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农业植保无人机样机”是系统解锁国家级权限后的首份奖励,载重十公斤、覆盖五十亩的性能,让蹲在田埂上的村支书张建国忍不住揉了揉眼睛:“这铁鸟撒药比二十个人还快,咱庄稼人也能享上科技的福了!”
无人机返航的嗡鸣声里,林默脑海中调出系统新推送的“国家级项目清单”。
目光扫过“山区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时,他立刻攥紧了遥控器——青石村山顶有两百亩闲置荒地,年均日照时数超两千小时,若建成光伏电站,不仅能解决村里加工坊的用电冗余,还能并入国家电网获取收益。
第二天清晨,林默揣着系统生成的《可行性报告》首奔省发改委。
接待他的王科长翻到“日照数据测算”页时,钢笔停在了纸面上:“你们村的日照峰值数据,比我们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还精确0.3小时,连并网线路损耗都算进去了?”
林默指着报告里的图表解释:“这是系统的‘地域能源建模’功能算出来的,连山顶风速对光伏板倾角的影响都考虑到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跟着王科长跑遍设计院、光伏企业,将报告里的每一个数据落到实地。
当盖着省发改委红章的批复文件送到村里时,张建国特意杀了只土鸡,召集村干部围着炕桌喝酒:“咱村要建‘太阳电站’的事,可是省里认了的!”
光伏电站的钢架刚立起一半,系统又弹出新任务:研发适用于山区的小型农机,奖励:山地微耕机图纸、碳化硅陶瓷材料配方。
林默立刻去田间调研——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村口,但田间小路最窄处只有八十厘米,大型农机根本开不进去,村民翻地还得靠老黄牛。
他拉着村里的铁匠李铁柱钻进临时作坊,图纸上的微耕机机身设计成可折叠式,宽度刚好能过田间小路。
可试装时,普通钢铁做的齿轮半天就磨坏了。
林默突然想起系统给的配方:“用后山的石英砂提炼碳化硅,混合黏土烧齿轮!”
三天后,第一台微耕机组装完成。
李铁柱拉着它去自家玉米地试验,突突的柴油机声里,微耕机半小时就翻完了半亩地,比牛耕快了三倍。
消息传开,周边村子的村民都来预定,林默干脆联合县农机站,在村里办起了小型农机厂,专门生产微耕机、便携式收割机。
九月的一场暴雨,却让喜悦戛然而止。
后山的山体出现了滑坡裂缝,雨水顺着裂缝往下渗,若不及时加固,山下的五户村民住房和百亩农田都要遭殃。
林默连夜召集村民,系统突然激活应急工程模块:奖励:柔性防护网技术、速凝混凝土配方。
他带着村民扛着防护网往山顶跑,按照系统给的方案,先在滑坡体上铺设三层柔性防护网,再用钻孔机打五米深的孔,灌注掺了速凝剂的混凝土。
这种混凝土半小时就能凝固,比传统加固方法快了十倍。
连续三天三夜的抢修,当最后一袋混凝土灌进孔里时,县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刚好赶到,看着加固后的山体连连点头:“你们这处置方法,比专业工程队还高效!”
年底的第一场雪落下时,青石村的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电表上的数字每跳一下,村里的集体账户就多一笔收入;农机厂的微耕机卖到了周边三个省,村民的工资单上比去年多了两千块。
除夕夜,文化广场上的烟花照亮了山顶的光伏板,林默望着漫天烟火,脑海里的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主线任务进度80%,解锁“国家科技振兴试验区”申报资格。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从解决饮水难题到建光伏电站、造农机,青石村的科技路才刚走了一半,接下来要走的,是带着更多村子一起,在蓝星的科技振兴路上往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