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落地虹桥:行李箱里的“海外余温”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个海归在回国后,历经几个大型外企洗礼,人生观的不断蜕变升华,平庸但透露着老百姓对生活的积极向往…希望每一个回归的孩子,都能找到他们未来绚丽的人生-------------虹桥机场的到达大厅永远裹挟着两股气流——一股是空调制冷的干爽,另一股是南来北往人群身上带的、混杂着汗味与行李滚轮声的潮热。

林砚秋推着银色行李箱走出廊桥时,第一口呼吸就让她下意识皱了眉——不是记忆里伦敦希斯罗机场那种带着雾感的微凉,而是像被一块温湿的棉布轻轻裹住,连空气里都飘着熟悉又陌生的、属于家乡的烟火气。

行李箱的万向轮在光滑的地砖上滑出轻微的“咕噜”声,拉杆上还贴着去年从爱丁堡飞巴黎的行李贴,边角己经被磨得发毛。

箱子里塞得满满当当:左边是母亲反复叮嘱要带的羊绒围巾(其实上海的冬天用不上这么厚),右边是她攒了三年的专业书,扉页上还留着导师用蓝笔写的批注;夹层里藏着最后一次和伦敦室友聚餐的合影,照片里大家举着热红酒,窗外是飘着雪的摄政街。

这些东西被她小心翼翼地叠在一起,像在守护着过去三年里,那些带着“海外”标签的细碎时光。

“砚秋!

这里!”

人群里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林砚秋抬眼就看见表姐周敏挥着橙色的接机牌,羽绒服拉链没拉到底,露出里面印着卡通图案的毛衣。

她快步走过去,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周敏结结实实地抱了一下,一股淡淡的护手霜香味裹了过来——是她小时候常闻的、表姐一首用的桂花味。

“可算回来了!

你爸妈昨天就开始念叨,说要炖你爱吃的腌笃鲜,今早五点就去菜场抢春笋了。”

周敏接过她的行李箱,掂量了一下,“嚯,这么沉?

你这是把英国都搬回来了?”

林砚秋笑了笑,指尖还残留着行李箱拉杆的冰凉:“就带了点书和衣服,怕国内买不到合适的。”

话一出口,她自己都觉得有点别扭——明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好像突然成了需要“适应”的外人。

坐上周敏的车,驶出机场高速时,林砚秋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

曾经熟悉的街景变了不少:以前常去的那家奶茶店换成了连锁咖啡店,路口的老书店变成了亮着彩灯的剧本杀店,连路边的公交站牌都换成了带电子屏的新款。

她拿出手机想拍张照,却发现4G信号满格,点开朋友圈,全是国内朋友发的动态——有人在晒周末去郊野公园露营,有人在吐槽周一早高峰的地铁,还有人在分享公司下午茶的水果拼盘。

这些细碎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让她突然意识到:过去三年,她隔着屏幕看的“国内生活”,和眼前真实的、热气腾腾的一切,终究是不一样的。

周敏一边开车,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事:“你以前住的那间房,你妈一首没动,就是把书桌换了个大的,说你回来要办公;对了,你爸还学会了用视频号,天天发养花的视频,上次还跟我炫耀,说有两百多个人关注他呢。”

林砚秋听着,嘴角一首带着笑,心里却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她想起回国前,导师问她为什么要放弃伦敦的工作机会,她当时说“想回家”,可真的踏上这片土地,却突然有些恍惚——她带着三年的“海外经验”回来,像带着一个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面装着她对未来的期待,也装着一丝隐隐的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卸下那些“海外余温”,真正融入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

车快到小区时,林砚秋远远就看见楼下站着两个人影——是穿着藏青色外套的父亲,和围着藏红花围裙的母亲。

母亲手里还拿着一个保温杯,看见车开过来,快步走了两步,又停下来,好像有点紧张似的,理了理围裙的边角。

林砚秋推开车门,还没站稳,就被母亲拉进了怀里。

母亲的手有点凉,却紧紧地攥着她的胳膊,声音里带着点哽咽:“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路上累不累?

饿不饿?”

父亲站在一旁,没说话,只是看着她,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手里还提着她爱吃的糖炒栗子,纸袋上冒着淡淡的热气。

林砚秋看着眼前的父母,看着熟悉的小区大门,看着远处楼上亮起来的万家灯火,突然觉得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行李箱里的“海外余温”还在,可眼前的这份温暖——母亲的拥抱,父亲手里的栗子,表姐的絮叨,还有空气里飘着的、隐约的腌笃鲜香味——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回家”。

她吸了吸鼻子,笑着说:“妈,我饿了,想喝你的腌笃鲜。”

母亲立刻拉着她往楼上走,脚步都轻快了不少:“就等你呢!

汤在砂锅里炖着,热乎着呢!”

林砚秋跟在父母身后,提着那个装满“海外记忆”的行李箱,一步步走上楼梯。

楼道里的声控灯被脚步声点亮,暖黄色的光洒在她身上,她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不安的“陌生感”,好像在这一刻,被这份熟悉的温暖,悄悄融化了。

晚饭时,砂锅里的腌笃鲜冒着热气,春笋脆嫩,鲜肉酥烂,汤汁鲜得能鲜掉眉毛。

林砚秋喝了两碗,胃里暖融融的,话也多了起来。

她给父母讲伦敦的雨,讲爱丁堡的城堡,讲和室友一起在圣诞市集上啃热香肠的日子,父母听得眼睛发亮,时不时插一句“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别总吃外面的饭”。

饭后,母亲收拾碗筷,父亲坐在沙发上,拿出手机翻出自己的视频号,拉着林砚秋一起看:“你看,这是我种的绿萝,上个月还开了小白花;还有这盆月季,我每天浇水,长得多好。”

视频里的父亲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给花浇水,嘴角带着满足的笑。

林砚秋看着,心里又暖又酸——以前她在家时,父亲很少摆弄花草,大概是这三年她不在家,父亲才找了这么个念想。

母亲擦着手从厨房出来,坐在林砚秋身边,握着她的手絮叨:“你房间的床单我上周刚换的,还是你喜欢的浅蓝色;书桌我给你换了个大点的,以后你在家办公也方便;对了,楼下新开了家水果店,你爱吃的草莓很新鲜,明天我给你买……”林砚秋听着母亲的话,看着父母忙碌又欣喜的样子,心里突然生出一丝愧疚。

她知道父母想让她多在家住,可她己经不是当年那个需要父母照顾的小姑娘了——她想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想试着独立面对回国后的生活。

“爸,妈,”林砚秋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我想在公司附近租个房子。”

母亲的手顿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在家住不是挺好的吗?

房租多贵啊,家里什么都有,还能给你做饭。”

“就是啊,”父亲也放下手机,看着她,“你刚回来,还没熟悉环境,在家住我们也放心。”

林砚秋握住母亲的手,轻声说:“我知道你们担心我,可我想试着独立生活。

公司在静安寺那边,从家里过去要一个多小时,租个近点的房子,上下班方便,也能有更多时间准备工作。

再说,我都这么大了,总不能一首依赖你们。”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不会搬太远,周末就回来陪你们吃饭,平时也会经常给你们打电话的。”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你这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

行吧,你想租就租,要是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跟我们说。”

父亲也点了点头:“我明天帮你看看租房信息,找个安全点的小区,环境好点的。”

看着父母理解的眼神,林砚秋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父母的不舍都是因为爱,而她想搬出去,也是为了能更快成长,能更好地扛起自己的生活——毕竟,回国不是为了躲在父母的庇护下,而是为了真正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活出自己的样子。

夜深了,林砚秋躺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着熟悉的天花板,听着隔壁房间父母轻轻的说话声,心里格外踏实。

她拿出手机,开始浏览租房APP,屏幕上的房源一个个闪过,她仿佛己经看到了自己在出租屋里做饭、工作、看书的样子。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洒下一道淡淡的光。

林砚秋关掉手机,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她知道,回国后的第一步,从找一间属于自己的出租屋开始,就要稳稳地迈出去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