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街的行人稀少,路灯昏暗,唯独这家书店像一座小小的灯塔。
书店老板姓陈,是个六十多岁的退休教师。
他总戴着老花镜,坐在柜台后读一本厚厚的书。
有人问他为什么把书店开得这么晚,他只是笑笑说:“总有人需要一盏灯。”
周五午夜刚过,门外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女孩冲进书店,校服上沾着泥渍,眼角还有未干的泪痕。
“需要帮忙吗?”
陈老板放下书,注意到女孩微微发抖的双手。
女孩慌乱地摇头,假装浏览书架,却不时瞥向窗外。
陈老板不再多问,只是指了指书店深处:“右边最里侧有座位,灯比较暗,但很安静。”
女孩感激地点点头,躲进了那个角落。
几分钟后,两个穿着皮衣的年轻男子推门而入,***急促地响起来。
“看到一个女孩跑进来吗?”
其中一人问道,语气强硬。
陈老板缓缓摘下眼镜,“这时间客人不多,就几位老主顾在里屋看书。”
另一人试图往里走,陈老板突然说:“等等,你们是不是李老师班上的学生?
我认得你们的校徽。”
两人愣住,不自觉地站首了些。
“我教书三十五年,最记得自己学生的样子。”
陈老板走向他们,声音平静却有力,“好学生不会深夜追逐一个女孩,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在陈老板坚定的目光下,两人的气焰渐渐消退。
“她...她拿了别人的东西,”一人支吾道,“我们只是想拿回来。”
“如果是这样,明天通过学校或警察解决。
现在请离开,不要打扰我的客人。”
两人犹豫片刻,最终还是退出了书店。
陈老板走到女孩藏身的角落,发现她蜷缩在椅子上,抱着一本《悲惨世界》。
“他们走了,”他说,“但你不需要害怕。”
女孩抬起头,眼泪再次涌出:“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拿回了被他们抢走的妈妈的照片。
他们是我同学,总是欺负我...”陈老板泡了杯热茶放在女孩面前:“你知道为什么我开这家书店吗?”
女孩摇摇头。
“多年前,我的女儿也在深夜被一群人追赶。
她跑进一条黑暗的小巷,那里没有灯光,也没有人帮助她。”
陈老板的声音有些哽咽,“如果当时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她躲一躲,或许一切都会不同。”
女孩沉默了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这是我唯一的妈妈的照片。”
“重要的是你没事,”陈老板说,“有时候,坚持正义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先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再寻求帮助。”
女孩认真地点点头。
那晚,陈老板帮女孩联系了她的父亲,并向她保证会作为证人向学校说明情况。
女孩离开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陈老师。
不只是为今晚,还为...为所有事。”
几个月后,女孩成了书店的常客,有时还会带同学来。
渐渐地,深夜的书店聚集了更多读者——下夜班的护士、失眠的老人、备考的学生。
一年后的某个夜晚,女孩送给陈老板一个相框,里面是她和爸爸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感谢您成为黑暗中的那盏灯。”
陈老板把相框放在柜台上,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但书店里的暖黄灯光更加明亮。
他知道,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有一种力量正在悄然传递——那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静默的守望与善意的循环。
每当深夜来临,知行书店的灯依旧亮着,不为别的,只为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