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版黄金帝国,1岁就当大哥第3章 这鳖孙是天才在线免费阅读
李家人对李建平的聪明伶俐,也都看在眼里,对他也也很好。
李家是书香门第,藏书却等于零,很多古籍都被前些年所焚,只有一本万年历。
李建平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翻万年历,也已经接受了穿越重生的事实。
这个臭老九家庭很穷,穷得不是一般的可怕。
住的是村集体分的,以前地主家的百年老房子。
而且连肚子都吃不饱。
主食是稀粥和野菜,如果不是靠着紫瑶山这座天然的宝库,估计也不敢收养李建平了。
还1个月就要过年了,每当这个时候,李宗汇就会免费给村里人写门联。
难得这一天,天气不错,北风轻浮,阳光炫丽。
摊开红纸,裁剪成长条状,李宗汇拿出尘封的狼毫笔,准备好开锋。
1年没写过字了,狼毫笔都发霉了,有些白毛,也更硬了,在院子里摆好家伙事,趁着暖阳开始润笔。
其他的小孩都围在一起踢房子,玩得不亦乐乎。
李建平却这些毫无兴趣,就在爷爷旁边,看他写字。
半晌,笔锋润好了,李宗汇开始龙飞凤舞,越写越酣畅。
见李宗汇写的字还算漂亮,李建平心中感慨,“这种字应该值些钱。”。
其字笔锋老辣,行云流水般圆润,却字如其人,正气凛然,透着书生的洒脱高雅。
奶奶刘桂英看到这些却有些不悦,也是被那1万块钱给气的,平时寡言少语的她,说出的话语,比银针还扎心。
“写什么写,还倒贴红纸钱。那1万块钱,许家人也不会少一分。”
这凉水一浇,李宗汇立马灰头土脸,难看至极。
口头上还是一副大男子主义的做派,对老妻习惯了狠狠的,“闭嘴,死婆子,你不说这事会死吗?”
不过他心里也在想:也是啊!以往都白送给许家人了,本以为只要积德行善,能和许家人多点亲近,没想到白费了几十年的红纸,一切都是白搭。
想通了,当过军官,打过恶仗的李宗汇,也是很有脾气的。
握着笔的手,也差点忍不住砸了出去。
他狠狠抖着宝贝爱笔,唉声叹气,“哎!还好,没摔了我的宝贝。”
抚摸着伴随了自己几十年的狼毫笔,李宗汇老眼还是湿润了。
又想起那永远还不起的1万块巨债,情绪一下跌落到谷底,躺在椅子上,一声轻叹,无奈的闭目养神。
他的眼眶也微微有湿润的趋势,白色的眉毛一荡一荡的。
李建平呆呆的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眼前一亮。
80年代的大夏帝国,还是人情社会为主,年味也很足,像过年的门联这种东西,平时不值钱,可到了年关却是家家户户必贴的。
只要字漂亮,应该没人会在乎多花点钱吧。
李宗汇的字虽然算不上顶级大师,不过卖十块钱应该还是可以的。
本想说什么的李建平,见李宗汇在休息,捡起一块石头,在地上写了几个字。
本来在踢房子的孩童,看到比自己小的李建平居然居然会写字了,都非常惊讶。
他们把李建平围在中间,议论纷纷。
小孩子的嘈杂把李宗汇吵醒。
冷哼一声,小孩子萎缩的散开,“一幅字十块钱”的字样映入眼帘,李宗汇以为见鬼了。
三次磨磋着老眼,这才确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
原以为李建平翻万年历只是好玩,没想到他无师自通,居然会写字了,而且这水平,这智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天才,没想到,你这鳖孙是天才!”
李宗汇抱起李建平就亲,连声赞叹。
他转念一想,又对着门外狠狠道:“哼!许家的,想白得我的好处,做梦。”
不过一幅字卖十块钱,他还是觉得有点太贵了。
要知道,许家村的农民月就收入也10元上下而已。
村里,大部分人还是文盲,对门联也没那么高的要求,有些家庭甚至只要有红纸黑字就行。
因为不管写得啥子,他们都看不懂,也无所谓。
上过几天学的,都会张牙舞爪胡乱涂鸦,毛笔都没,就用树枝随便画几个圈。
只要贴的是红纸,有喜气就行。
最后定价是1块钱,主要还是李宗汇心里没底,这毕竟是第一回卖门联,生怕卖不出去。
自己的劳动有了定价,就有了回报,李宗汇写字的劲头也足了。
说干就干,立马就把家伙事搬到了双轮车上,推着车子来到村里的祠堂门口,开始摆摊写字。
还特意立了个牌子,“一副门联1块钱,还送横批。”
可是吃怪了‘白食’的许家人,却没有一个买账的。
摊子摆了一天,一幅对联都没卖出去。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现实狠狠地打了一把李宗汇的老脸。
兴高采烈而去,颜面扫地而回。
这一天李宗汇就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这李老头是想钱想疯了吧!”
“傻子,门联哪有花钱买的,随便谁都能写。”
“穷疯了,想靠卖门联还1万块钱,脑子被猪撞了吧。”
各种嘲讽之声,让李宗汇心寒如冰,甚至暗暗发誓,再也不写字了。
回到家中,又被自家老妻一阵嘲讽,更是气得把用了几十年的青花瓷饭碗都摔了。
看着奶奶刘桂英又被骂了一句,就安静了,李建平羡慕不已。
像这么传统的女子,在20年后就会绝种了。
这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逆来顺受、死心塌地的爱情,实在太难得了。
想起已经是大夏83年,新政应该已经铺开了,李建平就建议:“去县城摆摊,一副门联可以卖十块钱。”
听到孙子又胡乱出主意,李宗汇没好气骂了一句,“你个没人要的兔崽子,你懂个屁。”
他想起30年前,城里确实也有卖字的书生,曾经这些人都是李宗汇的偶像,也曾梦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大家敬仰的读书人。
只是新帝国建立以来,就从没有人敢在城里摆摊了,更别提卖字画了。
虽然最近两年,听说右耳王施行新政,可以摆摊了。
可以卖菜,卖鸡卖鸭,甚至还有卖猪仔的。
可从没听过有人卖门联的。
刘桂英见老爷子对个孩子还那么凶,低声嘀咕了一句,“你这死老头子,别把孩子吓着了。”
“真的可以吗?”见李建平愣在原地没说话了,李宗汇有些不好意思的自言自语道。
他心里确实害怕得紧,他也曾为大夏帝国征战沙场,立下不小功劳,可是怎奈自己出身不好,被打压多年。
他的害怕是发自心底的,早已经成了习惯。
“行吗?”见李建平似乎还在生气,李宗汇皱着老眼,继续狐疑道。
“要么先去看看,打听打听。”想起‘右耳王新政’应该已经实行几年时间了,涉世未深的李建平不确定道。
去县城有十里路,对乡下的泥腿子来说,算是很近的,一点也不算远。
次日,李宗汇推着双轮车就上路了,还把李建平这个‘主心骨’放在车上。
万一遇到什么麻烦,也许带着婴儿装个怂,也能稍微蒙混一回。
古春梅有些担心儿子会被卖了,也就跟了过来。
道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还有些泥泞,但是却挡不住,置办年货的乡下人。
行人很多,走的很慢,把打过折的两车道排得满满当当。
这些人,都是去卖东西换年货的,大都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估计就是清一色的雷锋帽了。
他们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挑着扁担,有的牵着牛,有的推着柴,背着娃的也不老少。
看起来,这些人并不富裕,穷得叮当响,不过脸上都挂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右耳王新政’的支持,一览无遗。
沿途碰到了几个老战友,李宗汇正好打听了是否可以卖门联的事情。
虽然没得到肯定的答复,但是也没有任何否定的答案,这让李宗汇信心倍增。
甚至有熟人表示,很喜欢李宗汇的字,也可以接受十块一副的价格。
看到一个推着车的农民,车上是麻布袋,里面应该是粮食,李建平这才放下心来。
粮食向来都是大夏帝国严管的战略物资,连粮食都可以公开交易,门联那绝对是可以卖的。
到了城里,在县衙划定的农贸市场里。
李宗汇先把桌子摆了出来,用木棍支了个招牌--手写门联,一副十元,送横批。
与许家村不同的是,这里很少人嘲讽自己,农贸市场的公差也没有驱赶他们,只是收了5毛钱摊位费。
刚摆1个时辰,问的人很多,但大部分只是看看。
也有些人嫌贵,不过还是开张了,卖了几幅门联。
一上午过去,数了数钱袋子,李宗汇等人大吃一惊。
居然有180块钱。
比得上在县衙当半年的公差了。
“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李宗汇笑得合不拢嘴,鼻涕眼泪齐刷刷的都下来了。
180!
这是什么概念。
李宗汇辛劳一生了,60岁的人了,赚了一辈子钱,家里的存款也没有100啊。
想到这些,李宗汇面朝北方,跪在地上喜极而泣,再三叩首涕零:“谢谢‘新政’,谢谢右耳王。”
起身后,李宗汇取出五十块钱递给古春梅开怀大笑道:“饿了吧,你带孩子逛逛,想买什么随便买,想吃什么随便吃,给我带个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