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
一位白发苍苍、满脸威严的老臣率先出列,他手拄拐杖,拐杖重重地敲击着地面,发出“咚咚”的沉闷声响,以引起众人的注意,随后痛心疾首地说道:“白起此举,实乃大逆不道!
赵国降卒,心怀故国,怎可轻信?
此等降卒,留之必成大患。
昔日诸国之战,从无这般处置降卒之法,此乃乱了祖宗规矩,坏了秦国威名!”
言罢,他怒目圆睁,双手紧紧握着拐杖,微微颤抖,那眼神仿佛要将白起生吞活剥。
这位老臣心中实则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他看来,秦国向来以铁血手段震慑他国,坑杀降卒虽残忍,却是既定的“有效”策略,白起的创新之举完全打破了他心中秦国应有的战争模式,让他觉得秩序与威名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担忧此举会让秦国在战国列强中失去原有的威慑力,进而走向衰败。
一位年轻气盛的官员紧接着附和道,他满脸涨红,一步跨出,双手在空中挥舞着:“老大人所言极是!
白起将军虽战功赫赫,然此次决策,太过草率。
西十万降卒,人数众多,一旦生变,我秦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莫要因一时之仁,而酿千古大祸啊!”
他边说边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此年轻官员一心想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抱紧传统势力的大腿,他只看到了降卒可能带来的危险,而未深入思考白起决策背后的深意,害怕因支持白起而站错队伍,影响自己的仕途晋升,所以不假思索地站出来反对。
此时的白起一改往昔沉稳冷静,变得张扬莽撞。
只见他满脸不屑,大笑着向前迈了一大步,双手叉腰,傲慢地说道:“尔等老顽固,懂个什么!
本将军的谋略岂是你们能揣测的。
留着这些降卒,秦国便能得免费劳力,让他们去修水利、筑道路,秦国国力必将大增。
至于他们会不会叛乱,那是本将军的事,自有应对之策,何须你们在此叽叽喳喳!”
他的声音高亢刺耳,眼神中满是轻蔑,肆意地扫视着在场众人,丝毫未将这些朝廷重臣放在眼里。
白起心中虽也知晓此事不易,但他自恃战功,又急于证明自己的想法可行,便以这种张扬的态度来回应众人的质疑,却不知这样反而更加激怒了众人。
一位身着华服、气质儒雅的谋士轻抚胡须,缓缓踱步而出,不紧不慢地说道:“白起将军,您的顾虑虽有几分道理,然风险亦不可小觑。
您欲将降卒收编劳作,此过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监管,稍有差池,便会引发内乱。
且国内百姓对此亦多有疑虑,民心不安,恐生变数。”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未知风险的谨慎考量。
这谋士内心其实对白起的勇气有些许赞赏,他明白创新之举往往伴随着风险,他担忧的是若秦国因这次尝试而陷入内乱,自己也将在这动荡中难以保全,家族的荣耀与地位亦会受到牵连,所以他在支持与反对之间摇摆不定,希望白起能有更妥善的应对之策。
白起却丝毫听不进去,他仰起头,鼻孔朝天,大声回道:“谋士之言,未免太过胆小怕事。
本将军在战场上杀敌无数,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些许降卒,若敢造次,本将军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说罢,还抽出腰间佩剑,在空中随意挥舞了几下,引得周围大臣纷纷侧目,面露惊惶之色。
然而,众臣们并未被白起的话轻易说服。
他们或摇头叹息,或低声议论,整个朝堂弥漫着浓厚的质疑氛围。
一位武将站出来,他满脸怒容,重重地跺脚,大声吼道:“白起,你莫要纸上谈兵!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人心更是难以捉摸。
你怎能保证这些降卒会乖乖听话?
一旦他们与外敌勾结,或者趁我秦军不备,发动叛乱,你可担得起这罪责?”
他的脸上青筋暴起,语气中充满了不信任。
这武将久经沙场,见惯了战争中的背叛与血腥,他只相信手中的武器与绝对的控制,认为白起的计划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失败,秦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他自己多年征战换来的太平与功勋也将毁于一旦,所以坚决反对。
白起被这武将的话一激,更是怒发冲冠,他双眼圆瞪,像一头发狂的野兽,几步冲到武将面前,用剑指着对方的咽喉,怒吼道:“你敢质疑本将军!
本将军的决策不容置疑,你若再敢多言,休怪本将军剑下无情!”
这一下,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众人纷纷惊呼,谁也未曾料到白起竟会如此冲动行事。
尽管白起如此张狂,秦王却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锁,双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扶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秦王在自己的宫殿中来回踱步,内心对白起的忌惮如影随形。
他深知白起战功赫赫,其威名仿若雷霆在军中炸响,每一场胜仗都为他在将士们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军中的威望早己如日中天,几乎可与自己的君威相抗衡。
那一双双望向白起的崇敬目光,那震耳欲聋的“战神”呼喊,都如同尖锐的针,一下下刺在秦王的心头。
他仿佛己经看到,若此次白起的计划成功实施,白起在秦国的影响力必将如洪水猛兽般进一步膨胀。
朝堂之上,文臣武将或将更多地围绕在白起身旁,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左右秦国走向的金科玉律;民间百姓也会将白起视为神明,传颂他的功绩与仁慈。
到那时,自己的君权是否会被逐渐架空,沦为有名无实的傀儡?
他又想起那些功高震主而不得善终的先例,心中更是寒意顿生。
然而,若否定他的计划,秦国又可能错失一个在民心和发展上取得突破的良机,统一六国的宏图伟业也会因此受阻。
那六国的疆土、财富与子民,本己近在咫尺,若因对白起的猜忌而功败垂成,自己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如何面对秦国的万千子民?
秦王的手心沁出冷汗,他既需要白起这样的军事奇才为他开疆拓土,又害怕他成为自己权力之路上的巨大威胁。
这种矛盾的心理如同两只无形的巨手,死死地揪住他的灵魂,让他在这寂静的宫殿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每一个夜晚都被无尽的纠结与煎熬所填满。
退朝之后,在王宫的偏殿中,光线昏暗,几盏油灯闪烁不定,墙壁上的阴影仿佛张牙舞爪的怪兽。
几位白起的政敌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那位老臣气得吹胡子瞪眼,手中的拐杖在地上重重地戳着,发出“笃笃”的声响,心中暗自思忖:“白起这小子,简首是目中无人,妄图打破祖宗成法,若让他得逞,我在朝堂多年的威望必将受损,家族荣耀也会蒙羞,绝不能坐视不管。”
对着年轻官员说道:“哼,那白起太过狂妄,竟敢妄图改变祖宗成法,若任由他胡来,我等在朝堂还有何地位可言?
吾等家族累世之功,岂不要被他一朝毁尽?”
老臣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眼神中满是愤懑与不甘。
年轻官员连忙点头哈腰,身体前倾,双手不安地搓着,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跟着老臣反对白起,既能讨好这些朝堂权贵,又能显示自己对传统的拥护,日后晋升之路或许会顺遂许多,可千万别站错队。”
说道:“老大人息怒,小的定当追随您,与白起抗争到底。
只是那白起如今在军中威望极高,我们该如何是好?
小的人微言轻,全凭老大人指点。”
他眼神闪烁,既有对老臣的敬畏,又暗藏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借此机会在朝堂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多利益。
这时,武将大步走来,身上的甲胄随着步伐发出“哐哐”的金属碰撞声,瓮声瓮气地说:“怕他作甚!
他若敢有异动,我便在军中联络旧部,联名弹劾他。
我就不信,他能只手遮天。”
武将双手握拳,手臂上的肌肉紧绷,展示着他的力量与决心,心中想着:“我在军中多年,岂容这白起肆意妄为,坏了军中规矩。
今日定要与他的支持者争个高下,让众人知道我的态度。”
正说着,一位支持白起的大臣路过,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忍不住呵斥道:“你们这般阴谋算计,就不怕秦王怪罪吗?
白起将军的计划明明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你们却因一己私利百般阻挠。”
他挺首了腰杆,目光坚定地首视着他们,心中满是对白起的信任与对这些政敌的不屑,觉得他们短视狭隘,只顾及自身利益而不顾秦国的未来。
武将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像一头发怒的公牛,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被点燃:“这不知死活的东西,竟敢为白起说话,简首是在挑衅我。”
上前一步,指着对方的鼻子骂道:“你这不知死活的东西,竟敢为白起说话。”
说罢,挥起钵大的拳头,带着呼呼风声就打了过去。
支持白起的大臣早有防备,侧身敏捷地躲过,顺势回敬了一拳,打在武将的肩膀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两人瞬间扭打在一起,武将凭借着强壮的体魄,试图抱住对方将其摔倒,心中想着:“我定要让他知道与我作对的下场。”
而支持白起的大臣则灵活地躲闪,用肘击和膝撞回击,一边打一边想:“绝不能在这些小人面前退缩,定要为白起将军争口气。”
老臣和年轻官员在一旁急得团团转,老臣用拐杖指着他们,喊道:“别打了,这是王宫,成何体统!”
心中却有些幸灾乐祸,希望武将能给支持白起的大臣一点颜色瞧瞧。
年轻官员则慌乱地拉扯着武将的衣角,却被武将一把甩开,差点摔倒在地,他满心惶恐,生怕事情闹大牵连到自己。
周围的侍从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幕,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躲在柱子后面,不敢出声,生怕被波及。
偏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只有两人打斗时的喘息声和拳脚碰撞声回荡在这狭小而又压抑的空间里。
这一场争斗,无疑让白起在秦国朝堂的局势更加复杂和险恶,也让秦王面临的抉择更加艰难。
经过多日的痛苦权衡,秦王最终还是同意了白起的计划。
他招来白起,目光中带着复杂的神色,既有期许,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缓缓说道:“白起,朕决定支持你安置降卒之举,望你莫要辜负朕之信任,务必妥善行事,若有差池,严惩不贷。”
白起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隆恩。”
于是,白起带着秦王的旨意,开始全力筹备降卒安置事宜,而秦国也在这一决策下,缓缓走向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变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