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凉的金属机身微微反光,忽一碰触温热,像是雪花融化在掌心。
他熟练地转动对焦环,金属螺纹在夕阳下泛起淡黄色星光。
这枚镜头是他三年前用第一笔稿费买下的,镜头像一只温柔而贪婪的眼睛,仿佛沉淀着所有他曾经捕捉过的光影——图书馆窗边顾和夕睫毛投下的阴影、雨夜里路灯在水洼中破碎的金色倒影、还有那些无人知晓的、隔着人群悄悄凝望的瞬间。
他常常通过这枚号称“最接近人眼视角”的镜头凝视世界。
它诚实地还原着光影,不膨胀欲望,也不缩小距离,只是安静地将他与她的世界,压缩在恰到好处的框架里。
每一次快门启闭,都是他未曾宣之于口的告白。
顾和夕今天穿着米白色外套内搭黑猫T恤,抱着一摞画册从图书馆走出来。
胸前的黑猫伸出小爪,随着她的胸脯起伏一跳一跳的,陈一凡快速按下快门,捕捉到那一刻的春光。
“第137张,”他在心里默数,“还是不敢上前说一句话。”
他明白,要想追上她那么高傲优秀的人,下辈子吧。
他的电脑里有个加密文件夹,存着顾和夕所有的瞬间:老师提问时微微蹙眉的样子、公益科普讲座上为大家讲解的侧影、甚至只是在食堂窗口排队时也挺首的腰身。
纤细的背影我见犹怜。
每张照片都配着一篇短文,记录他想象中的,她的心情。
“一凡,又在拍风景啊?”
室友薛豪拍拍他肩膀,“每次见你都端着这破相机。”
陈一凡迅速将相机收起,若无其事地笑笑:“瞎拍的,系里的作业。”
没人知道他那本即将出版的小说《默片时代》里,女主角的原型就是她——顾和夕。
出版社编辑曾说这个角色“太过完美,缺乏真实感”,他苦笑——只是据实相告而己。
她的每句话,每个动作,三年来都被他暗暗观察,反复品味。
忽而,人群的低语像潮水般骤然退去,教学楼前,突然停住的黑色轿车像一块冰冷的磁石,瞬间吸走了所有的喧嚣。
车窗缓缓降下,林臻棱角分明的侧脸在阴影中半明半暗,他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节奏竟与顾和夕昨日练习的肖邦《雨滴》前奏分毫不差——“咔嚓。”
陈一凡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以及副驾驶上周景明那只搭在窗沿、戴着皮质手套的手,正微微压着一份印有“顾氏”字样的文件袋。”
顾和夕原本匆匆的脚步忽然停顿。
陈一凡透过镜头,看见她因为用力收紧画册边缘而微微颤抖的指尖。
“林师兄,”她上前两步,声音刻意保持平静,“下周的慈善义演,您会来吗?”
林臻甚至没有转头,只淡淡回应:“行程己满。”
车窗升起,黑色轿车重又绝尘而去,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一场梦。
顾和夕站在原地,夕阳将她的影子刻在校门前的石子路上。
陈一凡忍不住举起相机,端详良久却又不自觉地缓缓放下——这一刻的顾和夕,莫名让他觉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