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生家庭的烙印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林文轩的童年,是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中度过的。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他们都受 过高等教育,注重家庭氛围和子女的品德培养。

林文轩从小就耳濡目染,养成了温和、内敛、善于思考 的性格。

父母虽然对他寄予厚望,但从不施加过度的压力,而是鼓励他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兴趣。

然 而,这种看似完美的家庭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性格中隐忍和不善表达的一面。

他习惯了父母之 间“相敬如宾”的模式,遇到问题时,他们总是倾向于冷静分析,而非激烈争吵。

这使得林文轩在面对冲突 时,往往选择退让和沉默,而非首接对抗。

与林文轩截然不同,苏琴的童年则充满了压抑和不安全感。

她的父亲是一名严厉的军人,母亲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对丈夫言听计从。

在苏琴的记忆里,家里总是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父亲的权威不容置疑,母亲的顺从让她感到窒息。

她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以避免责骂。

这种成长环境,使得苏琴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她渴望被爱,却又不懂得如何去爱。

她学会了用强势和控制来掩饰内心的脆弱,用冷漠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她认为,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能避免重蹈母亲的覆辙,才能在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林文轩的隐忍与苏琴的强势,就像两块磁铁,在最初的吸引之后,逐渐显露出排斥的一面。

林文轩习惯了用沉默来应对冲突,而苏琴则将这种沉默解读为不爱、不关心,甚至是对她的蔑视。

她渴望林文轩能够像她父亲一样,强势地主导一切,却又痛恨这种强势。

她希望林文轩能够理解她内心的脆弱,却又拒绝向他敞开心扉。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冷暴力在他们的婚姻中悄然滋生。

林文轩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带苏琴回家见父母时的情景。

父母对苏琴这个漂亮有才华的女孩非常满意,言语中充满了赞许。

苏琴也表现得落落大方,赢得了林家父母的喜爱。

然而,当苏琴的父母来访时,气氛却显得有些拘谨。

苏琴的父亲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语气。

苏琴的母亲则显得有些唯唯诺诺,全程几乎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林文轩当时并没有多想,只觉得这是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如今想来,那时的种种迹象,早己预示了他们婚姻的走向。

一次家庭聚会,林文轩的父母提议全家一起去郊外野餐。

苏琴却以工作忙为由拒绝了,甚至没有给出一 个合理的解释。

林文轩的父母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林文轩试图劝说苏琴,却被她一句“你 陪他们去不就行了,我没空”堵了回来。

他感到委屈,也感到无奈。

他知道,苏琴并非真的忙到抽不开 身,她只是不想参与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这种无形的隔阂,像一堵墙,将他们与彼此的家庭隔离开来。

林文轩的父母对苏琴的冷淡感到不解,也曾私下里问过林文轩:“苏琴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意见?”林文轩 只能敷衍过去,他无法向父母解释婚姻中那些无声的伤害。

他知道,父母是真心关心他,但他更害怕让 他们担心。

他选择了独自承受,将所有的痛苦都埋藏在心底。

而苏琴的父母,则对女儿的“独立”和“有主 见”感到骄傲,他们认为女儿嫁了个好丈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从未察觉到,女儿的婚姻早己千疮 百孔。

原生家庭的烙印,像一道无形的咒语,缠绕着林文轩和苏琴。

林文轩的隐忍,让他无法在婚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苏琴的强势,让她无法真正地去爱和被爱。

他们都在无意识地重复着原生家庭的模式,将那些未被解决的创伤,带入了他们的婚姻,最终导致了这场无声的坍塌。

而他们,却对此浑然不觉,或者说,不愿察觉。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