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引言--前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2025年7月28日,上海气象台发布第5号高温橙色预警时,我正在给社区团购的冻肉编号。

冰柜冷气扑在粘着医用胶带的手指上,三天前被划伤的地方又开始渗血——这是今早分装带鱼时被冰碴割破的。

“朝阳,三林镇那批保供物资清单呢?”

网格长(负责某一特定网格内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性岗位‌。

他们通常由当地社区、村委会或政府相关部门的中高级干部担任,负责网格内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同时协调上级部门和其他网格的工作)的声音从隔壁核酸检测亭改建的办公室传来,生锈的空调外机盖住了后半句话。

我蹲在集装箱阴影里核对货单,汗珠顺着N95口罩边缘滑进领口,前面印着"抗疫先锋"的红袖章还缠在纸箱封口处。

手机在裤兜里震了第六次,是房东催缴房租的语音留言。

锁屏照片里,2019年冬天的城隍庙糖画摊闪着虚焦的光斑,背景人群中有个模糊的蓝色身影,像极了母亲常穿的那件旧羽绒服。

地铁站便利店在卖栀子花手串,白花瓣边缘己经发黄。

我避开自动测温仪闪烁的红点,把最后半瓶乌龙茶灌进喉咙时,瞥见冰柜底层有袋速冻荠菜饺子。

包装袋上凝着2016年就停用的老版商品条码,老板娘正踮脚往价签上贴新的场所码。

“这饺子...”我喉咙突然发紧。

“仓库清出来的陈货啦。”

老板娘用酒精喷壶扫过收银台,“现在年轻人谁还自己包饺子,前天有个老太非要买擀面杖,你说稀罕不...”车厢摇晃着钻进江底隧道,手机相册自动跳出“五年前今日”推送。

2015年夏天父亲化疗的照片里,医院走廊长椅露出半截蓝色保温桶,那上面的卡通贴纸应该还贴在我现在的冰箱上。

指尖悬在删除键上方犹豫时,头顶灯箱突然闪烁,广告画里接种疫苗的虚拟护士长着母亲那样的下垂眼尾。

老房子防盗门把手上挂着社区发的驱蚊香囊,中草药味混着楼道里的84消毒水气息。

打开冰箱拿啤酒时发现冷冻室结霜格外严重,第三层抽屉卡住怎么也拉不开——这场景莫名熟悉,就像某次醉酒后梦到母亲踮脚往里塞保鲜盒,每个盒盖上都用马克笔写着潦草的生产日期。

空调遥控器电池漏液腐蚀了按键,设置温度永远停在26℃。

这是母亲生前坚持的环保标准,她总说“心静自然凉”,自己却在防护服里闷出满背痱子。

我扯开领口躺进沙发凹陷处,电视新闻正在回放郑州地铁五号线救援三周年专题,旁白声突然卡顿,变成某种液体沸腾的咕噜声。

惊醒时暮色己经漫过窗台,手机推送着暴雨预警。

阳台外晾晒的白大褂在风里鼓成帆,那是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职时唯一带走的东西。

领口绣着“周静芳”的姓名牌早被洗得发白,有次急诊科主任喝多了说,这名字和我母亲值班表上的排班记录完全重合。

厨房下水道又开始反臭,拧开管道疏通剂时看到生产日期是2020年1月。

这种柠檬味的包装早在疫情第二年就停产了,现在超市卖的都是刺鼻的氯气款。

我蹲在地上研究瓶身磨损的标签,发现保质期居然还剩三个月。

暴雨就是在这时候砸下来的。

第一滴雨穿透纱窗落进马克杯,打散了杯底结块的速溶咖啡。

手机天气APP弹出紫红色雷达回波图,那团暴雨云的形状,和父亲火化那天我在殡仪馆外拍到的积雨云一模一样。

积水漫过街道时,楼下包子铺的蒸笼还在冒热气。

穿透明雨衣的外卖骑手蹚水而过,车尾保温箱印着“方舱医院专供”的褪色字样。

我鬼使神差抓起钥匙冲进雨幕,帆布鞋踩碎水洼里漂浮的樱花花瓣——这个季节的上海本不该有武汉的早春残骸。

地铁站入口的防洪沙袋还是2023年台风季留下的,编织袋上“众志成城”的字迹被青苔吃掉半边。

穿反光背心的站务员举着扩音器喊话,声音却像浸了水的磁带:“...紧急疏散...请勿乘坐...”他身后电子屏闪烁着2015年的日期格式,列车进站提示音夹杂着十年前父亲的咳嗽录音。

当积水漫过第三级台阶时,我看见对面玻璃幕墙映出两个重叠的时空。

2025年的自己举着裂屏手机,2015年的母亲正在肿瘤医院走廊小跑,护士服下摆扫过写着“发热门诊请右转”的指示牌。

她怀里的保温桶滴滴答答漏着汤水,在地面积水表面晕开两个互为倒影的涟漪。

2号线列车挟带着2015年的蝉鸣冲进站台,车厢广告画里手持核酸检测试管的白衣人像突然转身。

在防护面罩起雾的瞬间,我认出那个调整护目镜的动作——和微信收藏里母亲最后一条视频中的手势分毫不差。

暴雨灌进领口时,听见身后便利店老板娘在喊:“你买的擀面杖!”

回头却看见她举着那袋过期五年的荠菜饺子。

自动门开合间,货架深处有台老式华为手机在充电,屏幕显示着未发送的短信草稿箱。

-------------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担待有什么问题随时沟通,我会积极整改 202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