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星火启明

南洋海权 军门小黄 2025-08-26 10:18:5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1900年1月的锚点(1900年1月7日·晨 南洋 滨城)咸湿的海风裹挟着远洋货轮低沉的汽笛声,拍打着滨城略显杂乱的码头。黄镇海站在“黄记船察”的牌匾下,目光却越过了眼前停泊的几艘老旧帆船,投向灰蒙蒙的海平线。他手中紧攥着一个沉甸甸的麂皮袋,里面是家族积攒和变卖部分产业换来的420枚墨西哥鹰洋,每一枚冰冷的银圆都承载着一个滚烫的野心——在这帝国倾颓、群雄并起的混沌时代,在这片远离风暴中心却暗流涌动的南洋之地,为未来的工业基地,砸下第一块基石。三天,仅仅三天,他要在钢铁与火焰的交响中,奏响序章。德意志精工的交响黄镇海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最近的德国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这家盘踞在滨城殖民区核心地带的德资机构,是克虏伯、毛瑟等帝国工业巨擘在远东的触角,以其精密机械与致命武器闻名遐迩。它的花岗岩外墙和飘扬的黑鹰旗帜,象征着坚不可摧的力量与秩序,这正是黄镇海此刻最渴求的。洋行内部弥漫着机油、雪松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药气息。经理赫尔曼·施密特(Her***nn Schmidt),一个有着修剪整齐胡须、眼神锐利如鹰隼的普鲁士人,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这位身着中式绸衫却步伐沉稳的年轻华人。黄镇海的开场白摒弃了寒暄,首指核心:“施密特先生,日安。我此来,是为表达对德意志精工文化的仰慕,并寻求长期合作的契机。”他的英语带着口音,但流畅有力。他清晰地描绘了自己的蓝图:一个立足于南洋的民用船舶建造与机械维修中心,初期服务于日益繁忙的南洋航运,远期则着眼于更大的工业图景。他着重强调了当前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安保需求——这既是现实压力,也是引入武器的合理理由。他深知,与德国人打交道,务实与对技术的推崇远胜于空泛的友谊。施密特的手指在光亮的桃花心木桌面上轻叩,黄镇海的坦率和对德国工业的推崇引起了他的兴趣,尤其是“长期合作”与“船舶建造”这两个关键词。军火是利润丰厚的生意,但稳定的工业设备买家更是稀缺资源。他示意助手取来几份清单。谈判是精密的齿轮啮合。黄镇海精准地指出洋行积压的库存品——那些因型号稍旧或因南洋气候滞销的“硬货”。他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令施密特刮目相看。最终,360枚鹰洋敲定了以下足以武装一支精锐小队并支撑初步工业测绘的物资:礼和洋行采购物资详表 (1900年1月7日)物品类别 物品名称与描述 数量 性能/功能/用途 价值(鹰洋)光学仪器 德国军用望远镜 (蔡司 Zeiss 6x30) 1副 6倍放大,30mm物镜。全铜镜身包胶防滑,内置精密分划板用于简易测距。防水防雾,成像锐利清晰。用途: 远距离观察(海况、航道、安保预警)、工程初步勘测。 45枪械 (手枪) 毛瑟C96手枪 (Mauser C96 "Broomhandle") 3支 世界名枪。发射7.63×25mm毛瑟手枪弹,10发固定弹匣(从上方用桥夹装填),有效射程50-100米。木制枪盒可结合为枪托提升精度。用途: 核心人员自卫、近战威慑。 90 (30/支)配套子弹 (7.63×25mm) 900发 300发/枪。 (含于手枪价)替换零件套件 (击针、复进簧、小零件) 3套 保障武器长期可靠运行。 (含于手枪价)专用维修工具 (通条、油壶、螺丝刀、冲子) 1套 基础维护。 (含于手枪价)枪械 (步枪) 1888委员会步枪 (Gewehr 1888 "Commission Rifle") 12支 德国上一代制式步枪。发射7.92×57mm I 型圆头步枪弹(与后续尖头弹不通用),5发内置弹仓(曼利夏式),有效射程400米。结构坚固耐用。用途: 护卫队主要武器。 120 (10/支)配套子弹 (7.92×57mm I) 2400发 200发/枪。 (含于步枪价)替换零件套件 (撞针、抽壳钩、弹簧) 12套 (含于步枪价)基础维修工具 (通条、油壶、组合工具) 1套 (含于步枪价)工业设备 全套德国工业测绘设备 1套 含:<br>- 精密经纬仪: 角度测量,地形、建筑基线测绘。<br>- 水平仪: 高程测量,地基平整。<br>- 标尺 & 支架: 配套使用。<br>- 钢卷尺 (50m): 精确距离丈量。<br>- 全套绘图工具 (圆规、比例尺等)。 用途: 船坞、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精确测绘与规划。 105总计 360当黄镇海的手指抚过C96冰冷的瓦蓝枪身和经纬仪上精密蚀刻的德文刻度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武器的力量,更是工业文明的具象化。这些钢铁造物,如同微缩的宇宙,蕴含着人类智慧对物理法则的精确驾驭。施密特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黄先生,您拥有超越您年龄的眼光。礼和洋行期待与您未来的合作。” 沉重的木箱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黄镇海带来的板车,在车轮碾过殖民区石板路的轱辘声中,工业的种子悄然播下。铁与火的根基翌日(1月8日),黄镇海的目光转向了与“黄记船察”仅一墙之隔的“刘记铁匠铺”。铺子门可罗雀,炉火黯淡,经营不善的阴云笼罩其上。老掌柜刘波,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干瘦老头,面对黄镇海开出的60鹰洋高价——远超铺面和存货的实际价值——几乎没有犹豫。这60鹰洋不仅买下了冰冷的设备和矿石,更买断了刘波黯淡的未来,以及两名铁匠的生计依附。交割迅速而沉默。黄镇海接收的,是工业黎明前最原始的“火种”:1. 核心设备:* 老旧的炼铁炉: 以耐火砖砌成,结构简单,依靠焦炭或优质木炭冶炼生铁。效率低下,温度控制粗糙,是作坊式生产的标志。* 老旧的锻炉: 结构更小,用于加热熟铁或小型钢坯进行锻造。炉箅磨损严重。* 老旧的双缸活塞风箱: 人力驱动,为炼铁炉和锻炉提供助燃空气。费力且风压不稳,是制约产能的瓶颈。* 老旧的人力锻锤: 依靠人力(铁匠)抡动的大锤进行锻打。效率极低,对铁匠体力要求极高。* 其他手工设备: 铁砧(核心工作平台)、各式手锤(大锤、小锤、整形锤)、火钳、凿子、冲子、淬火水槽等基础锻造工具。2. 库存铁矿石(南洋常见种类):* 赤铁矿 (He***tite - Fe₂O₃): 约1.5吨。红棕色,含铁量55%-60%,是南洋最易获取的铁矿石。冶炼难度中等,杂质主要为硅、铝氧化物。产地: 大概率来自马来半岛或苏门答腊的浅层矿脉。* 褐铁矿 (Limonite - FeO(OH)·nH₂O): 约0.8吨。黄褐色至棕黑色,含铁量较低(约35%-50%),杂质多(含磷、水分高),冶炼难度较大,燃料消耗多。产地: 常见于南洋湿热地区的风化矿床。* 性能总述: 这些矿石品位不高(含铁量普遍偏低),杂质多,冶炼出的生铁质量不稳定(高硫磷风险),需要熟练铁匠在后续锻造中尽力去除杂质。它们是工业萌芽期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基础。3. 关键人才:两位熟练铁匠* 张铁: 约西十岁,身材敦实如铁砧,双臂肌肉虬结,布满新旧烫伤疤痕。沉默寡言,眼神专注如铁水。经历: 祖传铁匠,其父曾是太平军“圣兵营”的兵器匠人,后流落南洋。张铁继承了传统中国铁匠的技艺,尤其擅长刀剑锻造(夹钢、覆土烧刃等古法)和农具、船锚的锻打。经验丰富,对火候和锻打节奏的掌握炉火纯青。专长: 传统锻造技艺、经验驱动型操作、修复韧性要求高的铁器。* 韩炼: 约三十五岁,身形精瘦,目光灵活。略通文墨,能看懂简单图纸。经历: 曾在广州一家由南洋华侨投资的小型机器修造厂做过几年工,接触过简单的蒸汽机零件铸造和维修,后因工厂倒闭辗转至此。专长: 对“新式”铸造(小型铸件)有一定了解,能够尝试理解和使用简单量具,对机械结构有初步概念,是连接传统锻造与未来工业化的潜在桥梁。当张铁和韩炼站在黄镇海面前,眼中交织着困惑、不安和一丝对新东家“大手笔”的敬畏时,黄镇海只简单说道:“炉火不能熄。以后,这里就是‘黄记工坊’的根基。你们的本事,是根基里的火种。” 没有慷慨激昂的许诺,只有对技艺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笃定。两个铁匠互望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走向那重新被点燃、噼啪作响的锻炉。星火初燃1900年1月9日,滨城码头的晨雾带着铁锈与硝烟混合的奇异气息。黄记船察旁原本分隔的两片区域,此刻被彻底打通。一边,是码头上堆积如山的木箱,散发出桐油、钢铁和皮革的气息。另一边,是刘记铁匠铺旧址上重新挂起的“黄记工坊”的粗糙木牌,炉火正旺,风箱在张铁有力的推拉下发出沉稳的喘息,韩炼则开始尝试用刚接收的水平仪检查那台老旧锻锤的基座是否还平整。黄镇海站在工坊与码头交接的空地上,亲自监督清点与安置。望远镜、C96手枪、委员会步枪、测绘仪器……这些来自德意志的冰冷造物,被一件件开箱检验、登记造册,送入临时加固的库房。它们与工坊里那堆形态各异的南洋铁矿、简陋的炉灶、沉重的铁砧和斑驳的工具,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并置。这是精密与粗犷、远渡重洋的工业结晶与就地取材的原始材料的交汇点。张铁抡起大锤,敲打着一块烧红的赤铁矿胚料,火星西溅,仿佛在为这交汇奏响序曲。韩炼则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水平仪的镜片,眼中闪烁着对精密刻度背后所代表的新世界的向往。黄镇海拿起那副崭新的蔡司6x30军用望远镜,举目远眺。视野穿过码头的桅杆和工坊升腾的烟雾,落在浩瀚无垠的南中国海上。三天前,他手中只有一袋沉重的银圆。三天后,他拥有了足以自保的武力、工业启蒙的测绘之眼、以及熔炼锻造这世界最基础元素的原始熔炉与匠人。望远镜的视野里,一艘三桅帆船正缓缓驶入港口,如同一个时代模糊的倒影。他知道,这三天购得的,绝非仅仅是物品与人手,而是一个庞大结构的支点,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锚定未来的工业胚胎。星火己启明,微光虽弱,却足以刺破这1900年初的混沌,照亮一条通往钢铁纪元的幽暗小径。锻造的锤音与测绘的刻度,将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交织成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宏大乐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