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分寸感与道德经的桥梁**
她记得,清清楚楚地记得。
在某个被窝里温存的夜晚,青年王也枕着她的手臂,声音带着事后的慵懒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说起他的童年。
**“晚晚,你知道吗?
其实我从小就能把身边的一切都应付好。
老师觉得我聪明懂事,同学觉得我随和好相处,父母觉得我虽然懒点但省心,朋友…嗯,大概觉得我挺够意思?
但那感觉…啧,累,真他娘的麻烦。
就像戴着面具演一出所有人都满意的戏,演久了,连自己都分不清哪张脸是真的了。”
**当时晚晚只觉得心疼,紧紧回抱住他。
可现在,当她看着眼前这个只有六岁、安静地坐在窗边阳光下研究一个九连环的小王也时,那段话像冰锥一样刺穿了她的心。
**应付?
**他对她的亲近和默许,会不会也只是他“从小就能应付好”的一部分?
对她这个新来的、有点“古怪”热情的小邻居妹妹,他是不是也戴上了那张“随和好相处”的面具?
毕竟,谁会拒绝一个主动送上“心头好”(道德经)还傻乎乎陪自己玩(虽然玩得很烂)的小跟班呢?
这个念头一旦滋生,就像藤蔓一样疯狂缠绕。
前世带给她最深的烙印,除了对王也刻骨的爱,就是那份深入骨髓的**分寸感**。
她太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太害怕被讨厌,尤其是被王也讨厌。
上一世系统倒计时的阴影让她学会了拼命付出,却也让她对“索取”和“依赖”有着近乎病态的谨慎。
“不行…绝对不行!”
晚晚抱着膝盖坐在自己房间柔软的地毯上,小脸皱成一团,对着空气小声嘀咕,“我不能变成他的‘麻烦’!
不能让他觉得我烦人!
万一他觉得应付我很累,偷偷在心里给我减分怎么办?”
想到小王也那清澈却深不见底的眼睛里可能隐藏着对她“不懂事”的厌烦,晚晚就觉得呼吸都困难。
于是,一个在成年人看来极其幼稚、但对五岁晚晚(灵魂28岁)而言堪称“战略级”的计划诞生了:**控制见面频率!
**不能太频繁,显得粘人!
也不能太久不见,免得他把自己忘了!
经过一番“严谨”的心理计算(主要是掰着肉乎乎的小手指数日子),晚晚定下了铁律:**三到西天见一次!
最多不超过五天!
**这个决定让她自己都觉得有点荒谬。
一个28岁的灵魂,居然被一个6岁的小男孩(哪怕是她老公的幼年版)给“吓唬”住了,还要战战兢兢地计算见面次数?
想到这里,晚晚又气又好笑,恨不得立刻冲进隔壁,把那个还在一本正经解九连环的小豆丁拎起来,在他那圆滚滚的小***上狠狠揍两下——让你上辈子说那种话!
害得老娘这辈子跟你玩个过家家都要提心吊胆!
当然,这个“小恶魔”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揍是不可能揍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揍的。
不仅不能揍,还得想办法名正言顺、长期可持续地“赖”在他身边。
契机很快就来了——或者说,是晚晚主动创造的。
又是一个“法定”三天没见面的日子。
晚晚抱着她那本蓝皮线装《道德经》,再次敲响了王也家的门。
王妈妈照例热情地把她迎进去。
小王也正盘腿坐在地毯上,面前摆着一个围棋盘,黑白子散落,似乎自己跟自己下得正投入。
看到晚晚进来,他抬起头,黑亮的眼睛看了她一眼,没说话,只是小下巴朝旁边的地毯点了点,意思是“坐”。
晚晚在他旁边坐下,没像往常一样立刻叽叽喳喳,而是把小脸皱成一团,用一种极其苦恼的语气,把怀里的《道德经》往前一推:“小也哥哥…嗯?”
王也的目光终于从棋盘上移开,落在她愁眉苦脸的小脸上。
“这个书…好难懂啊!”
晚晚指着书页上那些竖排的、对她而言确实如同天书的繁体字和深奥句子,声音里充满了真实的困惑(毕竟她确实很多地方看不懂),“上面写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是放在一起…它们就合伙欺负我,不让我明白!”
她委屈巴巴地扁着嘴,大眼睛里适时地蒙上一层水雾,“小也哥哥,你好像懂这个?
你能不能…给我讲讲?
就讲一点点?
我保证不吵你下棋!”
这个请求,半真半假。
她确实喜欢《道德经》,也真的有很多不懂。
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完美的、长期的、不会显得她“无所事事只会缠人”的接近理由!
学习!
多么正当!
多么积极向上!
王家父母知道了都得夸她!
小王也定定地看着她,又看看那本被他珍藏在枕头底下的书。
他那双过于通透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了一丝了然,又似乎只是单纯觉得这个请求很合理。
他放下手中的黑子,小身子挪了挪,靠近晚晚,伸出小手把书拿了过来。
“这里,”他用小手指着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真正的‘道’了。”
他的声音带着孩童的奶气,语速很慢,解释得却异常清晰简洁,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领悟力。
晚晚立刻化身最虔诚的小学生,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哦!
那‘名可名,非常名’呢?”
“‘名’就是名字,概念。”
小王也耐心地解释,“能叫得出名字的东西,也不是它永恒不变的本质了。”
“哇!
小也哥哥你好厉害!
一下子就懂了!”
晚晚毫不吝啬地送上彩虹屁,内心却在疯狂OS:老公!
你六岁就懂这个!
我二十八岁还云里雾里!
这智商差距…自卑感它又来了!
就这样,一个认真地讲(用他孩童的方式诠释着玄之又玄的道理),一个认真地听(努力理解并适时发出“哇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叹),围棋盘暂时被冷落在了一边。
阳光从窗户斜斜照进来,在地毯上拉长两个小小的、依偎在一起的影子。
这个下午,成了一个新的开始。
晚晚严格遵循着她的“三到西天原则”,时间一到,就抱着《道德经》准时出现在王也家门口。
这个规律甚至被王妈妈摸清了,有时到了第三天下午,她还会笑着对准备出门的王也说:“小也,今天晚晚该来了吧?
要不要等等她?”
每一次的“讲经”时间,都成了晚晚最期待的时光。
她不仅能名正言顺地待在王也身边,观察他专注讲解时微微颤动的长睫毛,感受他身上干净好闻的皂角香,更重要的是,她能清晰地感觉到,王也在讲这些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那种面对外人时的、带着点疏离的平静感会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专注和…愉悦?
他小小的眉头有时会为某个深奥的句子微微蹙起思考,但当他想通了一个点,或者看到晚晚恍然大悟(哪怕是装的)的表情时,那双黑曜石般的眼睛里,会清晰地漾开一丝极淡、却真实的笑意。
他**喜欢**讲这个。
晚晚无比确定。
这绝不是“应付”。
偶尔讲得晚了,王妈妈会自然地留晚晚在家吃饭。
王家的饭桌总是很丰盛,气氛也比晚晚家更热闹些。
王卫国喜欢问些学校里的趣事,王妈妈则不停地给两个孩子夹菜。
晚晚乖乖巧巧地坐着,小口吃饭,礼貌应答,努力扮演一个“别人家的好孩子”。
而小王也,吃饭时依旧带着他特有的懒散和专注(对食物),话不多,但晚晚注意到,当王妈妈给自己夹菜时,他会默默地把自己碗里晚晚爱吃的菜(比如糖醋小排)拨一块到她的碗里,动作自然得就像呼吸。
每一次这样的小细节,都像一颗微小的糖果,悄悄融化在晚晚的心底,驱散着她那些关于“应付”和“麻烦”的焦虑。
三、西天一次的频率,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它像一座小小的、却异常稳固的桥梁,连接着两个看似年龄相仿、灵魂却隔着漫长时光的孩子。
晚晚在这座桥上小心翼翼地走着,一边贪婪地汲取着靠近他的温暖,一边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逾越那名为“分寸”的界限。
只是她不知道,在她刻意保持距离的那些“空白”日子里,那个安***在窗边看书或者摆弄模型的小男孩,偶尔会抬起头,目光无意识地瞟向门口的方向,像是在等待一个固定的、带着蓝皮书的、叽叽喳喳的“麻烦”到来。
而当那个身影准时出现,抱着书,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他时,他眼底深处那点不易察觉的微光,会悄然亮起那么一瞬。
或许,对小王也而言,这个规律出现的、有点笨拙却异常执着于《道德经》的小邻居妹妹,本身,就己经是他那力求“省心”的童年里,一个不大不小的、却让他并不讨厌的“变数”了。
而这个“变数”,正一点点地,在他规律的世界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