听计从,立刻批准了他的建议。在张昊的调度下,唐朝的军队迅速响应,
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平叛战争。张昊则坐镇长安,负责统筹全局,调配物资,稳定后方。
他知道,安史之乱将会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军队的战斗力,
更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心向背。他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确保朝廷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刻。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张昊望着远方,
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这场战争将会异常艰苦,
但他有信心带领大唐度过这场危机,保住盛唐的火种。胸口的太极玉玦微微发热,
仿佛在为他加油鼓劲,也在提醒他,历史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20章:宋代平章事的新政探索时空的眩晕感褪去,
张昊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座庄严肃穆的宫殿前。与唐朝的华丽不同,这座宫殿更显古朴庄重,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处处透着文治的气息。"张大人,陛下已在紫宸殿等候,请随我来。
"一名内侍躬身说道,语气恭敬。张昊整理思绪,结合记忆碎片,
得知自己现在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朝宰相。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最为发达的时期,文官地位高,待遇优厚,
但也存在着"积贫积弱"的问题。走进紫宸殿,张昊看到宋仁宗赵祯坐在龙椅上,面容温和,
眼神中透着仁慈和智慧。官员们身着色彩素雅的朝服,秩序井然地站在两侧,
气氛庄重而和谐。"臣张昊,参见陛下。"张昊按照宋朝礼仪跪拜行礼。
宋仁宗微微一笑:"张爱卿平身。朕知你才华横溢,特任命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辅佐朕治理天下。如今国家虽安,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你可有什么治国良策?
"张昊起身肃立,沉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天下太平,
但'积贫积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臣有三策献上:一者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二者改革军事,增强国防,
抵御外敌入侵;三者重视民生,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
"宋仁宗听得连连点头:"张爱卿所言甚合朕意。'积贫积弱'确实是我大宋的顽疾,
若不加以解决,恐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你可与范仲淹、富弼等大臣一同商议,
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推行新政。"张昊躬身领命:"臣遵旨。"离开紫宸殿,
张昊来到宰相府。府邸虽然宽敞,但与唐朝的宰相府相比,少了些奢华,多了些文雅之气。
庭院中种满了花草树木,书房里摆满了书籍,处处透着文人雅士的气息。
张昊立刻召集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商议新政改革事宜。"陛下已同意推行新政,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大宋'积贫积弱'的问题。
"范仲淹首先说道:"我大宋最大的问题是机构臃肿,官员冗余,导致财政负担沉重。
必须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提高行政效率。"富弼接着说:"军事上的问题也很严重,
禁军战斗力低下,边防薄弱,难以抵御辽和西夏的入侵。必须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队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张昊补充道:"除了这些,我们还要重视民生问题。减轻赋税,
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商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要改革科举制度,
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经过反复商议,
他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新政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