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在后院的竹棚下,与柳絮和小翠一起将昨日烘焙的碧螺春分拣打包。
茶叶色泽碧绿,叶底匀整,香气清雅,正是上品。
“小翠,把这一包三两的‘宫廷贡品’样本先留着,待会儿随我上汴梁去试销。”
林墨将几小包用细绳系好,交给小翠。
“是,掌柜的。”
小翠恭声领命,动作利落。
柳絮见状,担忧道:“林先生,您真要今日就去汴梁?
镇上到汴梁三日路程,来回至少要花上一周时间。”
林墨微笑:“正因如此,我才要趁早出发。
汴梁茶市一年只有两次春茶交易会,若能赶上,茶庄便可一举打响名号。
再者,我此行也好顺便考察茶商的需求和定价,为后续合作做好准备。”
柳絮闻言,眼中既是担忧也是期待:“如此急行,茶庄上下都要操心您一人,若有个三长两短……”林墨伸手轻抚她肩膀:“你和小翠在镇上守着,日常茶务我己教过,遇到问题便写信给我。
三日后,我若未归,你可派人上汴梁来找我。”
柳絮点头,虽仍挂念,却也被他的信心所感染:“好,那我就等林先生的好消息。”
中午时分,林墨带着几担茶叶、茶具和书简,踏上北行的官道。
杨柳镇的尽头,两行杨柳依依,似在为他送行。
路上,他遇到几位赶集的商贩,用现代学识与他们交流茶叶的品质鉴别、储藏方法,立刻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
有人称赞他的见解精到,也有人好奇地问他从何处学来。
“此人定是外乡茶师,懂得真本事。”
一位穿青布长衫的中年人感叹。
林墨微笑示意,继续前行。
一路之上,他把握每一个与商旅交谈的机会,将“香茗堂”与“碧螺春”口碑悄然种下。
第二日傍晚,林墨抵达路途中一处小驿站,简单歇息后便又赶路。
暮色中,他在驿站茶肆里与当地茶商促膝而谈,取出茶样,让对方品鉴。
那商人品后赞道:“此茶色香味俱全,若能入汴梁高堂,可卖出好价钱。”
林墨借机问道:“汴梁诸商最看重何处?
价高者买少,价低者又怕品质不保。”
茶商沉吟:“最要紧的是信誉与质量,若是连年货真价实,哪怕价高,也有人追捧。”
林墨记录在册,心中己有计较。
第二日清晨,他己踏入汴梁城外。
城墙高耸,城门人流如织,官兵巡逻,商贩吆喝,马车轧轧,完全不同于乡镇的宁静。
他先行来到汴河边的茶市——数十间摊位沿河而设,人声鼎沸。
林墨将“香茗堂”茶样陈列整齐,挂上自己手写的牌匾:“碧螺春·香茗堂——洞庭春色,远传汴梁”。
旁边的摊主投来好奇的目光,纷纷探问。
“这茶可有来历?”
一位老茶客抚须问。
“此茶采自洞庭山,初火文火双烘,留香持久。”
林墨从容答道,并请对方细品一盏。
茶香袅袅,人群渐渐围拢。
有人询价,有人批量订购,还有人当场留下几两银子先行试销。
林墨忙而不乱,将一笔笔成交写入账簿。
午后,他在茶市中结识了几位茶商领头人,约定晚些时分在茶楼共议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待日落,他收拾好货物,提着银两回到驿站,点燃油灯,开始草拟茶庄的进贡计划与合约条款。
夜深时,驿站寂静,只有远处汴河流水声相和。
林墨望着烛火,心中既有成就感,也明白接下来的挑战更大:如何保持品质、如何应对竞争对手、如何与朝廷和地方豪绅打交道……但此刻,他只需对自己说一句:初试茶市,胜在起步;接下来,就要以智慧和勇气,将“汴梁茶梦”一步步织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