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篇,作者以韩青禹名字的由来为切入点,缓缓拉开了封龙岙的生活帷幕。
韩青禹的名字,是由乡上守破庙的外来老和尚所取,缘由是他出生时稻田返青、山溪泛滥,这名字被赋予了镇灾的寓意,老和尚也因此收获了沿河每村五斗米。
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独特的民俗文化,还暗示了这个小山村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存状态。
作者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龙岙村民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随后,作者将镜头聚焦于韩青禹高考落榜这一事件上。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韩青禹的落榜无疑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作者巧妙地通过韩青禹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高考失利后的复杂心境。
他深知家庭为供自己上学付出了诸多艰辛,面对偏科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让他觉得再考一年也希望渺茫。
他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如他所想“事实上,以收入来说,这年头上高中的费用并不低,这几年家里因为供他上学己经欠了一些钱,同时因为劳力少的关系,父母亲也比大多村邻都辛苦不少。
他自己觉得把握不大,己经没脸再试了”,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学子在面对高考挫折时的无奈与自责。
在刻画韩青禹父母的形象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动作描写。
母亲张洁霞,是一个朴实爽利的农村妇女,她虽没什么文化,但对儿子的关爱溢于言表。
从起初宽慰儿子“那反正你自个儿拿主意,不成就读到这,咱也是文化人了”,到突然兴奋地提议让儿子娶媳妇生娃,“说真的,那上龙村,婉芬她妈,一早就相中你了,明暗里给我递过好几回话呢,要不就……”,她的情绪转变自然而真实,展现出一位母亲对儿子未来生活的急切期待。
父亲韩友山,沉默寡言却心思深沉,他在一旁默默思考儿子的出路,适时提出送儿子去当兵的想法,“不成咱找找门路,送青子去当兵吧?
那也是个好出路”,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作为父亲对儿子未来的长远规划和期望。
然而,当母亲意识到当兵名额可能被村长家孩子占据时,两人的希望瞬间破灭,“唉,别想了。
就咱村,要真能弄来一个名额,那村长家加生,不也正是年纪嘛,估计早等着呢……哪轮得到咱家青子啊?”
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农村资源分配的现实问题,也进一步加重了故事的无奈氛围。
除了家庭场景,作者对乡村环境和邻里生活的描写也细致入微。
农家院子里的老梨树,“枝杈上有个废弃的喜鹊窝。
透过枝叶的阳光落地明暗斑驳”,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质朴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透过树叶洒下的阳光的温度。
而在叔公家的酒席上,作者通过对村民们言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人情世故。
村民们对韩青禹高考失利的讨论,“我说要是青娃子这回考上了,也得摆几席吧?
可惜了”,既有对他的惋惜,也反映出乡村中对高考的重视。
当有人提及封龙岙的风水以及一首未能出人物的遗憾时,“咱村这么好的风水,怎么就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呢”,引发了众人的感慨和对村子命运的思考。
老辈人讲述的过路瞎半仙关于封龙岙困得住小人物的说法,更是为这个小山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故事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
在情节的推进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个起伏点。
从高考落榜的困境,到当兵希望的燃起与破灭,再到村民们对封龙岙命运的讨论,情节层层递进,不断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在这看似平凡的乡村生活中,作者又巧妙地埋下了神秘的伏笔。
先是东家门里孩子们跑出来说电视机突然出现雪花点,“爸,爸,刚咱家电视机突然就嗤啦一下,就都是雪花点点……现在连1套都看不了了”,这一情节在当时电视信号不稳定的背景下看似平常,却为后续的神秘事件做了铺垫。
紧接着,有人在夜空中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哎,那个是什么玩意儿?
你们快看……就月亮下头,那个黑黑的,那是什么东西?”
这个神秘黑影的出现,瞬间打破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将故事从平凡的乡村生活引入到充满未知的神秘氛围中,让读者不禁对这个世界背后隐藏的秘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神秘黑影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改变韩青禹以及封龙岙村民们的命运。
《穹顶之上》第一章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以及情节的巧妙设置,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平凡与神秘交织的世界。
它让读者在感受乡村生活质朴与温暖的同时,也被其中隐藏的未知元素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笔触,继续探寻这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