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办公室暗流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清晨的阳光透过哈珀洋行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木质办公桌上,照亮了桌面上摊开的皮质账本。

林默穿着一身借来的灰色粗布西装——虽然有些不合身,袖口短了一截,裤脚也磨了边,但比起昨天的码头短衫,己经体面了许多。

他站在办公桌旁,手里拿着羽毛笔,正低头核对账本上的贸易数据,鼻尖萦绕着墨水和旧纸张混合的淡淡气味。

“林默,这是昨天从利物浦运来的印花棉布清单,你核对一下数量和单价,等会儿报给我。”

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系着棕色领带的年轻职员走了过来,将一张泛黄的单据放在林默面前,语气里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傲慢。

这是洋行的老职员彼得,据说己经在哈珀洋行做了五年,负责对接欧洲的贸易业务,平时最看不起新人,尤其是林默这样“一步登天”的华人。

林默没有抬头,指尖划过单据上的字迹,声音平静:“好的,彼得先生。”

他能感觉到彼得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带着审视和轻蔑,但他并不在意——现在的他,没有时间和精力计较这些,熟悉洋行的业务,才是最重要的事。

单据上的数字密密麻麻,每一笔都记录着棉布的规格、数量、单价和总金额。

林默一边核对,一边在心里快速计算:这批棉布共200匹,每匹单价3.5美元,总金额700美元,运费15美元,关税35美元,总成本750美元。

按照洋行的定价,每匹棉布将以5美元的价格卖给纽约的零售商,扣除成本后,净利润250美元——这对于哈珀洋行这样的小公司来说,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和摩根、洛克菲勒那些巨头动辄百万美元的生意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

“哼,黄皮小子,别算错了,这些数字可不能马虎。”

彼得嗤笑一声,双手抱在胸前,靠在旁边的文件柜上,摆出一副看好戏的姿态,“要是算错了,托马斯先生可是要扣薪水的,你这每月10美元的‘高工资’,可经不起扣。”

林默抬起头,看了彼得一眼,眼神里没有丝毫情绪:“彼得先生,我会核对清楚的。

如果您没事的话,麻烦不要打扰我,以免影响效率。”

彼得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默敢这么跟他说话,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你以为你是谁?

不过是个运气好的码头工人,敢跟我这么说话?

信不信我让你明天就滚回码头搬货?”

“彼得!

你在干什么?”

严厉的声音从办公室门口传来,托马斯·哈珀穿着一身崭新的黑色西装,手里拿着一顶圆顶礼帽,脸色阴沉地走了进来。

他今天要去摩根的办公室谈合作,心情本就紧张,一进门就看到彼得在刁难林默,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林默可是他的“福星”,昨天若不是林默提醒,他今天去见摩根,恐怕连话都说不明白。

彼得吓得连忙站首身体,脸上挤出谄媚的笑容:“老板,我……我就是在跟林默核对单据,怕他算错了。”

“核对单据需要用这种语气?”

托马斯瞪了彼得一眼,“林默现在是我的助理,负责协助我处理贸易业务,你要是再敢对他无礼,就给我滚蛋!”

彼得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不敢再说话,只能低着头,狠狠地瞪了林默一眼,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林默放下羽毛笔,对托马斯点了点头:“谢谢哈珀先生。”

“不用谢他,是他自己不懂事。”

托马斯摆了摆手,走到办公桌前,拿起林默核对好的单据看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你做得很好。

对了,昨晚我想了一夜,你说的‘共享渠道’的事,我觉得很有道理。

但我还是有点担心——摩根先生那么大的人物,会不会看不上我这条小渠道?”

林默早就料到托马斯会有这样的顾虑,他走到托马斯身边,压低声音说道:“哈珀先生,您放心。

摩根先生想要的不是‘大渠道’,而是‘稳定的渠道’。

荷兰皇家橡胶公司垄断了荷属东印度的大部分橡胶货源,摩根先生想要打破这种垄断,就必须借助像您这样的私人渠道。

您的渠道虽然小,但胜在灵活,而且能避开荷兰人的层层盘剥,拿到更低的价格——这正是摩根先生需要的。”

顿了顿,林默继续说道:“您明天去见摩根先生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得自信一点,不要提您渠道的‘小’,要强调‘稳定’和‘低价’,再主动提出愿意配合摩根先生扩大渠道,比如帮他联系更多的华人侨商,或者在巴达维亚设立专门的采购点。

这样一来,摩根先生不仅会同意合作,还会觉得您是个有能力、有远见的合作伙伴。”

托马斯听得连连点头,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他拍了拍林默的肩膀:“林默,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要不是你,我这次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等我和摩根先生谈成合作,我给你涨薪水,每月15美元!”

林默心中微暖,却没有表现得太过激动:“谢谢哈珀先生。

不过,我们还有一件事需要准备——关于巴达维亚华人侨商的资料。

您最好整理一份详细的资料,包括侨商的姓名、联系方式、合作过的种植园数量,还有以往的供货记录。

摩根先生肯定会问这些,有资料在手,才能让他更相信您的渠道。”

“对!

资料!”

托马斯拍了一下额头,连忙从抽屉里翻出一叠泛黄的信件,“这些都是我和巴达维亚的侨商陈先生的往来信件,里面有一些供货记录,我今天上午就把这些整理成资料!”

林默接过信件,快速翻看起来。

信件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橡胶供货的细节,比如供货时间、数量、价格,还有一些关于荷兰殖民当局对橡胶贸易的限制——这些信息都很有用,能证明托马斯和陈先生的合作确实稳定。

“哈珀先生,这些信件很好,”林默说道,“您整理资料的时候,记得把荷兰殖民当局的限制也写进去,比如‘许可费’的比例、运输的时间限制,这样能让摩根先生知道,您的渠道不仅稳定,还能应对殖民地的复杂情况。”

托马斯连连称是,拿起信件就开始整理资料,办公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林默站在一旁,看着托马斯忙碌的身影,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他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人脉。

托马斯虽然赏识他,但毕竟格局有限,想要在这个资本为王的时代立足,必须接触到更核心的人物,比如摩根身边的人,或者其他贸易公司的老板。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裹,对托马斯说道:“哈珀先生,这是从广州运来的紧茶,您订的十箱,都在这里了。”

林默的眼睛微微一亮。

紧茶——这是清国云南特产的茶叶,经过紧压制成砖状,便于运输和储存,是当时远洋贸易中很受欢迎的商品,尤其是在俄国和中亚地区。

他记得,在原本的历史线里,随着清国末年的动荡,云南的茶叶产量大幅下降,井茶的价格在几年后会飙升,成为稀缺商品。

“好的,放在那边吧。”

托马斯头也不抬地说道,显然对紧茶的兴趣不大——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和摩根的合作,根本没心思关注其他生意。

年轻人放下包裹,转身准备离开,林默却叫住了他:“等一下。”

年轻人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林默:“先生,您有什么事吗?”

“这些井茶,是从云南哪个茶厂运来的?”

林默问道,“运输过程中有没有受潮?”

年轻人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有人会问这些细节,他挠了挠头:“是从云南的‘同庆号’茶厂运来的,我听码头的搬运工说,这批茶叶包装得很好,没有受潮。”

同庆号——林默的心里一动。

这是清国末年云南最有名的茶厂之一,生产的紧茶以品质优良著称,后来因为战争和动荡,茶厂倒闭,同庆号的紧茶也成了收藏界的珍品。

如果能趁现在价格低的时候囤积一批同庆号的井茶,几年后肯定能大赚一笔。

“谢谢。”

林默对年轻人笑了笑,看着他离开办公室,心里己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他需要说服托马斯,囤积一批井茶。

“林默,你对井茶感兴趣?”

托马斯放下笔,疑惑地看着林默,“这东西利润不高,而且运输时间长,我也就是顺便做点生意,赚点小钱。”

林默走到托马斯身边,认真地说道:“哈珀先生,我觉得紧茶的潜力很大。

您也知道,清国现在政局动荡,云南作为茶叶主产区,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一旦产量下降,紧茶的价格肯定会上涨。

而且,紧茶不仅在俄国和中亚受欢迎,在欧洲的一些贵族圈子里,也开始流行喝中国茶,如果我们能开拓欧洲市场,利润会更高。”

托马斯皱了皱眉,显然有些犹豫:“可是,囤积紧茶需要占用资金和仓库,我现在的资金都要用来做橡胶生意,哪有多余的钱囤茶叶?”

“不需要占用太多资金。”

林默说道,“您可以先少囤一些,比如五十箱,每箱紧茶的成本大概是2美元,五十箱就是100美元,对您来说不算多。

而且,我们可以把紧茶存放在货栈的角落,不需要额外租用仓库。

如果几年后价格上涨,我们再出手,能赚一笔;就算价格不涨,也可以慢慢卖给零售商,不会亏本。”

托马斯想了想,觉得林默说得有道理——100美元对他来说确实不算多,就算亏了也无所谓,要是真能赚一笔,也是意外之喜。

他点了点头:“好,就听你的!

我等会儿就让彼得去订五十箱同庆号的紧茶,存到货栈里。”

林默心中松了口气,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提出商业建议并被采纳,虽然只是一笔小生意,但却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利用对历史的先知,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寻找机会,逐步积累资本和经验。

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托马斯终于整理好了关于巴达维亚侨商的资料,他拿着资料,对林默说道:“林默,我下午去摩根的办公室,你跟我一起去。

有你在身边,我心里踏实点。”

林默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托马斯这是把他当成了“智囊”,想要让他在关键时刻再提些建议。

他点了点头:“好的,哈珀先生。”

下午一点,托马斯和林默坐上了前往华尔街的马车。

马车在石板路上行驶,街道两旁的建筑越来越宏伟,从低矮的砖房变成了高耸的石质大楼,穿着西装、戴着礼帽的商人匆匆走过,手里拿着报纸或文件,嘴里说着关于股票、贸易的话题——这里是美国的金融中心,是资本的心脏,每一个脚步都踏在金钱的脉搏上。

马车停在了一栋宏伟的石质大楼前,大楼的门口矗立着两根巨大的罗马柱,门楣上刻着“摩根银行”西个金色的大字,阳光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威严和霸气。

门口站着两个穿着黑色西装、身材高大的保镖,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进出的人,像两头警惕的狮子。

托马斯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的领口,对林默低声说道:“走吧,记住,等会儿少说话,除非我问你。”

林默点了点头,跟着托马斯走进了大楼。

大厅里铺着红色的地毯,墙壁上挂着油画,天花板上悬挂着巨大的水晶吊灯,光线明亮而温暖。

大厅的一侧是接待台,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系着黑色领结的接待员坐在那里,看到托马斯和林默,起身微笑着问道:“两位先生,请问有预约吗?”

“我是哈珀洋行的托马斯·哈珀,和摩根先生有预约,下午三点。”

托马斯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紧张。

接待员核对了一下手里的名单,点了点头:“哈珀先生,摩根先生正在开会,请您和您的同伴在旁边的休息室稍等片刻,会议结束后,我会通知您。”

托马斯和林默走进休息室,里面己经坐着几个人,都是穿着考究的商人,手里拿着雪茄或咖啡,低声交谈着,话题离不开“美国钢铁公司橡胶价格铁路投资”这些热门的商业话题。

林默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休息室里的人。

他注意到,坐在最里面的一个中年男人,穿着一身灰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份《华尔街日报》,报纸上摊开的页面,正好是关于美国钢铁公司的报道。

男人的手指在报纸上轻轻敲击着,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林默总觉得,这个男人看起来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就在这时,男人似乎察觉到了林默的目光,抬起头,看了林默一眼。

那是一种审视的、带着探究的目光,和摩根昨天的目光有些相似,却又多了几分温和。

林默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终于想起来了,这个男人,是摩根的得力助手,也是后来摩根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亨利·戴维森!

在原本的历史线里,亨利·戴维森帮助摩根打理银行和铁路业务,在1907年的金融恐慌中,起到了关键的稳定作用。

亨利·戴维森也认出了林默——昨天在纽约港的码头,他跟着摩根一起见过这个华人小子。

他微微挑眉,对林默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继续低下头看报纸,似乎对这个“小人物”没有太多兴趣。

林默却不敢放松——亨利·戴维森是摩根最信任的人,他的眼光毒辣,洞察力极强,稍有不慎,就会被他看出破绽。

他连忙低下头,假装整理衣服,避开了亨利·戴维森的目光。

休息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每个等待的商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和焦虑——能和摩根谈合作,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机会,但也意味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错失良机,甚至被摩根的资本吞噬。

林默坐在角落,心里却在快速思考着——等会儿见到摩根,托马斯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摩根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如果摩根提出苛刻的条件,该如何应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墙上的挂钟指向了下午三点。

接待员终于走了进来,对托马斯说道:“哈珀先生,摩根先生的会议结束了,请您跟我来。”

托马斯的身体瞬间绷紧,他深吸一口气,对林默使了个眼色,跟着接待员走出了休息室。

林默跟在后面,心脏狂跳不止——他知道,一场决定哈珀洋行命运,也决定他未来走向的博弈,即将开始。

走廊两旁的办公室门紧闭着,空气中弥漫着雪茄和墨水的气味,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终于,接待员在一扇巨大的橡木门前停下,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里面传来摩根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像冰冷的钢铁,穿透了门板,落在了托马斯和林默的耳朵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