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的创作之作,于1952年首次问世。
小说以一位年迈的古巴渔夫为中心,讲述了他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远离岸边的湾流中展开的搏斗故事。
尽管老渔夫在海明威笔下饰演着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但他身上却展现出了探尼采式的超人品质。
他坦然接受失败,勇敢面对死亡,表现出硬汉子的特质。
这些形象彰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念,其人类永不向命运低头,永不屈服,始终保持斗士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海明威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作为作家,海威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
但同时,作为文化偶像,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和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多少是他自己精心打造的结果。
许多与海明威有过接触的人认为他喜欢夸大自身的成就,夸张强调自己的经历,以达到戏剧化的效果。
例如,海明威常常开玩笑地说他是解放了巴黎,但实际上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只是在船上远远观望。
在进军巴黎的途中,海明威向当地人称,有个地窖藏有德国士兵,据说他向那个地方投掷了三颗手榴弹,然后与部队一同继续前进,后续发展如何,至今仍是你。
但是,在写给别人的信里,韩明维宣称自己杀伤了许多纳粹士兵,还活灵活现地描述自己如何中弹、如何还击、如何受伤的过程。
后来就连他本人认可的传记作家都忍不住哂笑,还名为有时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这样的事情不是孤立。
1934年,凭借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已经在文坛赢得很高的声望。
一次,一个文学青年问他,什么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
他的回答是,不,不幸的童年。
确实,许多作家的童年堪称不幸,就磨练了他们的感受力。
然而,海明威的童年跟不幸二字完全沾不上边。
***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芝加哥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年轻有为的医生,母亲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从经济基础到情感投入,海明威的父母都堪称典范。
童年和少年时代,海明威的课余活动有打猎、钓鱼、拳击、阅读和练习大提琴组成。
除了练琴以外,这些都是他热爱的事情。
非要在他的童年里找点阴影,那只能说是近视了。
海明威从小近视,但不愿戴眼镜。
成名以后,他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拒绝戴眼镜,想必是觉得戴了眼镜不够硬汉。
海明威真正的文学训练来自于当记者的经历。
1917年中学毕业以后,海明威面临三个人生选择,上大学、工作、参军。
他父亲希望他上大学,他自己想去欧洲打仗,可他是进士,过不了体检。
最后他去当了实习记者。
通过叔叔的关系,他在堪萨斯新报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这份报纸要求记者写稿时,文峰要简洁有力,不要使用陈旧的形容词和过时的俚语。
这些特点在海明威日后的创作中被保留了下来。
实习记者当了不到一年,海明威又成了红十字会战地服务团的司机,征得父母同意后奔赴欧洲战场。
到了欧洲不久,海明威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为营救战友而受伤,炸弹的弹片在他腿上留下了200多处伤口。
他的第一次从军经历就此结束。
海明威在欧洲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传回了美国,芝加哥当地报纸对他进行了报道,海明威的虚荣心因此得到满足。
不过这段经历也让他精神受挫,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饱受失眠困扰,没法关了灯睡觉。
回到美国后,海明威继续记者生涯,他遇到了舍五德安德森。
安德森当时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从安德森那里还名为知道了康拉德这样的前辈,开始关注弗吉尼亚沃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
他还把眼光投向俄国,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也进入了青年海明威的视野。
这让海明威在新文体的写作方式以外发现了新的文学天地,捎走了许多创作上的弯路。
成名以后,海明威认为自己已经青出于蓝,他曾和杆纳。
酒论英雄,认为他俩胜过绝大多数十九世纪经典作家,可以跟福楼拜一跤高下。
自信也好,自负也罢,海明威自愧不如的作家只有两个,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安德森的引导为海明打开了通往文学新世界的大门,可真正让他登堂入室的,仍是他自己艰苦卓绝的写作训练。
短暂修养后,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再度前往欧洲。
他在巴黎结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包括声名卓著、喜欢提携后辈的埃斯拉庞德、言辞犀利的沙龙女主人斯泰因夫人。
正是他的一句戏言,成就了迷惘的一代这个著名的称号。
不过,海明威的这段巴黎岁月过得很苦,收入很少,没有名气,也没有作品,好不容易传了几个故事,手稿还被人偷了。
那时候,他经常在咖啡店写作,用铅笔写在便写笔记本上,一写就是一天。
无论后来的评论界和同行如何评论海明威的作品,我们都必须承认,在海明威早年的写作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发自内心的追求和真正严肃的创作态度。
海明威对跟他同时代的作家菲兹杰拉德颇有微词。
他认为菲斯杰拉德为了钱迎合读者,对待文学的态度不够严肃。
他把这一切归咎于菲斯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
直到晚年,海明威仍认为是艾姆虚荣追求排场的泽尔达毁了菲斯拉德,我们收回海明威。
他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
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以后,他开始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这部小说在当时颇有先锋性,让许多老辈的读者感到不适。
海明威的弟弟曾说,他的父母读这本小说的体验好比是修女参观机缘。
可是他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
海明威准确地捕捉到了参加过一战的年轻一代的精神途径。
1929年,许才与海明威本人经历的永别了武器问世。
他进一步巩固了作家的文学声望。
这段时期还有一件对海明威影响重大的事,就是父亲的***。
1928年底,海明威的父亲因为健康状况恶化,加上投资失败,在家中开枪***。
海明威弟弟后来回忆,对于父亲的***,海明威的反应十分复杂,一方面,父亲培养了他钓鱼打猎的爱好,是他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他被父亲的死伤心不已。
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父亲***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胆小鬼。
在宗教氛围仍很浓厚的芝加哥,父亲的***还给家庭的名声造成了污点。
或许是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进入30年代以后,海明威名气越来越大,头顶的光环越来越亮,也越来越注意营造硬汉形象和男子汉气魄。
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一种心理补偿,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弥补父亲***给家庭造成的耻辱。
整个30年代,海明威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短篇小说,白相似的群山绮立、马扎罗的学等,都是能在文学史上拍的上号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海明威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简练如电报式的行文、背景的省略和大量的留白,冷静梳理的结尾。
后来,他用冰山理论来概括自己的写作风格,小说的表层意思好比山露出海面的部分,他只占全部体积的一八,故事的身影如同冰山的主体藏在海面之下,这些占了大头的内容要读者自己去发掘。
与广受好评的短篇小说相比,这是其他的非虚构作品和长篇小说,都很难称得上成功。
午后之死和非洲的青山这两部非虚构作品分别以斗磐打猎为题材,营造出了海明威热爱冒险、擅长打猎的公众形象。
然而,评论家却普遍认为海明威只是在自我重复,而且还变得更喜欢虚张声势,夸大其词德。德蒙威尔逊是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评论者之一,他认为非洲的青山是一部浮夸的作品。
海明威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关注超过了文学本身。
无论外界的反应如何,海明威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1937年,他前往西班牙战场,再次操起记者的老本行,从前方发回了大量的报道,还参与了纪录片的拍摄。
同年,长篇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出版,这是海明威的一篇转型之作。
在这个时期,海明威的关注点变了,他从关心个体转变为关注社会,这是促使他投身西班牙内战的重要原因。
更是顺着这个转变,海明威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乔丹跟他早期小说里的人物不一样,既不迷惘也不失望。
他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把战争的需要置于个人情感之上,是一个充满行动力、信念坚定的年轻人。
这部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作品,为海明威挽回了受损的声望,也为他的文学版图开拓了新的疆域。
整个40年代,海明威投入在公共事件中的精力远超于写作。
在这十年间,海明威更多地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他在公众心目中的硬汉形象也愈发稳固,早年迷惘一代的印象已难觅松奇。
然而,作为一个作家,40年代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是苍白的,跟他公众影响力的提升不匹配。
开头我们提到过,杆纳是海明威最大的竞争对手。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杆纳。两年之前在密西西比大学的演讲中,杆纳给美国当代作家排了个序,把海明威放在自己后面,说他没有勇气,没有用过一个需要读者查字典才能知道意思的词。
这让海明威大为光火,他一个硬汉,怎么会缺乏勇气?
后来杆纳写信解释没有勇气时说,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上缺乏实验精神,自己的排序也是一时嘴快,当不了真。
海明威收到信以后很高兴,但心结并不容易揭开。
这部就在格纳得奖一年以后,海明威发表了长篇小说过河入林。
他是不是有意要跟福克纳一交高低?
这个问题很难有确切的回答,但我们知道,海明威向来姿势很高,同时代作家很少入得了他的眼。
海明威曾经还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过,只要他还活着,弗格纳就只能靠酗酒才能保持的诺奖以后的良好感觉。
要是没有老人与海明威的文学声望,可能会晚节不保。
过河入林遭到评论界一致的恶评,贫乏空洞、顾影自怜,这些。词被反复用来形容他的星座。
小说中的上校既没有迷惘的情绪,又不是坚毅不屈的硬汉,只是一个怨天尤人、身心俱疲的退伍老兵。
海明威追求的简练问题在这时呈现出他最显著的缺点无聊和乏味。
这一时期,海明威的身体状况也持续下滑,血压超高,体重飙升,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海明威难以再现往日的辉煌,他的文学和生命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低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写出了老人与海。
1952年,这部小说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短短48小时之内就卖出了530万册,这说明海明威的号召力还在。
第二年,老人与海获得了普利策奖。
在下一年,海明威口中的瑞典的那个机构授予了他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