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远方来人
青石村在俞小夕小心翼翼的庇护下,勉强熬过了旱灾最严重的时期。
一场及时的秋雨终于降临,虽然不大,却足以让土地喝饱水分,让村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地里的庄稼重新焕发生机,枯黄的叶子抽出嫩绿的新芽,干涸的河床也积起了浅浅的水洼。
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祭拜神坛的仪式也更加隆重了。
俞小夕的力量也增长了一些。
祂现在不仅能影响小范围的天气,还能更清晰地感知周围的动静,甚至能在心里形成一个模糊的"地图",标注出哪里有水,哪里有可食用的植物。
祂依旧隐藏在幕后,像个沉默的守护者。
首到一群旅人的到来,打破了青石村的平静。
那是一队车马,大约有十几个人,穿着相对整洁的衣服,看起来不像普通的行商或流民。
他们的马车很华丽,车轮却沾满了泥土,显然走了很长的路。
为首的是一个中年文士,面容清癯,眼神锐利,似乎对周围的环境保持着高度警惕。
而在他身后,跟着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穿着一身月白色的锦袍,虽然旅途劳顿让他略显疲惫,但难掩眉宇间的清俊。
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也带着一丝不健康的淡紫色,像是体弱多病的样子。
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警惕,反而带着一种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贫瘠却又透着生机的村庄。
这队人马的到来,让青石村的村民们有些惶恐。
村长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询问他们的来历。
"我们是过路的客商,"中年文士客气地回答,"路过贵地,想讨碗水喝,再歇歇脚。
"村长不敢怠慢,连忙让人端来水和一些粗粮饼。
俞小夕"飘"在他们上空,好奇地观察着这群外来者。
祂能感觉到,这个少年身上有一种很干净、很纯粹的气息,和这个村庄的质朴、和那个文士的精明都不同。
更让祂在意的是,当少年看到村子里虽然贫瘠但长势良好的庄稼,看到村民们脸上那种带着敬畏的平和时,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还有一丝……探寻?
"李伯,"少年低声对中年文士说,"这里好像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被称为李伯的文士点了点头,压低声音:"殿下,此地确实有些古怪,周围百里都在闹旱灾,唯独这个村子,看起来灾情并不严重。
"殿下?
俞小夕心中一动。
这个称呼,意味着他们的身份不一般。
是贵族?
还是……皇室成员?
祂的感知不由自主地集中在少年身上。
少年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喝着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村口那座简陋的神坛。
神坛上,还残留着刚刚祭拜过的痕迹,插着几炷燃尽的香。
"那是什么?
"少年指着神坛问。
村长连忙解释:"那是我们祭拜神的地方,多亏了神的保佑,我们村子才能撑到现在。
""神?
"少年挑了挑眉,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和怀疑,"什么样的神?
""是保护我们的神,"村长一脸虔诚,"无形无状,却无处不在,是神给我们降下雨水,让我们有水喝,有粮吃。
"少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那座简陋的神坛,若有所思。
俞小夕"看"着他,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复杂。
他似乎并不相信"神"的存在,那种怀疑像是刻在骨子里的。
但同时,他又对这个村子的"异常"感到好奇。
这队人马没有停留太久,休息了一个时辰就继续赶路了。
临走前,少年又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神坛,目光在上面停留了片刻,然后才转身,登上了马车。
"殿下,在想什么?
"李伯问道。
少年靠在车壁上,轻轻咳嗽了两声:"李伯,你说……这世上真的有神吗?
"李伯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道:"殿下,您是饱读诗书之人,难道还信这些乡野传说?
所谓的神,不过是百姓们在苦难中寄托的念想罢了。
"少年没有反驳,只是望着车窗外飞逝的景象,低声道:"可是,如果没有神,这个村子……为什么能在大旱中活下来呢?
"他想起了沿途看到的景象:干裂的土地,枯死的庄稼,逃难的流民,还有那些因为缺水而变得疯狂的人们。
相比之下,青石村简首像是一个奇迹。
他从小体弱,常年汤药不断,也见惯了宫廷的尔虞我诈、人间的生老病死。
他不信鬼神,只信自己和手中的力量。
但今天,青石村的景象,还有村民们提到"神"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却让他心里第一次泛起了一丝涟漪。
也许……真的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在这里存在着?
马车渐渐驶远,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俞小夕"站"在村口,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若有所思。
这个少年,似乎和祂以前"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他的怀疑很清晰,但他的眼神里,似乎还有着某种……对"真相"的渴求?
而且,"殿下"这个称呼,让祂隐隐有些不安。
皇室……这个词在她的认知里,总是和权力、斗争、阴谋联系在一起。
祂现在只想安安静静地守护好这个小村庄,不想被卷入任何复杂的事情里。
希望他们只是过客吧。
俞小夕轻轻"叹了口气",转身"飘"回村子里。
夕阳的余晖洒在田埂上,几个孩子正在追逐嬉闹,笑声清脆。
祂的目光落在那些嫩绿的禾苗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好长大吧。
无论是这些庄稼,还是这个村子,还有………祂这个新晋的、还在试用期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