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高质量的培养体系。
从 “兴国必先强教” 的历史共识,到 “人才是第一资源” 的时代论断,中国始终以战略眼光锚定人才培养的 “高起点、高标准、高格局”,让人才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 “核心驱动力”,历史反复证明,人才储备决定国家高度。
战国时期,秦国广纳商鞅、张仪等奇才,奠定变法图强之基;近代西方凭借工业革命人才集群,引领科技革命浪潮。
当下,全球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美国硅谷聚集全球 30% 的科创精英,推动信息技术革命;以色列以 0.2% 的世界人口,贡献 14% 的诺贝尔奖得主,靠的是 “教育立国” 的战略定力。
中国的崛起同样印证这一规律。
“两弹一星” 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才群体,用智慧筑起国防安全屏障;华为 “天才少年” 计划网罗全球顶尖学子,在 5G、芯片领域突破技术封锁;航天团队平均年龄 31 岁,让 “嫦娥” 奔月、“天问” 探火成为现实。
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1977 年 12 月 10 日・省城第三中学考场肖悦的钢笔尖在作文纸上洇开墨点。
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落,她忽然想起现代课堂上老师教的 "审题五步法"。
"请考生注意,离考试结束还有三十分钟。
" 监考老师的搪瓷缸磕在讲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
肖悦低头看向作文题目《我的理想》,笔尖悬在 "救死扶伤" 西个字上颤抖。
听着后排传来压抑的咳嗽声。
肖悦摸了摸口袋里的风油精 —— 这是林深昨天塞给她的 "秘密武器"。
她蘸着口水在草稿纸上画下血液循环示意图,突然听见前排考生的抽泣声。
"同学,振作点。
" 她轻声说,把风油精推过去。
女孩抬头时,肖悦看见她红肿的眼睛和补丁摞补丁的袖口。
这个瞬间,她想起现代那些坐在明亮教室里的学生,眼眶突然发酸。
第二门考试的数学,几何题的辅助线让肖悦头疼。
她盯着试卷上的梯形,忽然想起林深用刺刀在沙地上教她画坐标系的模样。
"用余弦定理试试。
" 她默念着,在草稿纸上写下现代解题步骤。
远处传来收卷的铜***。
肖悦望着操场上追逐嬉闹的考生们,突然意识到,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不仅是她个人的穿越,更是整个时代的转折点。
两天的考试终于结束了,这次经历了10年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一共有570万考生,录取的人数仅仅27万,只有约4.74%的考生被录取,录取比例非常低,尽管如此,这次高考仍然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是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冬季高考。
不管结果如何,现在都不在肖悦的考虑范围内,复习的时候她是非常用心的复习的,试卷的内容对于她来说并不是那么难,等走出考场时,夕阳把教学楼染成金色。
林深靠在梧桐树下,军装第二颗纽扣没扣 —— 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
肖悦跑过去时,看见他脚边放着用军用水壶装的红糖水。
"考得咋样?
" 他递来水壶,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紧张。
肖悦喝了口带着铁锈味的甜水:"作文里写了要当军医。
" 她掏出藏在袖管里的草稿纸,"你看,这道几何题用空间向量解更快..."林深突然抓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草稿纸传来:"我问教导员了,明年军校也招生..."最终,肖悦不负众望,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而在这一年,她也和小伙确定了恋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