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意外的防守焦点
清晨露水未干,风一吹就往衣领里钻,街角白玉兰浸了水般,花瓣边缘泛着淡光。
这潮湿钻进三棵树体育中心,被暖空气烘成细雾,顺着通风口飘落在观众发梢、赛场广告牌上,凝出星星点点的水珠。
春风拂过场外白玉兰树时格外轻柔,仿佛怕碰碎花瓣;可一进通风口便变了性子,裹着花香在金属管道里冲撞,发出 “嗡 ——” 的绵长声响,像远处蜜蜂振翅。
可这声音刚飘进赛场,就被汹涌人声彻底吞没。
看台上早己座无虚席。
蓝色座椅套被体温焐得发烫,前排穿主场队服的球迷把外套搭在椅背上,汗湿的球衣后背上,号码 “11” 在灯光下格外刺眼 —— 那是杨涛的号码。
第一节还剩两分钟,客队后卫一记三分将比分追至 28 平,看台上的呐喊声骤然拔高,如同滚油里泼了瓢水。
穿蓝色球衣的球迷几乎同时站起,加油棒 “噼啪” 作响,声浪像浪涛般撞在蓝色看台护栏上,又反弹回赛场,震得场边运动饮料广告牌的金属边角微微发颤,海报也跟着轻晃。
观众席东侧的媒体区用浅灰隔离带圈着,比其他区域低半米,电脑屏幕亮成一片。
这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零星低语,却因几个灰色身影透着紧张 —— 他们穿洗得发白的灰色连帽衫,兜帽压得低,仅露出紧抿的嘴唇,几缕金发从边缘钻出,被场馆风吹得轻晃。
脚边的黑色双肩包没拉严,露出战术手册或球队 logo 保温杯。
马克・海耶斯坐在中间。
他的双肩包沾着机场灰尘,拉链口的战术手册封皮己被翻得发毛;手里泛黄的笔记本上,“华盛顿奇才球探部” 的蓝色 logo 虽被指甲蹭得模糊,在灯光下仍格外醒目。
这本笔记陪他跑了二十多个国家的赛场,封皮换过三次,内页写满球员信息 —— 今年是他做球探的第八年。
此刻,马克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滑到鼻尖,镜腿缠着透明胶带(上周在欧洲考察时被球迷撞断),他却顾不上推,视线死死钉在赛场中央:穿白色球衣、身高近两米二的杨涛刚完成篮下卡位,宽厚的后背抵住客队中锋,双臂张开如移动的墙。
马克笔尖飞速滑动,蓝色墨水写下工整字迹:“第二节 5 分 12 秒,杨涛篮下卡位,脚步幅度较去年缩小 10cm,核心更稳,未被顶开。”
“马克,喝口水?”
旁边传来沙哑的声音,开拓者队球探卡尔递来一瓶矿泉水,瓶身水珠沾湿了他的指尖。
卡尔比马克大五岁,络腮胡掺着白丝,连帽衫拉链拉到胸口,露出 “波特兰” 字样的 T 恤。
“这节够胶着,你看刚才那记背身勾手 —— 他抬肘角度比去年稳多了,以前总容易吹进攻犯规,现在能避开裁判视线。”
马克抬头接水却没拧开,指尖无意识摩挲瓶身标签。
他眼底带着青黑 —— 昨天刚从美国飞来,没倒过时差就首奔场馆,太阳穴还隐隐作痛。
但声音依旧冷静:“他进攻选择更聪明了。
去年遇包夹只会硬上,现在会看防守缝隙。”
说着翻开笔记,里面贴着杨涛半年来的比赛照片:篮下扣篮、罚球擦汗、训练加练的背影,照片边缘用红笔圈出投篮手型。
“专程飞过来,就是为了他吧?”
卡尔笑着看向赛场 —— 杨涛正准备接球,控卫在三分线外示意他往篮下走。
“这小子是今年选秀热门,湖人把他列成‘A 类目标’,篮网、爵士也在备筹码。
有人说他能成下一个姚明,你信吗?”
马克翻到笔记第一页,那里有行加粗字:“永远不要用‘下一个谁’定义球员。”
这是老教练的教诲。
他推了推眼镜,指尖轻敲纸面:“姚明独一无二,他的策应和中距离是顶尖的;但杨涛有自己的优势 —— 场均 13.8 个篮板里有 4.2 个前场篮板,同身高内线里少见。”
他顿了顿,语气更认真,“奇才这两年内线得分率联盟倒数第五,对手篮下命中率 62%。
杨涛来了,既能提得分,又能加强防守 —— 刚才那记封盖,起跳时机比去年早 0.3 秒,臂展还比测量数据高 5cm,防守范围更大。”
卡尔挑眉,递过一包口香糖:“说得对,但想选到他不容易,说不定早被前面的队挑走。”
话音刚落,他突然提高声音,“快看!”
马克立刻抬头 —— 客队投篮弹筐,杨涛被两个对手夹在中间:一个两米一,一个超 120 公斤。
可他像预判了球的轨迹,轻蹬地面、侧身伸臂,稳稳摘下篮板。
落地时膝盖微曲缓冲,球没被碰到分毫。
看台上呐喊再起,前排球迷挥着杨涛的国家队海报。
马克笔尖更快,留下淡痕:“第二节 7 分 03 秒,杨涛抢前场篮板,预判准、起跳稳,对抗后控球没失稳。”
笔记里关于杨涛的分析己写满三页:基础数据、技术特点(连罚球呼吸节奏都标着 “深呼吸两次,出手停顿 0.5 秒”)、比赛关键回合,还贴着剪报片段。
在马克眼里,杨涛平衡了身高与灵活,适应 NBA 对抗后,成巨星只是时间问题 —— 他要做的,就是确认杨涛高强度比赛的稳定性。
可比赛到第二节 7 分 23 秒,局势变了。
大鲨鱼队进攻,杨涛篮下接球转身准备上篮,防守球员立刻围堵。
这时,一道红色身影从斜后方窜出,1 米 88 的身高在赛场不算起眼,却敏捷地绕到杨涛身后,精准捅掉篮球。
“抢断!
31 号,赵群!”
解说声传遍场馆。
马克第一次移开视线,落在这个穿红色球衣的小个子后卫身上。
赵群抢断后没停顿,运球快攻、变向突破,轻松上篮得分。
“漂亮的反击!
赵群的防守预判和速度太绝了!”
解说喊道。
马克皱眉,在空白页写下:“赵群(31 号控卫):抢断 1 次,快攻得分 1 次,速度快、预判准。”
他本是来考察杨涛和刘皓轩的,却被这个抢断晃了眼。
接下来,马克的目光总在两人间切换。
他发现赵群的防守像张密网:对手控卫过半场,他就贴上去,用灵活脚步紧跟,手臂干扰传球;外援连续变向也甩不开他,仓促传球还被他再断一次。
“这防守太黏人了!”
旁边的老李感叹,“他像能提前知道对手要干嘛。”
马克加快记笔记的速度。
他注意到,赵群的防守不只有速度和预判,战术意识也顶尖:联防时能补防空位封投篮,一对一还会调整策略 —— 防快卫就压低重心,防投手就抬臂干扰节奏。
第三节 3 分 15 秒,更惊人的一幕出现:大鲨鱼队快攻,杨涛接球准备扣篮,赵群从后追上,跃起伸手,硬生生盖掉了这记扣篮!
“天呐!
赵群盖了杨涛!
这可是中国男篮第一中锋!”
解说满是难以置信,观众欢呼声震耳欲聋。
马克猛地站起,眼镜差点滑落。
他死死盯着赵群 —— 杨涛两米一八、原地起跳 70 厘米,赵群矮 30 厘米却能盖帽,靠的不只是弹跳,还有精准时机和勇气。
“太不可思议了……” 他喃喃着,重重写下,“赵群:盖帽 1 次(对手杨涛),弹跳好、时机准,防守勇气足、韧性强,覆盖面积大、战术意识顶尖,难得的防守型后卫。”
此刻,马克早忘了来华的初衷。
他满脑子都是赵群 —— 这个小个子后卫刷新了他对中国篮球后卫的认知:赵群的防守能适应 NBA 对抗吗?
速度和意识能融入奇才体系吗?
比赛结束,猛虎队 102-95 赢了大鲨鱼队。
赵群全场 12 分、6 助攻、4 抢断、1 盖帽,4 次抢断全来自防大鲨鱼队后卫线。
赛后,马克没去采访杨涛,反而拉着老李急切地问:“介绍下赵群?
他啥时候开始打球?
想过出国吗?”
老李愣了愣,笑道:“不是来考察杨涛的吗?
怎么转性了?”
“赵群太特别了,” 马克眼里闪着光,“他的防守比不少 NBA 边缘后卫都好。
我得了解他,说不定他才是奇才需要的。”
“赵群是猛虎队核心后卫,,” 老李解释,“他今年 21 了,身高在 NBA 后卫里不占优势,所以没球队关注。”
“年龄和身高不是问题,” 马克语气坚定,“有实力就能立足。
我要立刻整理他的资料,推荐给管理层。
或许奇才不需要找中锋了,这把东方防守利刃,才是提升防守的关键。”
夜色渐深,体育中心观众散去,只剩球场灯亮着。
马克攥着记满赵群信息的笔记,快步走出场馆。
抬头望夜空,赵群的防守画面在脑海里回放,他嘴角不自觉上扬 —— 这次中国行,不仅完成了考察任务,还意外捡到颗被埋没的明珠。
或许不久后,这颗明珠会带着中国篮球的力量,在 NBA 赛场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