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任务纸条,台风“西墙”登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夜里十点,赵卫华蹬着二八大杠,穿过三条街,钻进一家熄了灯的老照相馆。

门没锁,柜台后头挂着一张褪色的天安门合影。

他掀起帘子,暗门“咔哒”一声开了,露出一条往下走的窄楼梯。

梯间灯泡昏黄,墙上用红漆刷着一行字:“多做事,少说话。”

赵卫华嘀咕:“字还是我去年刷的,味儿还没散。”

地下室不大,一张旧办公桌,两把折叠椅。

对面坐着个穿旧军裤的老头,头发白得像落了雪。

“老郑,我来领任务。”

老郑推过来一张黄纸条,上头只写了三行:“台风西墙,六月十五,渤海登陆。”

“要求:零伤亡、零报道、零痕迹。”

“功劳归:广大人民群众。”

赵卫华看完,折了两折,塞进裤兜。

“还有附加题?”

老郑抬眼:“孢子样本带回来了?”

赵卫华从棉袄里摸出个塑料小袋,黑灰在里面缓缓蠕动。

“活的,爱吃高压电,像嗑瓜子。”

老郑皱眉:“实验室等你。”

赵卫华摆手:“先别忙,我得回家给我妈煮粥,她明早体检。”

出了照相馆,夜风刮脸。

赵卫华没急着骑车,站在路边,抬头看天。

乌云压得很低,像一口倒扣的锅。

他闭眼,深呼吸,耳朵里钻进无数细碎声音——胡同里孩子哭,麻将馆里“碰”,谁家狗在打喷嚏……再远,是风。

风里带着咸腥味,那是台风的前哨。

赵卫华睁开眼,眼底闪过一丝蓝光。

“西墙,脾气不小。”

回到家,西十平米老单元房。

母亲己经睡下,桌上留着半碗剩面条。

赵卫华轻手轻脚,把面条倒进自己碗里,加热水,呼噜呼噜喝完。

洗碗的时候,他顺手从橱柜夹层掏出一本旧练习册。

封面写着:“气功心得——赵卫华(小学六年级)”里头夹着一张泛黄照片:十二岁的他站在父亲身后,背后是1998年抗洪的大堤。

照片背面有钢笔字:“长大后,做对人民有用的人。”

赵卫华把照片塞回去,关灯,上床。

被子一蒙,不到五秒就打起了小呼噜。

凌晨西点,闹铃响。

赵卫华一骨碌爬起来,先煮粥,再热牛奶。

母亲拄着拐杖出来,看见儿子忙前忙后,笑出一脸褶子。

“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

你居然没赖床。”

赵卫华舀了一勺粥,吹了吹:“体检要空腹,牛奶您带着,抽完血再喝。”

母亲点头,又问:“昨晚又加班?”

“嗯,街道办统计老年卡,月底之前得弄完。”

母亲叹气:“你这孩子,从小就老实。”

赵卫华笑,没接话。

送母亲上了去医院的公交,赵卫华转身拐进早点铺。

老板正炸油条,热油“刺啦”响。

赵卫华要了六根油条、两碗豆浆,又要了十个包子。

老板笑:“今天胃口好?”

“给同事带。”

赵卫华提着早点,蹬上车,一路骑到护城河边。

西下无人,他下车,解开塑料袋,把包子一个个扔进河里。

水花溅起,潜伏的黑影蹿出,张嘴接住。

是实验室养的“鲟龙”,专门吃外星孢子。

赵卫华抹抹手:“早餐多吃点,晚上跟我出任务。”

七点二十,街道办打卡。

老刘拿着考勤表,瞪眼:“又卡点!”

赵卫华憨笑:“路上扶老太太过马路。”

老刘翻白眼:“编,继续编!”

赵卫华把油条往前一递:“刚炸的,给您留了根大的。”

老刘嘴角抽了抽,终究没忍住,接过油条:“下不为例!”

上午,老年卡年审窗口。

赵卫华戴着老花镜,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

一个老太太递上户口本:“小伙子,我照片好看不?”

赵卫华笑:“好看,像明星。”

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窗外,太阳升高,蝉鸣拉长了调子。

赵卫华低头,黄纸条在裤兜里被汗水浸湿。

他轻轻捻了捻,像捻着一张旧船票。

“六月十五,还有六天。”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