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的楼道里飘着隔壁炒菜的油烟味,混合着潮湿的霉味,于思雨掏出钥匙打开那扇掉漆的木门,十平米的单间瞬间映入眼帘 —— 墙角堆着他打包好的旧医书,封面己经泛黄;桌上还放着昨天没洗的泡面碗,汤汁凝固在碗底;唯一的窗户对着隔壁的砖墙,只能透进一点微弱的光。
他把红包放在桌上,拆开后将两万块现金整齐地叠好,塞进贴身的口袋里。
这钱不仅是救命之恩的回报,更是他开启医道仙途的第一块基石,容不得半点差池。
没有急着规划医馆的事,于思雨先坐在吱呀作响的木床边,闭上眼睛,按照《九转修仙诀》的记载,尝试主动运转体内的灵气。
意识沉入丹田,他清晰地 “看到” 一股微弱的白色气流,像刚解冻的小溪,在经脉里缓缓流动。
他集中精神,引导着气流按照功法标注的路线循环 —— 从丹田出发,经会阴、尾闾,沿脊柱上行,过玉枕、百会,再从面部下行,经膻中、神阙,最终回到丹田。
这是修仙者入门的 “小周天” 循环,也是夯实后天境根基的关键。
第一次运转时,气流在经脉狭窄处卡顿,像被堵住的水管,每推进一寸,都让他感到轻微的刺痛。
但他没有放弃,按照《九转修仙诀》里 “以意导气,以气养脉” 的口诀,一点点疏通阻塞的经脉。
循环第三圈时,刺痛感减轻了;第五圈时,气流变得顺畅了些;首到第十圈,白色气流像被打磨过的溪流,沿着经脉一路畅通,最后回到丹田时,还比之前粗壮了一丝。
一个小时后,于思雨睁开眼,只觉得神清气爽。
白天面试的疲惫、分手的郁结,全都被这股灵气冲散了。
他下意识地看向墙角的旧医书,原本模糊的书名,此刻竟能看得一清二楚 —— 连《黄帝内经》扉页上细小的批注,都能清晰辨认。
“后天境初期,果然不一样。”
于思雨低声感叹,伸手摸了摸后脑勺,结痂己经完全脱落,只留下一个淡淡的浅痕,用手一碰,还能感觉到那里的皮肤比其他地方更有弹性,显然是灵气滋养的效果。
接下来的三天,于思雨一边熟悉《秋子医经》里的内容,一边在老城区的街道上寻找合适的门面。
他没考虑繁华地段 —— 那里月租动辄上万,两万块连押金都不够;也没选太偏僻的小巷 —— 怕没人知道,打不开名气。
最后,在靠近菜市场的 “惠民巷” 里,他找到了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的小门面。
门面以前是卖杂货的,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爷子,因为腿脚不便想歇业养老,租金很便宜,一个月一千五,押一付三。
于思雨跟老爷子聊了几句,得知老爷子有老寒腿,每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便主动提出帮他免费针灸。
老爷子半信半疑地让他试了一次。
于思雨运转灵气,用银针***老爷子腿上的 “足三里阳陵泉” 等穴位,灵气顺着银针注入,化解腿里的寒气。
不过十分钟,老爷子就能顺畅地屈伸膝盖,惊喜得连连称赞:“小伙子,你这手艺比老中医还厉害!
这门面我租给你了,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当天,于思雨就付了西千五百块租金,拿到了门面钥匙。
接下来的五天,他几乎住在了门面里。
白天,他跟着装修师傅打下手 —— 刷墙时选了干净的米白色涂料,拖地时用消毒水反复擦了三遍,还把角落里堆积的杂物清理干净,拉去废品站卖了八十块;晚上,他去二手市场淘家具,花三百块买了一张实木问诊桌,两百块收了两把靠背椅,又花五百块淘了一个西层的药柜,最后在网上订了一块红底金字的 “思雨中医馆” 招牌,花了两百八十块。
忙到第七天清晨,小医馆终于有了模样 —— 问诊桌靠窗放着,阳光能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药柜靠在墙边,里面暂时只放了他从家里带来的当归、黄芪、甘草等常用药材;墙上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 “医者仁心”,虽然笔法不算精湛,却透着一股认真;门口的招牌也挂好了,红底金字在清晨的阳光下格外显眼。
开业那天,于思雨没放鞭炮,也没请人帮忙,只是提前煮了一锅红糖姜茶,放在门口的小桌上,旁边贴了一张纸条:“免费姜茶,暖暖身子。”
他坐在问诊桌后,面前摆着《秋子医经》,手里攥着银针包,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从早上七点等到中午十一点,巷子里人来人往 —— 有去菜市场买菜的大妈,有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还有路过的上班族,可没人走进他的医馆。
偶尔有人停下脚步,看着 “思雨中医馆” 的招牌,又看了看他年轻的脸,摇了摇头就走了。
“这么年轻的医生,能看好病吗?”
“估计是刚毕业的学生,没经验,还是去大医院靠谱。”
“说不定是骗钱的,咱们别凑热闹。”
路过的议论声飘进耳朵里,于思雨没有气馁。
他知道,中医讲究 “资历”,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开医馆,难免会让人怀疑。
他拿出《秋子医经》,翻到 “常见病症诊治” 那一页,指尖在 “风寒咳嗽风湿骨痛” 等病症上划过,脑海里不断回忆对应的针法和药方,确保自己面对病人时能万无一失。
下午三点多,医馆的门终于被轻轻推开了。
进来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头发花白,背有点驼,手里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脸色蜡黄,咳嗽得很厉害,每咳一下,都要扶着门框喘半天,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小伙子,你这里…… 能看病不?”
老太太的声音很虚弱,带着明显的怀疑,“我咳了快一个月了,去医院看了,说是支气管炎,开了药,吃了也不管用。
昨天听菜市场的王大妈说,这里开了家中医馆,我就过来试试。”
于思雨立刻站起身,快步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太太坐到椅子上,又给她倒了一杯温热的红糖姜茶:“阿姨,您先喝口茶暖暖身子,慢慢说。”
老太太接过茶杯,喝了两口,咳嗽稍微缓解了些。
她看着于思雨,眼神里还是带着犹豫:“小伙子,你这么年轻,真的会看病?”
“阿姨,我虽然年轻,但学中医好几年了,也跟着师傅治过不少病人。”
于思雨没有夸大其词,只是真诚地看着老太太,“您要是信我,就让我给您把个脉;要是不信,我也不勉强。”
老太太沉默了几秒,想起自己这一个月咳得睡不着觉的难受,又看了看于思雨眼里的认真,终于点了点头:“行,那你给我看看吧。”
于思雨伸出手,指尖搭在老太太的腕上,同时运转体内的灵气,顺着指尖探入老太太的体内。
瞬间,老太太体内的情况清晰地呈现在他脑海里 —— 不是简单的支气管炎,而是肺经被寒气阻塞,肺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寒痰,堵住了气道。
西医的消炎药只能暂时压制炎症,却无法化解寒痰,这才导致咳嗽反复发作。
“阿姨,您这不是普通的支气管炎,是肺里积了寒痰。”
于思雨收回手,语气肯定,“我给您扎几针,疏通肺经,再开个药方,喝上三天,咳嗽就能好。”
老太太愣了一下,她在医院看了三次,医生都没说过 “寒痰” 的事,只是让她吃消炎药、做雾化。
她看着于思雨,还是有些不放心:“扎针…… 疼不疼啊?
我这老骨头,经不起折腾。”
“阿姨,您放心,我手法轻,不会疼的。”
于思雨从抽屉里拿出银针包,打开后,一排银光闪闪的银针整齐排列,“这些银针都是消过毒的,您要是觉得不舒服,随时跟我说,我马上取针。”
老太太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决心:“行,我信你一次!”
于思雨拿出酒精棉,仔细地给老太太胸前的 “膻中穴”、背部的 “肺俞穴” 消毒,然后凝神静气,手指捏起银针,手腕轻轻一扬,银针精准地刺入穴位,深度分毫不差。
刺入的瞬间,他运转灵气,顺着银针注入老太太的体内,像温水浇雪一样,一点点化开肺里的寒痰。
“阿姨,您感觉怎么样?
有没有觉得胸口舒服点?”
于思雨一边轻轻捻转银针,一边轻声问道。
老太太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了一下,突然惊讶地睁开眼,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哎?
不咳了!
真的不咳了!
胸口也不闷了,好像有股暖流在里面窜,暖暖的,特别舒服!”
于思雨笑了笑:“这是灵气在帮您疏通肺经,化解寒痰。
您再忍五分钟,取针后我给您开药方。”
五分钟后,于思雨取下银针,又拿出纸笔,写下一张药方 —— 紫苏叶、杏仁、干姜、陈皮,都是常见且便宜的药材,一副药也就几块钱。
“阿姨,您按这个方子抓药,每天煎一副,分两次喝,早上空腹喝一次,晚上睡前喝一次。”
于思雨把药方递给老太太,又叮嘱道,“这三天别吃生冷的东西,也别吹冷风,多喝热水,注意保暖。”
老太太接过药方,看着上面熟悉的药材名称,又看了看于思雨,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小伙子,太谢谢你了!
你这医术,比大医院的医生还厉害!
多少钱?
我给你钱!”
于思雨想了想,说:“针灸和药方,一共收您二十块吧。”
“二十块?”
老太太愣住了,手里的茶杯都晃了一下,“小伙子,你没算错吧?
我在医院随便拿点药都要两百多,你这里又针灸又开药,怎么才二十块?”
“阿姨,我刚开业,就是想帮大家看看病,赚不赚钱不重要。”
于思雨笑了笑,指了指门口的姜茶,“您要是觉得好,以后常来,也帮我跟邻居们说说就行。”
老太太连连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沓零钱,她数了二十块递给于思雨,又说了好几声谢谢,才拄着拐杖,脚步轻快地走了。
看着老太太离开的背影,于思雨坐在问诊桌后,嘴角忍不住上扬。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微弱却精纯的灵气从门外飘进来,缓缓融入他的丹田 —— 这是治好病人后,积累的功德转化成的灵气。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医道之路,才算真正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