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异常的模式与边界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昨夜的雨己经停了,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林枫睁开眼睛,却没有立刻起床。

昨晚他睡得很浅,那个刹车声和人群瞬间的凝滞感,如同循环播放的短片,在他脑海里反复上演。

他坐起身,环顾自己的房间。

一切都和昨天、前天、大前天一样。

书桌整齐,模型摆放在固定位置,昨晚看了一半的书摊开在床头柜上。

一种令人窒息的熟悉感包裹着他。

“小枫,吃早餐了!”

母亲的声音从厨房传来,温和而准时,如同闹钟。

“来了。”

林枫应了一声,声音有些干涩。

餐桌上,父亲看着电子报纸,屏幕上的新闻标题滚动播放着城市建设的成果和某位官员的视察。

母亲将煎蛋和牛奶放在林枫面前,脸上是惯常的、恰到好处的微笑。

“昨晚睡得好吗?”

母亲问道,一边给自己倒咖啡。

“还好。”

林枫低头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粥。

他注意到母亲倒咖啡的动作,手腕抬起的高度,咖啡壶倾斜的角度,甚至牛奶倒入的量,都和记忆中过去的每一个早晨毫无二致。

一种细微的惊悚感爬上他的脊背。

“今天气象预报说全天晴,气温二十到二十五度,很适合户外活动呢。”

父亲放下报纸,推了推眼镜说道,“周末我们可以去公园走走,听说玫瑰开得正好。”

他的提议听起来很自然,但林枫却莫名觉得,这句话他似乎在哪里听过,或许是在上个星期的某个早晨,或许更早。

“嗯,再看吧。”

林枫含糊地应道,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他需要离开这个过于“完美”的家。

走在上学的路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行人步履匆匆,脸上带着各自的表情。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真实,那么充满生机。

但林枫的观察模式己经改变了。

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像一台开启了扫描模式的仪器,主动地、细致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

他注意到,街角那家面包店门口,穿着白色围裙的店员总是在八点零三分准时将“营业中”的牌子挂出去,误差不超过五秒。

他注意到,公交车站旁,那个每天都会出现的卖早点的摊贩,吆喝的词句和音调几乎没有变化,甚至连递给顾客食物时说的“小心烫”都一模一样。

他注意到,路口指挥交通的机器人警察,其手势循环的周期精确得可怕。

这些发现没有昨天那么惊悚,却更加深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诡异感。

这是一种建立在极致秩序下的非人感。

走进教室,喧闹声扑面而来。

陈浩正站在一群男生中间,手舞足蹈地讲着昨晚看的球赛:“……那个进球太帅了!

简首就是压哨绝杀!

你们是没看到……”林枫的脚步顿了一下。

他清晰地记得,上周三的早晨,陈浩也站在差不多的地方,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语气和词汇,描述另一场不同的球赛里的“压哨绝杀”。

甚至连旁边几个男生发出的惊叹声和附和声都似曾相识。

他沉默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拿出课本,但心思完全不在上面。

他需要一个方法,一个系统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而不是仅仅依赖模糊的感觉和记忆。

记忆是会骗人的,尤其是当你开始怀疑一切的时候。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记录。

他需要客观地、详细地记录下这些异常。

课间休息时,林枫没有像往常一样趴在桌子上休息或者和陈浩他们去走廊打闹。

他拿出一个普通的纸质笔记本——他下意识地觉得这东西比任何电子设备都更安全,更不易被监控——翻到空白页。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在页顶写下日期和时间。

接着,他开始尝试描述昨天遇到的异常:时间:约下午4点15分。

地点:中兴路十字路口。

事件:异常刹车声(音调极高不自然),随后所有行人动作出现极短暂(<0.5秒)同步停滞。

车辆轮胎磨损程度与急刹车情况不符。

写到这里,他停住了。

这样的描述,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精神紧张者的臆想日记。

他需要更客观、更量化的东西。

下午的历史课,老师讲到古代文明的周期性兴衰。

林枫的心不在焉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林枫,你来说说,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主要推测有哪些?”

历史老师点了他的名字。

林枫站起身,脑子里飞快地过了一遍课本上的内容。

他回答了三个主流推测:资源枯竭、战争、气候变化。

老师点了点头,但补充道:“嗯,基本正确。

不过还有学者提出瘟疫等其它假说。

要全面看待问题。”

“是,老师。”

林枫坐下。

这个过程很正常。

然而,就在他坐下的瞬间,他眼角的余光瞥见斜前方的一个女生,李莎。

她在林枫回答问题时,似乎微微点了点头,而在老师补充说明后,她又极其轻微地、幅度完全一致地点了两次头。

这个点头的模式……林枫猛地想起,上周的生物课上,当另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老师进行补充时,李莎好像也有过完全相同的反应!

心脏猛地一跳。

他立刻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行快速记录:时间:下午2点20分左右。

地点:历史课堂。

人物:李莎。

事件:对教师补充教学内容的行为反馈模式,与上周生物课观察到的模式高度相似(点头次数、幅度、节奏)。

需后续验证。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他的手指微微颤抖。

这不是臆想,这是一个可观察、可重复验证的现象!

接下来的时间,林枫完全沉浸在了他的“研究”中。

他像一个潜伏的侦探,小心翼翼地收集着一切可疑的线索。

体育课自由活动时,他注意到几个男生在打篮球。

其中一人做了一个背后传球的动作,失误了,球出了界。

旁边观看的几个人发出的哄笑声和调侃的语句,林枫确信自己在过去的某次体育课上听到过。

他记录下来。

放学后,他故意绕路去了昨天那个出现乱码的电子广告屏下方。

他站在那里,仰头看了整整十五分钟。

广告循环播放了六次。

没有再出现任何乱码。

但他记录下了每次循环切换的黑屏时间间隔:精确得如同秒表计时,每次都是2.0秒(以他的心跳估算),没有丝毫误差。

这种绝对的精确,在商业广告播放中其实极不寻常。

他也记录了下来。

他甚至开始测试“父母”。

晚餐时,他故意提起了一个很久以前、比较冷门的全家出游时发生的小趣事的一个细节。

“爸,你还记得那次去湖边,我的帽子被风吹走,你差点掉水里去捞的那次吗?

那是什么时候来着?”

父亲咀嚼的动作停顿了半秒,脸上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茫然,随即露出恍然的笑容:“哦,记得记得,那时候你还小,大概七八岁吧。

时间过得真快啊。”

他的回答很流畅,但那个短暂的停顿和过于概括的回答“七八岁吧”,与人类回忆具体往事时的反应略有不同。

母亲在一旁点头微笑,没有补充任何细节。

林枫没有在笔记本上记录这次测试。

他不敢。

家,这个最后感觉应该安全的地方,似乎也不再绝对安全。

他把这次观察埋在了心里。

晚上,林枫反锁了自己的房门,在台灯下仔细翻阅着笔记本上记录下的条目。

短短一天,他竟然记下了七八条可疑的“异常事件”。

单独看每一条,似乎都可以用巧合、记错了、过度解读来解释。

但当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时,指向性就变得无比明确。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套固定的脚本,而绝大多数“人”都在无意识地遵循着这个脚本运行。

只有他,似乎偶然获得了跳出脚本的能力,看到了幕后提线的手。

合上笔记本,林枫感到一阵深深的寒意,但与此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叛逆的兴奋感也在心底滋生。

他不再是被蒙在鼓里的那个。

他知道了有什么地方不对。

他知道,自己明天还会继续记录下去。

他要找到更多证据,更确凿的证据,来揭开这个巨大谎言的全貌。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璀璨,勾勒出繁华的轮廓。

但在林枫眼中,这片璀璨的光明之下,己然弥漫开无尽的迷雾。

林枫的笔记本,变成了他唯一的真实锚点。

第三天,他更加系统化了自己的观察。

他不再仅仅等待异常撞上门,而是开始主动设计一些小型的、不起眼的“实验”,来测试这个世界的规则。

课间,他走到陈浩的座位旁,陈浩正和往常一样,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最新款的虚拟现实游戏。

“……那画面,简首跟真的一模一样!

特别是森林场景,树叶的晃动,阳光穿过缝隙……”陈浩挥舞着手臂,描述得极其生动。

林枫安静地听着,等他讲完一段精彩的间隙,突然插入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嘿,陈浩,你记得上学期期末数学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吗?

那个关于空间几何证明的,我当时好像完全没思路。”

陈浩的语速猛地降了下来,脸上的兴奋表情像是被按了暂停键,凝固了零点几秒。

他的眼神出现了一瞬间的空白,仿佛一台正在高速处理图形的电脑突然被要求调取一个年代久远且不常用的文本文件。

“数学……考试?”

陈浩眨了眨眼,表情迅速切换成标准的“努力回忆”模式,眉头微皱,“最后一道题……哦,好像是挺难的。

我也做得不太好,差点没写完。”

他的回答笼统而模糊,完美避开了任何具体细节,并且迅速将话题拉回安全区,“不过说真的,那游戏里的空间感才叫绝!

你绝对应该试试……”林枫心中默记:对突发性的、偏离当前情境的具体历史细节检索,会出现延迟和回避反应。

倾向于将话题拉回预设或当前的主线。

他点点头,没再追问,仿佛只是随口一提。

陈浩似乎完全没有察觉任何异常,又兴致勃勃地继续他的游戏经。

林枫走开,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时间:10:15。

对象:陈浩。

测试:突发性具体记忆检索。

结果:反应延迟约0.8秒,回答概括化,无具体细节,话题回归倾向明显。

这只是开始。

下午的生物实验课,两人一组观察细胞切片。

和林枫分到一组的是王薇,一个平时很安静,说话细声细气的女生。

实验过程很顺利,记录数据,绘制图表。

但在清理载玻片时,林枫不小心手滑了一下,将一小滴生理盐水溅到了王薇的袖口上。

“啊,对不起!”

林枫立刻道歉,表情懊恼。

王薇的反应几乎是瞬时的。

她低下头,看着袖口那几乎看不见的湿痕,脸上浮现出一种标准的、教科书式的“轻微不悦但表示谅解”的表情。

“没关系。”

她轻声说,语气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甚至没有下意识地去擦拭一下那滴水渍。

就好像这个反应、这句台词,是针对“实验搭档不慎溅落液体”这一事件的预设程序,而不是一个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过于完美得体的反应,反而透着一股非人的味道。

林枫再次道歉,然后观察了她几分钟。

王薇继续安静地清理实验台,动作标准,效率极高,仿佛刚才的小插曲从未发生。

那滴小小的水渍,就在她的袖口上,慢慢自己风干了。

笔记本上又多了一条:时间:14:50。

对象:王薇。

测试:制造微小意外事件观察情绪反应。

结果:反应模式化,缺乏细微情感层次(如瞬间的惊讶、轻微的恼怒),接受道歉过于迅速且彻底,无后续影响。

放学***响起,人群再次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出教室。

林枫故意放慢脚步,落在最后。

他走到昨天发现异常点头的李莎座位旁,她的桌角放着一个粉色的小水杯。

林枫脚步一个“踉跄”,手臂“无意”中扫过了桌角。

“啪嗒!”

水杯掉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幸好是塑料材质,没有摔碎,但盖子崩开了,水洒了一地。

“哎呀!”

林枫立刻弯腰去捡,同时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我没注意!”

李莎的反应几乎和王薇如出一辙。

她先是看了一眼地上的杯子和水迹,然后脸上立刻浮现出标准的“受到惊吓但表示原谅”的表情包。

“没……没事。”

她说着,也蹲下来帮忙捡杯子,动作有些程序化的匆忙,“你不要紧吧?

没绊到吧?”

她甚至反过来关心林枫,但这关心听起来像是触发式的配套反应,而非真正的担忧。

整个过程流畅、得体,毫无瑕疵。

但也毫无生气。

林枫帮她收拾好,再次道歉后离开。

走到教室门口时,他鬼使神差地回头看了一眼。

李莎正拿着那个空水杯,站在原地,脸上的表情己经恢复了平静,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她没有去看杯子,也没有去看地上的水渍,只是那么站着,像是在等待下一个指令,或者……待机。

过了两三秒,她才像是重新启动一样,拿起纸巾开始擦拭桌面。

林枫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

他迅速转身,快步离开。

这些测试的结果越来越一致,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他周围的人,似乎都存在某种行为模式的“边界”。

他们对日常流程内的互动应对自如,甚至表现得活灵活现。

但一旦触及流程之外、需要真正自主反应或调用深层具体记忆时,就会出现延迟、模式化回应甚至短暂的“呆滞”。

他们就像高级的互动程序,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和复杂的应答模块,但缺乏最核心的、属于“自我”的驱动。

晚上回到家,晚饭时气氛一如既往。

母亲做了他喜欢的红烧排骨,味道和往常一样标准、美味。

林枫吃着饭,状似无意地问:“妈,你怀我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喜欢吃辣的?

我听人说酸儿辣女。”

母亲夹菜的动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是啊,那时候是挺馋辣口的。

不过也不能多吃,对宝宝不好。”

回答得很自然。

但坐在对面的父亲,却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口道:“哪有,你那时候明明更爱吃酸的,酸梅子一罐一罐的吃。”

话音落下,饭桌上出现了极其短暂、几乎无法察觉的寂静。

母亲的笑容僵硬了百分之一秒,随即立刻笑道:“是吗?

可能时间太久记混了。

好像酸的辣的都挺喜欢吃的。”

她轻松地将矛盾化解,语气自然无比。

父亲也点点头,仿佛刚才只是随口纠正,并不在意:“嗯,可能吧。”

林枫低下头,扒拉着碗里的饭,心脏却在胸腔里狂跳。

他非常肯定,过去偶尔谈起这个话题时,父母的说法是一致的,都是“爱吃辣的”。

今天父亲突然的“纠正”,以及母亲瞬间的应变,像是一次极小规模的数据冲突和快速修正。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插曲,却让林枫验证了两个可怕的想法:第一,这些“模拟体”并非共享一个统一的、无懈可击的数据库,细微的偏差可能存在。

第二,系统似乎具备某种实时或近实时的修正机制,能在冲突发生时快速覆盖或调和。

这意味着,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群模拟体,还有一个隐藏在幕后的、监控并维持着这一切的“管理员”。

晚饭后,林枫回到房间,反锁了门。

他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

那些看似孤立的点,正在逐渐连接成线,勾勒出一个巨大谎言的轮廓。

他不仅需要记录异常,更需要找到那个边界之外的东西,那个系统无法覆盖、无法模拟的……漏洞或者真相。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

夜色中的城市,灯火通明,秩序井然,像一个巨大而精致的模型。

林枫拿起笔,在笔记本新的一页上,用力写下了两个字:“边界”。

他要找到这个世界的边界,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物理上的。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