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得好的,老太爷更是连给好几次。
这时一个小男孩,脱口而出的一句:“祝奶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瞬间让在场的人吓了一跳,老太爷的笑一时僵在脸上。
赵家人顿时没有人再敢说笑,外人不知内情,但是一看气氛突然有变,也是立马缄口不言,偌大的湖边,近千号人,一时之间只有风吹过的呼呼声。
还是赵黟及时反应过来,急忙把母亲跟前的几个孩子赶走,大儿媳也是见缝插针的在老太爷身边轻声宽慰。
老太爷也知道,此时发泄不了怒气,只能把红包放回祥姨手里,在儿子、儿媳搀扶下走到一座正对湖中央的戏台的亭子里,满肚子不高兴的看起戏来。
赵黟,知道母亲心里不快,于是叫来了负责祝寿大礼的管家、也是自己的贴身管家——林叔,问那个孩子是谁家的?
怎么进的府里?
林叔思索一下后回道:“回老爷,那孩子是东街口林家的,张家两口子是从酒店借过来帮厨的。
孩子没人看,张家两口子就一起带到府里来了。”
赵黟看了看母亲,向林叔吩咐道:“割了他们的舌头,把他们一家赶出邕城。”
林叔心有不忍,就回道:“老爷,这大喜之日,这恐怕不妥吧!”
赵黟看了看母亲,见母亲没有多说什么,于是加重了语气说道:“去办吧!”
林叔只能退了出去,叫人找来了几个门房……眼见老太爷己经沉迷在戏里,赵黟这才招呼媳妇去门口迎宾。
赵家是邕城首富,老太爷又是赵家实际上的掌家人,她的六十大寿自然轰动全城,就是三岁小孩也知道,今天是赵家老太爷过大寿,赵家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也就只有嘴上说说,心里羡慕羡慕,那些山珍海味他们连想闻一下香味的想法都没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和赵家的差距实在太大,自己根本就没有闻的资格,也就不会存在想闻的想法。
不过,赵家毕竟是有身份的人家,遇上这样难得的喜事,那自然是要“发喜面”的,山珍海味轮不上,馒头、面饼还是有的。
老太爷寿宴当天,赵家就派出了十几路人在邕城的各个街道上支起了摊子,给全城的穷人家“发喜面”。
这也是穷人家一年里难得的饱吃一顿的机会。
赵家门外,赵家各个店铺的掌柜和有合作往来的人早早的就等着了。
随着中门大开,赵黟夫妇缓缓走出,众人纷纷争抢向前,热情祝贺,两夫妇也同样热情迎接着前来拜寿的宾客,恭请大家入席就坐。
之后则是赵家的宗亲、姻亲等先后赶来,有骑马的、有乘轿的,门前热闹得像在开庙会。
随着几声铜锣声从远方传来,一顶华丽的轿子在几百人簇拥下由远及近,在赵府门前停下,从轿子里走出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男子,竟是邕州知府大人康朝宗。
赵黟夫妇赶忙上前恭敬行礼,知府大人笑着扶起他们,说道:“今日是老太爷大寿,本府特来贺喜。”
赵黟忙不迭地感谢,正欲将知府大人迎进府中。
邕城的其它几位官老爷也恰到好处的赶来,赵黟一一行礼感谢、热情招呼。
几人见过知府后,就由赵黟夫妇亲自引着到中园去。
知府大人和一众官老爷下轿的时候,早就己经有仆人层层传报,告诉湖中众人。
知府大人还没走到中园,园里早就清出一条红毯大道,而老太爷也是早早从亭子里走出来,站到道边迎候。
随着一声“来了”,知府大人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面带微笑,先向老太爷拱手作揖,说道:“老寿星今日大寿,本府公务繁忙,来迟一步,还望海涵。
祝您福寿康宁,岁岁欢愉。”
老太爷连忙回礼,笑道:“知府大人能来,是赵某家蓬荜生辉啊,何来迟与不迟之说。
大人政务劳心,还惦记着赵某这老太婆的寿宴,实在是感激不尽。”
知府大人哈哈一笑:“老太爷德高望重,这邕城谁不知道您的贤名,今日大寿,本府自然不能错过。”
老太爷侧身请知府大人前行,“大人里面请,今日备了薄宴,还望大人不要嫌弃。”
知府大人一边前行,一边说道:“老太爷客气了,您这宴,本府可是盼了许久。”
随后,两人相携着沿着红毯走向亭子,一路上谈笑风生,气氛融洽,周围的人也都面带笑意,看着这一幕。
正当一行人往亭子走的时候,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个孩子,正是刚刚那个犯错孩子。
她哭着跪在知府大人面前,喊道:“大人,求您救救我爹娘,我不是故意的!”
众人皆惊,赵黟脸色一变,正要发作,知府大人却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知府大人蹲下身子,温和地问清了缘由,随后站起身来,对赵黟说道:“赵老爷,今日大喜,何必为这无心之失大动干戈,不如网开一面。”
赵黟犹豫片刻,想到知府大人的权势,只好点头同意。
男孩破涕为笑,连连磕头谢恩。
他本以为这场风波会就此平息,可他却不知道他的这次求饶反而害了自己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