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1937-1945:铁骨铮铮》第三章 保定城(上)晨雾未散时,卡车己碾过保定城的护城河桥。

张彪蜷在后车厢的麻袋堆里,望着城墙上新刷的“大日本军保定驻屯军司令部”白底红字,喉结动了动——这是他第一次离北平这么近,却是在被日军押解的路上。

“到了。”

王麻子的声音惊醒了他。

卡车停在城门口,几个日军哨兵端着三八大盖,刺刀在晨雾里泛着冷光。

山本少尉从驾驶舱跳下来,军刀鞘敲了敲张彪的鞋尖:“下来。”

张彪拍了拍裤腿的灰,跟着山本穿过城门洞。

城墙根下蹲着几个穿灰布衫的百姓,正用破碗讨水喝。

一个戴眼镜的日本文官迎上来,对山本鞠躬:“山本少尉,旅团长有令,请带张彪先生首接去司令部。”

山本点头哈腰:“明白。

这位是中国人,麻烦文官阁下通融。”

文官瞥了张彪一眼,目光在他胳膊的烫疤上顿了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太君放心,旅团长要见他。”

司令部是座青砖二层楼,院门口站着两排日军,皮靴声“咔嗒咔嗒”响成一片。

张彪被带进一间挂着“作战室”的屋子,墙上挂着华北地图,箭头从北平首指南方,标着“平汉线作战计划”。

桌上摆着军刀、茶碗,还有半瓶威士忌。

“坐。”

旅团长冈村次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他是第十一师团步兵第十一旅团长,少将军衔,小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眼里透着股子精明。

张彪坐下时,膝盖微微发颤——不是怕,是紧张。

他知道,这一关过得好,或许能在日军内部撕开条缝;过得不好,就是死路一条。

“山本少尉说,你懂粮秣?”

冈村次郎端起茶碗,吹了吹浮沫。

“略懂些皮毛。”

张彪盯着茶碗里的茶叶,“去年在清华园跟农科教授学过辨粮,给山本少尉当过帮手。”

“哦?”

冈村放下茶碗,“那你说说,皇军在华北需要什么样的粮秣?”

张彪定了定神:“北方旱地多,麦子产量低,得多种高粱、玉米。

但高粱难消化,最好是玉米和高粱掺着喂马;小麦要选硬质麦,磨成粉能做干粮,煮粥又顶饱。”

他顿了顿,“还有,现在正是雨季,粮仓要防霉。

麻袋得用桐油浸过,堆的时候中间留通风道,不然麦子生了芽,军马吃了要泻肚子。”

冈村次郎的眼睛亮了:“你说的这些,皇军的粮秣官可没教过。”

他转头对山本说:“这小子有两下子。”

山本笑了笑:“少尉也这么说。”

冈村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推到张彪面前:“这是平汉线南段的粮秣需求表,你看看,哪里有问题?”

张彪接过文件,目光扫过上面的数字——每日需小麦三千袋、玉米五千袋、马料八千斤。

他皱起眉:“旅团长,平汉线现在被二十九军和游击队袭扰,运粮队损失大。

这么大的量,靠现有的卡车和骡马,怕是供不上。”

“哦?”

冈村身体前倾,“你有何高见?”

“可以征调百姓的大车。”

张彪说,“河北的庄稼汉都有木轮大车,一车能装五百斤。

每十里设个粮站,用接力的方式往前送。

再找些可靠的老百姓当脚夫,给他们发些粮食当工钱——百姓要是不饿肚子,就不会跟皇军作对。”

冈村次郎摩挲着小胡子:“有理。

但如何保证这些百姓可靠?”

“让他们互相担保。”

张彪想起村口那个被打的妇人,“五户编一组,一户通敌,五户连坐。

皇军只要盯着组长就行。”

冈村次郎大笑:“好!

这个主意妙!”

他拍了拍桌子,“从今天起,你就是皇军的粮秣顾问,授少尉衔!”

张彪的手一抖,差点打翻茶碗。

少尉衔——这意味着他能以日军军官身份活动,接触更多机密。

他垂下眼:“谢旅团长栽培。”

“不必谢我。”

冈村指了指地图,“要谢就谢你自己。

皇军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他顿了顿,“山本少尉会带你去后勤处领军装,下午去粮库熟悉情况。”

张彪起身鞠躬:“是。”

离开司令部时,山本拍了拍他的肩膀:“彪子,以后你就是皇军的人了。

好好干,皇军不会亏待你。”

张彪望着山本离去的背影,喉结动了动。

他摸了摸怀里——出发前,他把那半块窝头塞在了贴身处。

此刻,窝头的碎渣还硌着胸口,像块烧红的炭。

回到西西牌楼的破院子时,己是黄昏。

王大叔正蹲在门口补鞋,看见他穿着日军少尉的军装,手里的鞋锥“当啷”掉在地上:“彪子……你这是……叔,别怕。”

张彪扯下肩章,“我是混进去的。”

王大叔颤抖着捡起鞋锥:“你……你这是玩命啊!”

“叔,”张彪蹲下来,声音压得低低的,“我在保定见着冈村旅团长了,他让我当粮秣顾问。

我得找机会往南边跑,那边有二十九军的残部,还有游击队。”

王大叔叹了口气:“你这是羊入虎口……叔,”张彪抬头,“我前儿在粮库看见个账本,皇军运粮的路线是从保定往石家庄,再往郑州。

他们要打通平汉线,南下打武汉。

要是能破坏这条线路……可你是少尉,谁能信你?”

“我会找机会。”

张彪站起身,“叔,帮我留意着,要是有清华园的同学来北平,让他们往南边带个信——就说我张彪还活着,没给鬼子当走狗。”

夜里,张彪躺在西屋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窗外的月亮又圆又亮,照得院里的槐树影斑驳。

他能听见隔壁王大叔的叹息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日军皮靴声——这声音像根针,扎得他心口发疼。

他摸出怀里的窝头,咬了一口。

麦香混着霉味在嘴里散开,突然想起清华园的食堂。

去年冬天,他和李铁柱蹲在食堂门口啃窝头,李铁柱说:“等毕业了,咱回河北种地,娶个媳妇,生俩娃,多好。”

可现在,李铁柱还在西城大牢里,生死未卜;河北的百姓被鬼子抢了粮,饿得啃树皮;北平的学生们被抓去当劳工,不知死活。

“铁柱,”他对着月亮轻声说,“等我回来,咱一定把鬼子赶出河北。”

后半夜,他悄悄爬起来,摸到院角的菜窖。

菜窖里堆着半袋红薯,是王大叔藏的。

他拿了两个,又在墙根下摸出把生了锈的柴刀——这是王大叔用来劈柴的,刀身磨得发亮。

“叔,对不住了。”

他轻声说,把柴刀别在腰里。

天刚蒙蒙亮,张彪就跟着山本去了后勤处。

他穿着新发的军装,肩章上缀着两颗星,走在日军队伍里,引来不少侧目。

有士兵对他鞠躬,他点头回礼,心跳得厉害——这是他第一次以“侵略者”的身份出现在北平街头,可他的手始终按在腰间的柴刀上。

后勤处的仓库在城南,占地足有半个足球场。

张彪跟着管理员清点粮袋,每数到一百袋,就在账本上画个勾。

他故意数错了几袋,管理员拍着他的肩膀笑:“少尉先生真是心善,多给皇军记十袋。”

张彪也笑:“都是皇军的粮食,多记少记,都是皇军的。”

中午吃饭时,他在伙房遇见个穿灰布衫的伙夫。

伙夫端着饭盆,碗里只有半勺稀粥,菜叶子漂浮在水面上。

“少尉先生,您尝尝这个。”

他把饭盆往张彪面前推了推,“这是百姓送的,说是感谢皇军。”

张彪夹起菜叶子,尝了尝——是榆树叶,带着股苦味。

“味道不错。”

他说。

伙夫叹了口气:“少尉先生,俺们庄稼人就这点儿本事。

要是能不打仗,谁愿意吃这玩意儿?”

张彪盯着他的眼睛:“你恨皇军?”

伙夫吓了一跳,连忙摇头:“不……不恨。

皇军是来保护我们的。”

张彪笑了笑,没说话。

他知道,这伙夫在撒谎——昨天他还看见日军用刺刀挑着个老乡的尸体游街,围观的人都低着头,可眼里的怒火,他能看得见。

下午,山本带他去粮库熟悉情况。

粮库在城外三里地的破庙里,周围挖了壕沟,架着机枪。

张彪跟着山本走进去,霉味混着鼠尿的腥气扑面而来。

几十个伪军正往麻袋上贴标签,见他们进来,连忙鞠躬。

“这是张少尉。”

山本介绍道,“以后粮库归他管。”

伪军们点头哈腰:“张少尉好。”

张彪扫了眼麻袋上的标签——“军粮,第37号仓”。

他伸手摸了摸麻袋,指尖碰到个硬东西——是把钥匙,藏在麻袋夹层里。

“山本少尉,”他指着麻袋,“这仓的钥匙呢?”

山本愣了一下:“在副官那儿。”

张彪弯腰捡起钥匙,递给山本:“少尉,这钥匙该收好了。”

山本接过钥匙,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很细心。”

夜里,张彪躺在粮库的值班室里,听着外面的风声。

他把那把钥匙攥在手心,体温渐渐把它焐热。

他知道,这把钥匙能打开的不只是粮仓,更是他接近日军核心的机会。

后半夜,他悄悄爬起来,摸到粮库门口。

守卫的伪军正靠着墙打盹,枪靠在腿上。

张彪从怀里摸出半块窝头,扔了过去:“老总,饿了吧?”

伪军揉了揉眼睛,捡起窝头:“谢少尉。”

张彪笑了笑:“我去茅房,马上回来。”

他绕到粮库后面,用钥匙打开了锁。

月光从屋顶的破洞照进来,堆成山的粮袋像座银色的山。

他摸出怀里的火柴,划亮一根——火光照亮了麻袋上的字:“河北清苑县,民食储备。”

“清苑县……”张彪喃喃自语,“李铁柱就是清苑县人。”

他摸出柴刀,在麻袋上划了个口子。

金黄的麦子涌出来,撒了一地。

他捧起一把麦子,放在鼻子下闻——这是百姓的血汗,是能救命的粮食。

“等着吧,鬼子。”

他把麦子塞进怀里,“老子替你们还给老百姓。”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