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雪霁初晴,稚子初识
村口老榆树下,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
猎户燕苍家,添了个大胖小子,取名“燕云”,寄望他日后能如祁连云雾般自由高远。
没过几日,村西头的草药郎中兰伯家也传出喜讯,诞下一名女婴,眉目清秀,哭声却清亮有力,兰伯为她取名“兰心”,盼她蕙质兰心,继承家学。
春去秋来,转眼燕云和兰心都到了懵懂学步的年纪。
雪霁初晴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燕云穿着厚厚的棉袄,像个圆滚滚的小团子,被母亲牵着手,摇摇晃晃地在院子里“探险”。
隔壁的兰心也由奶奶抱着,好奇地望着这个比自己早出生几天的“小邻居”。
燕云似乎对这个扎着两个小揪揪的女娃很感兴趣,挣脱母亲的手,跌跌撞撞地扑过去,伸出小胖手就要去摸兰心的脸蛋。
兰心不怕生,咯咯笑着,小手也挥舞着回应。
两个孩子咿咿呀呀,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语言交流着,阳光将他们小小的身影拉得很长,为这段青梅竹马的缘分,写下了最初的一笔。
(2)、山野迷藏,初涉草木时光荏苒,燕云和兰心都长成了五六岁的孩童。
青石峪的孩子们,似乎天生就与山林亲近。
春日里,冰雪消融,溪水潺潺,山上的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正是嬉闹的好时节。
“燕云哥,你藏好啦!
我要来找咯!”
清脆的童声在林间回荡,兰心小手叉腰,像个小指挥官。
“藏好啦!
你肯定找不到!”
燕云的声音从一棵粗壮的云杉树后传来,带着一丝得意。
这是他们最常玩的游戏——捉迷藏。
燕云熟悉山林,总能找到最隐蔽的角落;而兰心心思细腻,观察力强,往往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燕云的踪迹。
有时,燕云会爬上不高的树杈,屏住呼吸,看着兰心在树下转来转去,急得小脸通红,最后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暴露了自己。
兰心便会气鼓鼓地跑过去,轻轻捶打他几下,嗔道:“燕云哥耍赖!”
燕云则笑着躲闪,两人在铺满松针的地上滚作一团,笑声洒满山谷。
嬉闹间,兰心常常会停下来,指着一些植物问:“燕云哥,你看这个叶子锯齿状的是什么呀?”
她从小耳濡目染,对花草有着天然的好奇。
燕云虽然说不出名字,却知道哪些是兔子爱吃的,哪些草割手。
兰心便会像个小先生一样,告诉他:“这个叫‘防风’,奶奶说叶子捣碎了能止血。
那个开小蓝花的是‘柴胡’,可以退烧呢。”
她还会摘下几片安全的叶子,教燕云辨认它们的气味和形状。
燕云听得认真,虽然很多时候转头就忘,但“草药”这个概念,却在他心里悄悄扎了根。
(3)、溪边摸鱼,共享野趣夏日炎炎,村口的溪流成了孩子们的天然乐园。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圆润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苗。
燕云和兰心常常提着小木桶,拿着简陋的鱼叉(其实就是削尖的树枝),来到溪边。
燕云胆大,会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走进浅水区,目光锐利地搜寻着小鱼的踪迹。
兰心则在岸边,帮他看着木桶,时不时提醒:“那边!
那边有一条!”
“嘘——”燕云做个噤声的手势,屏住呼吸,缓缓靠近,然后猛地一叉。
可惜,小鱼灵活得很,往往从叉下溜走。
燕云并不气馁,继续尝试。
兰心则会捡起一些光滑的石子,打水漂玩,看谁的石子在水面上跳得更远。
有时运气好,燕云能叉到一两条小鲫鱼或石斑鱼。
两人便会兴奋地欢呼。
回到家,兰心会央求奶奶把小鱼烧成鲜美的鱼汤。
傍晚时分,燕云便会准时出现在兰伯家的小院里,和兰心一起,分享这带着溪水清甜的劳动成果。
一碗热汤下肚,驱散了夏日的燥热,也温暖了两个孩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