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惊雷穿宋元暴雨如注的武夷山巅,林砚之握着刚复刻完成的南宋“戚家刀”刀柄,
指腹摩挲着刀身淬火时留下的冰裂纹,
耳边是师父临终前的嘱托:“你这脑子记武学典籍比计算机还准,可别总闷在实验室里,
江湖不是图纸画的。”话音未落,一道紫电劈开云层,
精准劈中他手中那柄熔铸了古代陨铁的长刀。剧痛袭来的瞬间,
林砚之最后的意识停留在实验室电脑屏幕上——那页关于“宋元崖山海战”的史料,
正显示着“祥兴二年,陆秀夫负帝昺投海,宋亡”的黑色宋体字。再次睁眼时,
腐草味混着血腥气钻入鼻腔。他躺在泥泞的荒坡上,身上的冲锋衣被划得破烂,
手中的戚家刀却完好无损。不远处,几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正围着一个蜷缩的少女,
腰间弯刀上的“元”字烙印在雨水中泛着冷光。“住手!”林砚之撑着刀起身,
现代格斗术的肌肉记忆瞬间唤醒。他侧身避开第一个元兵的劈砍,左手扣住对方手腕,
借势将人往前一送,正好撞向第二个冲来的士兵。刀光闪烁间,三个元兵已倒在泥地里,
动作快得让被救的少女瞪大了眼睛。“多谢公子……小女子赵青芜,乃前朝宗室旁支。
”少女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露出一双亮得惊人的眸子,“公子所用招式,
为何与江湖各派都不同?
”林砚之握着刀柄的手一紧——前朝宗室、元兵……他竟真的穿到了南宋末年,
距离崖山海战,只剩不到半年。第二章 钱塘创武馆带着赵青芜一路南下避祸,
林砚之很快摸清了处境:元军已占据半壁江山,南宋残余势力龟缩在闽粤沿海,
江湖上大多门派要么归顺元朝,要么避世不出,百姓苦不堪言。“光靠一时的路见不平没用。
”在钱塘江边的破庙里,林砚之看着赵青芜为受伤的流民包扎伤口,突然开口,
“得让更多人有自保的能力,才能守住这最后的希望。”他决定开一家武馆,
但不用传统门派的模式。凭借脑子里的现代武学理论和对古代人体结构的了解,
林砚之创出了一套“简捷拳”——招式不追求花哨,每一招都针对要害或发力弱点,
连妇女和少年都能快速学会。武馆开张第一天,就来了个“踢馆”的。来人身穿玄色劲装,
是本地归顺元朝的“钱塘武盟”副盟主周虎,身后跟着十几个手持棍棒的弟子。
“哪里来的野小子,敢在元大人的地界开武馆?”周虎捏着拳头冷笑,一拳砸向林砚之面门。
林砚之不闪不避,侧身时右手精准按在周虎肘关节内侧的“曲池穴”,指尖微微发力。
周虎只觉手臂一麻,拳头瞬间垂了下来,疼得额头冒汗。“我这武馆,教的是自保之术,
不教欺善怕恶。”林砚之声音不大,却让围观的百姓纷纷鼓掌,“凡是受元兵欺压的,
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来学,分文不取。”消息传开后,武馆很快挤满了人。林砚之白天教拳,
晚上则和赵青芜一起整理她记忆中的宗室人脉——赵青芜虽是旁支,
却记得不少散落民间的南宋旧部联系方式,这些人,将是日后翻盘的关键。相处日久,
两人之间渐渐生出不一样的情愫。一次深夜,赵青芜为林砚之缝补被刀剑划破的衣襟,
指尖不小心碰到他手臂上的旧伤穿越时被雷劈中的疤痕,轻声问:“公子的伤,
是怎么来的?”林砚之看着她认真的侧脸,鬼使神差地说了实话:“我来自几百年后,
那里没有战乱,人人都能读书识字,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样做事。”赵青芜手中的针线顿了顿,
却没有惊讶,反而抬头笑了:“我信公子。公子的见识、招式,都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
不管你来自哪里,你护着我,护着这些百姓,你就是我的知己。”月光透过破庙的窗棂,
洒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无声胜有声。
第三章 妙计退元兵武馆的壮大很快引起了元朝杭州知府的注意。知府派了五千兵马,
以“谋反”的罪名包围了武馆,领头的将领是元军猛将阿古拉,
据说曾单枪匹马攻破过三座宋军营寨。“林公子,要不我们逃吧?”流民们吓得发抖,
连赵青芜都握紧了腰间的短剑。林砚之却异常冷静,他看着武馆后院的大水缸和墙角的硫磺,
突然有了主意:“不用逃,我们用‘巧劲’退敌。
”他让武馆弟子们按身高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将水缸装满水,在缸底钻小孔,
做成“水箭”;第二组把硫磺和干草混合,
藏在武馆周围的柴堆里;第三组则拿着削尖的竹竿,守在墙头。当阿古拉的军队冲来时,
第一组弟子打开水缸底部的孔,水流顺着预设的竹管喷射而出,
正好浇在元兵的马蹄上——雨后地面本就泥泞,马蹄一滑,前排的骑兵瞬间乱作一团。
“放烟!”林砚之大喊。第二组弟子点燃柴堆,硫磺烟滚滚而起,呛得元兵咳嗽不止,
视线受阻。就在这时,林砚之握着戚家刀,带着赵青芜和几个学得最好的弟子从侧门冲出。
他目标明确,直扑阿古拉——现代格斗术讲究“擒贼先擒王”,他避开阿古拉的重斧,
翻身骑上对方的战马,左手勒住阿古拉的脖子,右手刀架在他咽喉上。“下令撤军,
否则我杀了你!”林砚之的声音透过浓烟传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力。阿古拉又惊又怒,
却被林砚之的力道锁得动弹不得,只能咬牙下令撤军。五千兵马,
竟被一群“平民”打得落荒而逃。经此一役,“钱塘武馆”的名声传遍江南。
不少江湖义士主动前来投奔,连一些原本避世的门派,也悄悄派弟子送来粮食和兵器。
林砚之知道,他的“事业”,终于有了根基。第四章 崖山逆天命祥兴二年正月,
林砚之带着武馆弟子和收拢的江湖势力,与南宋最后的主力部队在崖山会合。此时,
元军统帅张弘范已率十万大军压境,战船连绵数十里,将崖山港口围得水泄不通。“林先生,
如今敌众我寡,粮草也只够支撑十日,该如何是好?”南宋丞相陆秀夫握着林砚之的手,
眼中满是恳切——经过钱塘一战,林砚之已被小皇帝赵昺封为“护国武师”,
成为军中核心谋士。林砚之看着眼前的局势,
脑海中浮现出史料记载的崖山之战结局:宋军因铁链连船,被元军火攻得逞,最终全军覆没。
他猛地拍桌:“不能连船!我们要打‘机动战’!
”他提出三个计策:1. 拆链分船:将原本连在一起的宋军战船拆开,分成二十支小队,
每队由熟悉水性的武馆弟子带领,灵活穿梭于元军战船之间。
2. 火攻反制:让弟子们制作“水上烟花”——在竹筒里装上火药和硫磺,
点燃后抛向元军战船,既能点燃敌船,又能制造混乱。3. 奇袭断粮:派一支精锐小队,
乘坐小船从崖山后侧的暗礁区绕到元军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船。
赵青芜主动请缨带领奇袭小队:“我熟悉崖山的海域,让我去!”林砚之看着她坚定的眼神,
点了点头,将自己的戚家刀递给她:“小心,我在前线等你回来。”战斗打响那天,
崖山海面上火光冲天。宋军战船灵活地穿梭在元军之间,“水上烟花”在天空中炸开,
照亮了一张张奋勇杀敌的脸。林砚之站在旗舰上,手中挥舞着旗帜,指挥各小队配合。
当赵青芜带着奇袭小队成功烧毁元军粮草船的消息传来时,元军阵脚大乱,开始溃退。“追!
”林砚之拔出腰间的短剑,率先跳上一艘元军战船。武馆弟子们紧随其后,喊杀声震彻云霄。
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不仅守住了崖山,还缴获了元军大量战船和粮草。消息传到临安,
元朝统治者震惊不已,而南宋的百姓,则重新燃起了希望。第五章 江山与红颜崖山之战后,
林砚之的威望达到顶峰。他利用现代管理知识,整顿军队,改革粮草制度,
还在军中开设“识字班”,教士兵们读书写字——他知道,要想真正改变历史,
不仅要打赢战争,还要改变百姓的思想。赵青芜则凭借宗室身份和在战争中的功绩,
被小皇帝封为“长公主”,协助处理朝政。两人一个掌军,一个理政,配合得无比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