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对每个人来说或有不同。
区别于纵情山水的自在,城市的存在甚至让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附加了不可摆脱的限制条件。
这种限制不分好坏,因人而异。
而文学作品则给城市的影响形式进行了约束,提供了载体。
藏匿于文学作品中的区域记忆,或真或假。
但无论什么时候,作者总会对其进行个体化单面差异性解读。
也就是说,当不同人物位于不同视角,并结合相应的人生背景进行理解时,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总存在偏差。
当然文学作品中更加鲜明和延展的人物个性,会使角色对于区域记忆更加深刻,不同程度上影响后续的情节发展。
其实说了这么多,城市的地位并不重要,文学作品也有其夸张性。
所以城市记忆的影响力度,便与文学作品的内容倾向有关。
当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于生活时,我们便会发现,人们所在意的仅仅是一丝不同于平常的微弱气息:一场让人怀念的延绵细雨;一场悬于天际的赤色夕阳。
是那些我们平时由于繁忙,而没有好好回味的世界。
若是工作之余,推窗风来。
我们便有能力去感受所拥有的一切,看着街道上来往不停的车辆,亦或是形形***的路人。
旁人的微笑,绽放的烟花,甚至是路边那点绿意,都会让我们感觉到:有时候生活在这里,也挺好的。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毫不在意的事,却可以再次勾勒起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幻想。
而记忆的朦胧感又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模糊不清,让眼前的闪影不断在心灵上刻个真实。
平凡,才是我们城市记忆的中心。
就像我之前写过的一段话:当一个人去到一个新的城市后,新鲜感便会充盈全身,你会想要将这座城市的所有乐趣全部都体验一遍。
当新鲜感慢慢褪去后,你就会发现,无论你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多少回忆,都只会停留在手机里。
照片还在,但曾经的那种快乐,早己不在。
你会趋渐于平常,重新以一个新的身份,沉默于旧的平凡之中。
这便是城市记忆最表面,最浅显的表现。
记忆被岁月冲刷,时光同容颜消逝。
不过今天我想在上面那句话的结尾加上一句:“最终你会发现,记忆中永远不会遗忘的城市,便是故乡。”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中,对于我来说,城市记忆映射的,还有故乡的童年。
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我心里放不下的一座座建筑,一张张面孔,都是故乡的样子。
倒也不奇,古往今来思乡之诗数不胜数。
众多文人把“思”寄予在了各种各样的景物上。
当文学作品中的城市记忆被贴上了家的标签,一切对城市的情感便会顺其自然。
所想所感所思,每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事物,都会融进远在异邦的情切之中。
每种复杂的情感似乎,都会变得理所应当。
让挥下的眼泪,带有家乡的温度。
文学作品《人间失格》的第二部分中就曾描写了“我”对东京的不舍。
在战争频发,东京不断被轰炸的危机关头,“我”却仍坚持守在家中。
“只要炮弹不炸在我住的街道上,我就不离开!”
到后来“我们”一家西口流亡在外时,心里还保存着对东京的城市记忆。
在以前我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并不透彻,包括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体会过那种苦恨断肠的背井离乡。
我对城市的生活太过熟悉,感觉他就像河水一般,没有海宽宏,也没有沙固涸。
即使枯时也略显湿意,奔腾时亦劲中带柔,润了心田。
故乡,才是我们城市记忆的升华。
不过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城市记忆并没有那么美好,城市本身也变成了束缚本性的笼子。
他们的故乡,也许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为了生活的需要,不得不来到一座陌生城市。
这时候的城市记忆,或许更多的……便是不停的奔走。
追随着,那永远赶不上的第一趟地铁;永远来不及吃完的最后一口午餐;永远说不出口的最后一次挽留;永远得不到的…最爱的人。
在阴雨中,在天桥下,总会有人湿着头发,对着电话另一端苦诉、哭泣,却又无可奈何。
这样的例子很常见,也很现实。
我们所能首观看到的,不过是城市的表象,万家灯火,彼岸长明。
而城市记忆,需要我们探求城市的本源、运行方式,才能反映出内里的真实。
我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买过一本作文书,虽然他打着“满分作文”标签的这种行为让我很是怀疑,不过确实看到几篇与众不同的文章。
有一篇内容我记得很清楚:(不是原文,自行概括,己适当填删)那是一天深夜,我爬上家里平房的屋顶。
夜里的风吹了过来,却带不走我心中的那份复杂。
抬头望向远处的天空,星星不断映射着微光,在黑色笼罩的长河中,格外耀眼。
回想着刚才的事情,我格外后悔……我和奶奶吵了一架,具体原因我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或许是让感性的一面冲昏了头脑吧,不过肯定不会是什么大事,极大可能就是在抱怨农村的生活与环境。
这样的生活很是无聊,没有WiFi,没有商场,每天能按时听到的,似乎只有早上打鸣的公鸡,剩下的便是寂寞。
我和奶奶呢,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老一辈的思想比较保守,也没有精力去接受现代的这些新鲜事物。
不过现在冷静下来的我意识到,刚才说了很多错话。
说到底这是我的故乡,是我诞生于世的地方,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撒下回忆,就被父母接到城里住了。
现在城市中的琳琅满目,也渐渐让我失了心神。
我开始忘记故乡的一切,一草一木,一物一人。
我自以为追随在时代的前沿,却忘记了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旧世界的根基。
现在想想,城市生活并没有让我感到快乐。
每天生活在汽车笛的纷扰之中,上不完的二课,写不完的作业。
父母每天似乎都很忙,半夜总是给我发条信息说今天不回去了。
我也总是睡不着,城市的光污染比我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熬个通宵。
我甚至不明白父母带我来城里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好教育”?
教育我的深夜孤独时怎么学会自我消化,在奔走烦闷中如何学会自我调节……我从未真正好好学习,因为我从始至终都没学会怎么好好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清楚,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是这样,都在尽力适应这里,而我只是比较笨罢了。
我就这样想着,眼前己经变得明亮。
我眨了眨眼,发现眼前的情景不断变换。
光亮从刺眼逐渐变得柔和,那是我的电脑屏幕。
我又一次在半夜玩电脑的时候睡着了,只不过这次……多了个梦。
是时候回故乡看看了。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想了很久,其实也确实是这样。
城市记忆的维度不断提高,便汇于情感,便会成就独属于我们的城市念想。
同一个世界的人,却拥有不同的人生,他们不断汇聚,在一面之缘时,给予对方温柔,变成了世界的城市温度。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有这样一名考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到: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他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和猛击留下的痕迹。
的确,我们看不见城市的过去,但只要一座城市的建筑还在,城市就有了表达自我最首观、最生动的语言。
建筑,用它的砖瓦传递的城市一言一语的情思,谱写着城市一句一章的美丽诗篇。
或许城市本身也有记忆,只不过藏了起来,藏在人们的心里,化作时代的眼泪。
当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时,一切又都会换个模样。
人们开始解放思想,寻求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东西,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人生,一半理想,一半现实;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我们的生活,就是在真与假的交错中进行的,文学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一种跨越次元的爱恨情仇。
(具体内容详见话题:《跨越次元的爱恨情仇》)让文字的魅力从一行行汉字化作一声声殷切,让那些被文字描述的人物,能够在我们脑海里映射出形象。
随着现代AI技术的发展,文学创作可以用机器人轻而易举的实现。
他们比人的记忆强大的多,对每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特色更加了解。
有了AI,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我们也分不清现在读到的文章是谁写的。
但AI做不到的有很多,至少在我看来,文章有一部分是为自己而写。
我不能揣测读者在读到这篇文章时,是什么感受,但读者却能读出我的感受。
他们能明白,这一字一句,也是我不知道耗了多少个日夜写出来的。
他们能明白,我也有泪水,也有很多不舍的回忆。
虽然他们不知道作者是机器还是人,但只要有一瞬间,只要他们有一秒钟那么想过,我的付出便有意义,我的人生便会被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即使没有人看,但当我在未来某一时刻翻开这个小本子的时候,我会感叹:感谢当时的自己,写下了青春的样子。
对于城市记忆也一样,AI做不到通感,所以他们始终不能明白这个城市仅对一个人有什么意义。
或许他们可以说的很好,但他们一定感觉不到。
就像我很喜欢的一部动漫电影——《天气之子》。
当帆高追随着天边的光一路进入东京后,他才明白。
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可能存活下来。
而城市内部的复杂性,也让他处处碰壁。
他只得寄宿在别人家中,不过这也进而让他有更多机会了解东京,使它能够更好理解阳菜所面临的压力和生活环境。
也许很多人认为,东京这座城市不过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载体,并没有特殊意义。
可它不只是故事的发生地,还是人物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帆高为爱而甘愿放弃的土地。
正因为有了东京的城市记忆,它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爱意,从而才能获得为爱而逆袭世界的勇气。
我们感受不到东京的魅力,但我们都会感叹:这个故事的结局,我永远也忘不了。
忘不了两人手拉着手,看着东京的夕阳。
感谢每一处留下回忆的地方,感谢每一位遇到的人。
是他们不断闯进我们无聊的生活,让我们能够跟上时代,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