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爹娘都去世了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至正三年,这一年对于濠州来说可谓是多灾多难。

先是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赤地千里,禾苗尽枯,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之中。

然而,灾难并未就此停止。

次年春天,铺天盖地的蝗灾席卷而来,那些蝗虫如黑云一般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紧接着,可怕的瘟疫也开始蔓延开来,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幸免。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相继离世,原本温馨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

此时的朱元璋和哥哥朱飞龙悲痛欲绝,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他们有太多悲伤的时间。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根本拿不出钱来购买棺材殓葬亲人,甚至连一块能够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

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惨状,朱元璋都会忍不住感慨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正当兄弟俩走投无路之时,善良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

他慷慨地给予了他们一块坟地,让朱元璋一家总算有了一个安息之所。

兄弟二人感激涕零,赶忙找来几件破旧不堪的衣服,小心翼翼地将父母的遗体包裹起来,然后亲手将他们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

埋葬完亲人后,朱元璋和朱飞龙深知,如果继续留在家乡,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为了活下去,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背井离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艰险的逃命之路。

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谁也无法预料……在那山穷水尽之际,朱元璋与朱飞龙万般无奈地踏上了前往皇觉寺的路途,寻求庇护。

他们最终投靠在了高彬和尚门下,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剃度出家,从此踏入佛门净地。

初入寺庙的日子并不好过,朱元璋每日需承担起繁重的杂务:清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他便开始清扫庭院内的落叶与尘土;随后,他要点燃香火,虔诚地上香拜佛,让袅袅青烟寄托着人们对佛祖的敬意与祈愿;接着,悠扬而庄重的钟声和激昂的鼓声会在他有力的敲击下回荡在整个寺庙上空;不仅如此,他还要负责生火做饭、浆洗衣服等一系列琐碎事务。

然而,即便他尽心尽力地完成这些工作,却仍时常遭到寺中的老和尚严厉斥责。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一场严重的饥荒席卷而来,使得原本依靠施主布施维持生计的皇觉寺也陷入困境,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养众多僧人。

于是,住持不得不忍痛做出决定,遣散部分和尚外出云游化缘以谋求生计。

就这样,年仅 17 岁的朱元璋和朱飞龙也被迫离开了这座曾经给予他们短暂安宁的寺院,手持钵盂,踏上了漂泊流浪之路。

一路上,朱元璋历经艰辛,风餐露宿。

他沿着既定路线一路前行,边走边向路人乞讨食物和钱财。

他先是从濠州出发,一路南下抵达合肥,而后转向西行,进入河南省境内。

在这里,他途经固始、信阳等地,继续向北行进,先后到达汝州、陈州等地。

之后,他又向东辗转经过鹿邑、亳州等地,终于在至正八年(公元 1348 年)重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皇觉寺。

这一路走来,他饱尝人间冷暖,见识了世间百态,但这段独特的经历也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其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那漫长的三年流浪时光里,朱飞龙与朱元璋二人的足迹遍布了淮西地区众多著名的大城市和繁华的城镇。

他们如同漂泊的旅人,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亲身感受着各地独特的风俗习惯、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每到一处地方,他们都会用心去聆听当地人讲述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故事,仔细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品味当地特色美食所带来的美妙滋味。

通过这些经历,他们不仅见识到了世间万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视野变得无比开阔,内心世界得到了极大地充实。

这三年的流浪生涯对于朱飞龙和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一段宝贵且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

它让两人积累了大量关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经验,无论是与人交往时的技巧,还是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就在他们西处游历的同时,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末之际,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开来,整个社会陷入一片动荡之中。

此时,一种名为“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言论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仿佛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发起无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与此同时,北方的白莲教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宣扬着相同的教义。

朱飞龙和朱元璋在流浪途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这些充满煽动性的宣传口号。

起初,他们或许只是将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话语逐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改变他们命运轨迹的关键因素之一。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