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习惯叫它“小江”,仿佛这样称呼,就能赋予它更多的气势与尊严。
江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偶尔有几尾小鱼跃出水面,又迅速隐没在碧波之中。
江上有两座桥,一座是石拱桥,桥身爬满了青苔,拱形的桥洞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另一座是石块搭的平桥,简陋却结实,桥面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
村里老人常说这两座桥是清朝年间搭的,具体哪个年号却无人记得真切。
是康熙还是乾隆还是清末民国?
是真是假我也无从考证,只觉得这两座桥仿佛自天地开辟以来就屹立于此,见证着村庄的沧桑变迁。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那时的村庄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完全侵蚀,还保留着最原始的质朴与宁静。
每天清晨,天还蒙蒙亮,鸡鸣声划破黎明的寂静,小小的我就会揉着惺忪的睡眼,跟在外婆身后,像只小鸭子似的摇摇晃晃地走过那座石拱桥,到属于外婆的田里去。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田野,稻叶上挂满晶莹的露珠。
那时候的外婆还年轻,身姿挺拔如田间的白杨。
她戴着一顶泛黄的草帽,手持锄头,一下一下地翻动着肥沃的泥土。
小小的我坐在田埂上,拿外婆翻好的泥巴玩耍。
我最喜欢把泥巴做成自以为像荷花形状的蛋糕——那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蛋糕模样,村口小卖部的橱窗里经常有卖。
做完后,我总会献宝似的捧到外婆面前。
外婆每次都会放下锄头,用粗糙的手接过泥蛋糕,假装吃上一口,然后露出惊喜的表情:“真好吃!”
我便开心得手舞足蹈。
等到外婆把田里的活都忙完,通常已是日上三竿。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就紧紧跟在外婆身后,躲在她高大的影子里,生怕被太阳晒到。
外婆的影子就像一把大伞,为我遮风挡雨。
到家后,外婆拿出两只早上刚抓的螃蟹,洗净后放在蒸笼里。
外婆会仔细地将蟹肉剥出,一点一点喂到我嘴里。
我吃得满嘴流油,嘟囔着:“外婆吃壳我吃肉。”
外婆从不责怪我的任性,总是笑嘻嘻地摸摸我的头,眼里盛满了慈爱。
那些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