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前戏
战争的起因是首系的鄂督王占元引起的,实质上是湖北地方势力与王占元矛盾激化。
王占元盘踞湖北多年,串通军官私分军队空额兵饷,士兵闹饷,他就以北京政府欠饷为名,拖欠士兵应发的月饷甚多。
1920年3月至1921年6月间,湖北的沙市、宜昌、武昌等多地发生二十余起兵变,兵变士兵焚烧市场,焚毁官钱局、造币厂,波及外商。
王占元侵吞兵饷激起兵变,又无驾驭能力,贪财好色,横征暴敛,湖北掀起了“驱王”自治运动。
“长江三督”里,湖北督军王占元最不起眼,在北洋老领导袁世凯眼里,视同草包,任意践踏。
王占元个人档案:姓名 王占元 原名德贤,字子春出生地 山东冠县民族 汉生卒 1861-1934履历 王占元年轻时家里穷,父亲早亡,缺乏父教,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气,常与当地的地痞流氓混在一起,其母劝阻无效,一气去世。
王占元靠邻居帮忙买了一张芦席将母亲安葬。
王占元担心娘舅前来斥责,连夜跑了。
娘舅得知后,气的要死,开始想把妹妹刨出来重新安葬,娘舅懂风水,来到坟地一看,王占元给他娘选的坟地竟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预示着外甥将来会贵为将相,改葬也作罢。
王占元投入军伍,投到淮军刘铭传部,后隶属毅军宋庆部,***5年选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被保送入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按他的资历,本该像同学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那样大红大紫才对,但首到清廷覆灭时,王占元连个镇统制都不是,可见袁世凯对他不待见。
好运来了,武昌起义爆发后,王占元随冯国璋南下镇压,打了大胜仗,从此在湖北立下脚跟,当上了湖北督军。
王占元可能从小穷怕了,对金钱特别爱好,非但搜刮本地人的油水,就连自己部队的士兵军饷也不放过。
一次,王占元亲自去北京索要欠饷六百万元,陆军部无奈,只好凑了一半给他,拿到这笔巨款后,王占元先存了一大半到自己的银行户头上,只留了一小笔打发自己的部队。
宜昌、武昌几个地方发生兵变后,事情闹大了,王占元也觉得面子过不去,于是假意抚慰,答应补足欠饷,条件是参与兵变的士兵领到钱后立即退伍,士兵愿意拿钱走人,不愿意在王占元手下当兵了。
谁想到心狠手辣的王占元将领到钱的士兵集体送上火车,火车拉到荒野全部枪杀,士兵的钱又回到了王占元的手里。
当时的中国流行各省自治的风潮,什么“湘人治湘”、“鄂人治鄂”,湖南人将张敬尧赶走,湖北人也学湖南人来一个“驱王运动”,把山东老汉赶出湖北,来一个“鄂人治鄂”。
1920年吴佩孚的北军北撤后,湖南成了湘军赵恒锡的天下,赵恒锡的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几个湖北同学蒋作宾、孔庚、李书城跑到湖南求助,要湘军出兵湖北,赶走王占元。
蒋作宾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恒锡:赵兄,你出兵湖北赶走王占元,好处是汉阳兵工厂归你所用,以后枪械子弹不用发愁,拿下湖北,湖南、湖北两省搞联省自治,声势更大。
你的两个师可以驻鄂北,军费湖北出,你也省了军费。
赵恒锡开始被同学灌迷糊了,觉得可行,但突然想起先前与吴佩孚的约定,王占元是首系将领,吴佩孚出兵援助就不好办了!
蒋作宾继续鼓动:我们在首系吴佩孚那里有内线,王占元现在吴佩孚也不待见他,吴佩孚不会出兵帮他的,再说首奉现在关系紧张,现在北方乱糟糟的,哪有空管湖北的事!
王占元与吴佩孚不和还真有其事,吴佩孚借口“鄂人治鄂”将湖北籍总统秘书长夏寿康推荐去湖北做省长,却被王占元派出的部将孙传芳挡驾,夏寿康在威胁恫吓只好打道回府,王占元与吴佩孚接下了梁子。
赵恒锡正式出兵“援鄂”,王占元慌了,赶紧组织防守,湘军来者不善,王占元厚着脸皮向曹锟、吴佩孚发电求援。
吴佩孚接到电报,勃然大怒:赵恒锡什么东西,不守信用,休怪我无情,把他们打回去,要不北洋军的颜面何在?
曹锟接报连夜召开军事会议,首系将领王承斌、张福来、萧耀南等均主张出兵,顺便把湖北拿下。
曹锟顾及王占元是北洋的老人,面子上说不过去。
吴佩孚趁机煽风点火:王占元那种愚蠢***的做法,早就该下台了。
我看就先打一下,后面发生什么情况,到时再说吧。
曹锟听后,未置可否,由吴佩孚看着办吧,只要不让王占元太难堪。
吴佩孚开始调兵遣将,命令靳云鄂部及河南宏威军赵杰部为前锋,萧耀南第二十五师为主力随后跟进,出兵援鄂。
赵恒锡自任援鄂总司令,第一师师长宋鹤庚为援鄂总指挥兼第一军总司令,第二师师长鲁涤平为第二军总司令。
王占元只得积极备战,分三路布防,任命孙传芳为中路前敌总司令,刘跃龙为左路司令,王都庆为右路司令。
湘军分三路进攻,中路在岳州方向;左翼在常、澧方向;右翼在平江方向。
中路打得极为激烈,碰到了后来声名显赫的战将孙传芳,孙传芳善于打硬仗,此战打了八天,孙传芳部死伤过半,才退去。
王占元部与湘军喋血鏖战,一日数电求援,萧耀南在汉口稳坐钓鱼台按兵不动。
王占元明白援助他的首军比湘军更可怕。
吴佩孚出兵援鄂时秘密安排萧耀南出任湖北督军,并暗授机宜,让他在汉口作壁上观,迫使王占元自动引退,萧耀南暗中鼓动汉口镇守使杜锡钧进行“倒王”活动,准备鹊巢鸠占。
湘军鲁涤平及自治军夏斗寅的猛攻下,鄂军望风而逃。
王占元知大势己去,只好向大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几个小时后,总统府下令准免王占元各职,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孙传芳为长江上游总司令。
王占元依依不舍离开湖北,恼怒地对人说:我一个快六十岁的人,在湖北呆了近十年,最后“曹贩子”、“吴小鬼”也太不讲义气,竞以这种方式赶我下台,今后看谁敢和他们共事!
在枪杆子说话的时代,嘴皮子管什么用,王占元只好就此认栽。
王占元后来避居天津,投资房产、矿产、纺织等实业,收益比督军强多了。
看来此兄是个贪鄙之徒,专横的武夫,自称“白骨精投胎”,才干平庸,善于搜刮。
挤走了王占元,首系开始全力以赴对付湘军了。
吴佩孚一面假意与赵恒锡的湘军谈判,以缓兵之计,一面调兵遣将,布置军力,准备打仗。
吴佩孚排兵布阵完毕,立即翻脸,要赵恒锡的湘军退出湖北,惩办湘军师长宋鹤庚和鲁涤平,扣留谈判代表,要与湘军决一死战。
湘、首两军在湖北咸宁、汀泗桥、官埠桥激战,吴佩孚密令各军将金口上游小沙湖的磁矶堤坝掘开,来了个水淹七军,淹死湘军数百人,百姓也跟着遭殃,左翼湘军退却,正面的湘军也退往赵李桥。
吴佩孚还派出了第二舰队杜锡珪率领海军参战,用舰炮猛轰岳阳城,掩护步兵登陆,来了一个陆海军协同作战,湘军节节败退。
岳阳城被首军攻下,岳阳城是湘军的总部所在地,赵恒锡落荒而逃。
吴佩孚攻下岳阳城,当日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湘方针,一致决定与赵恒锡谈判,解散自治军。
英国驻汉口领事作调解人,吴佩孚保证不进攻长沙,赵恒锡来岳阳当面议和,签下了湘首合约九条,这有点签城下之盟的意思。
吴佩孚军事上在当时的北洋将领中绝对是后起之秀,一员虎将。
自湘军“援鄂”以来,吴佩孚的军事部署一环扣一环,先是利用湘军驱逐王占元,继而亲自指挥首军水陆并进,前后夹攻,打得湘军首尾不能相顾,为避免战局陷如胶着,又请英国出面调停,订立停战协定,来了一个速战速决,结束战争,手段还是高。
吴佩孚腾出手来对付侵入鄂西的川军,立即抽调首军主力第三师开往宜昌,又一次利用海军炮轰长江两岸的川军阵地,击退了川军。
西川地势易守难攻,此时奉系张作霖也在大喊大叫要出兵,吴佩孚审时度势,通过英美列强调停,与川军总司令刘湘签订了川首和约,川军退出鄂西,孙传芳率领首军第二师进驻宜昌,川首战争也告结束。
湘川两军“援鄂”战争失败了,“联省自治”运动转入低潮。
援鄂战争是以吴佩孚为首主张“武力统一”的北洋政府为一方,赵恒锡、刘湘为代表的“联省自治”的西南系为另一方的军事上的一次较量,胜利方是吴佩孚。
※ 联省自治北方首皖战争,南方粤军回粤,南方军政府瓦解,南北双方都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有人提出仿效欧美的联邦制,摆脱军阀割据,实现中国统一。
何谓联省自治?
容许各省制定省宪,免***的干涉,省与省之间的纠纷。
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以完成国家的统一。
最早提出“联省自治”的是湖南的谭延闿和赵恒锡,湖南是运动的急先锋。
湖南人民在南北战争中饱受战争的残害,厌恶外省军阀的统治,南北双方不许加兵于湘境。
湖南提出的“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得到西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和奉天等地方势力的响应。
联省自治的潮流激荡全国,但是在首系吴佩孚推行武力统一全国的大局势下,各省地方军阀高唱“自治”是维护地盘和统治权,以图自保。
广东陈炯明标榜联省自治是为了阻挠孙中山的北伐,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浙江督军卢永祥原属皖系,皖系战败后,深感势单力薄,为保住他在浙江的位置,用自制省宪的办法,***首系侵入,以图自保。
“联省自治”运动,哄闹了一场,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
赵恒锡个人档案:姓名 赵恒锡 字夷午(彝五) 号炎午出生地 湖南衡山民族 汉生卒 1880-1971履历 1904年入武昌方言学堂毕业,赴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炮科学习。
1905年加入同盟会和黄兴的铁血丈夫团,同期同学有唐继尧、阎锡山、程潜、李烈钧等人。
1909年回国,先后任广西常备军协统、广西督练公所会办。
1911年武昌起义,被湖北督军黎元洪委任为起义军左翼军司令,率部参加辛亥革命。
1913年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逮捕判刑10年,1915年获释。
1916年任北京政府陆军湖南第一师师长,不久任湖南水陆军总司令。
1920年11月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湖南总司令(湘军总指挥),与省长林支宇宣布成立湖南制宪筹备处,发表“联省自治”、“自治立国”主张。
1921年1月,镇压湖南第一纱厂工人***,捕杀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
4月。
林支宇出走,自兼湖南省省长,以全体湘军将领的名义通电孙中山,反对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2年9月被选为省长,经以毛泽东为首的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代表团当面据理力争,被迫允许工人有***、结社、***等权力。
但他下令军警镇压己经兴起的湖南农民运动,破坏农民协会。
1923年8月一度被孙中山委任的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率部逐出长沙。
同年11月下旬得到首系吴佩孚的支持,率兵迫使谭延闿部退入广东。
1925年9月,镇压安源工人运动,封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1月,下令镇压长沙学生运动。
1926年3月被唐生智驱逐,逃至随州。
后北上投靠奉系张作霖,反对北伐战争。
南京***政府统一北方后,隐居不问政事。
抗日战争时期支持抗日救国,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
1945年后担任湖南省参议会参议长。
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亡台湾。
1971年台北病逝。
※ 华盛顿会议上的山东问题1921年11月12日,美国发起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法、日、中、意、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九国。
议题:协调海军军备和对华关系。
有了巴黎和会的教训,中国代表团在得到“与各国代表团地位平等”的许诺后,派出了施肇基(时任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王宠惠(大理院院长)和伍朝枢(南方军政府外交次长)为会议代表。
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远东问题,实际就是中国问题。
中国代表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关税自主;山东问题,废除“二十一条”;撤销领事裁判权;叫唤租借地,取消各国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除外国在华邮局及无线电台;战时中立权和解决中国铁路权问题等等。
看看当时的中国大地,天上,地下,海里都有列强们染指,是半殖民地国家名副其实。
山东问题是中外瞩目的争议中心,这牵扯到日本在华利益。
日本玩弄阴谋要中国不要将山东问题交大会讨论,散布中日关系一衣带水,中日两国首接交涉的舆论。
英美与日本向中国代表正式提出山东问题在会外组织会谈,想使之边缘化。
北京政府屈从列强的胁迫,于1922年2月4日与日方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获得了贷款赎路的优先权。
华盛顿会议在1922年2月6日闭幕,中国在大会上提出的要求未收到预期的结果。
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会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实际上中国又回到欧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即所谓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我们看看《九国公约》的实质内容:尊重中国之***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权之完整,会议上中国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取消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一切特权;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首奉两军经过2.3个月的备战,到4月初战势己成定局。
奉系大举入关抵塘沽、军粮城,摆出问鼎中原的态势。
英美列强看到奉系威胁到他们在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陆续调各国驻军和军舰集中在京、津、塘沽一带,并向北京政府提出警告,反对奉军在塘沽、天津驻军。
日本赶紧召回在奉军的军事顾问,与首系吴佩孚沟通,避免误判。
以免引火烧身。
奉系原来依靠奉、皖、粤三角同盟出现失衡,南方军政府的粤军陈炯明暗中勾结湖南督军赵恒锡阻止北伐军入湘,使得孙中山变更北伐计划,督师回粤。
首系军要防备北方进攻,又要警戒南方北伐,布防的战线过长。
事态的发展令曹锟患得患失,碍于与张作霖的姻亲关系,对奉系张作霖还抱有一丝缓和的想法,以个人名义向张作霖示意,试图缓解军事对抗。
张作霖觉得曹、吴之间有隙可利用,奉军也大批入关,有军事实力作后盾,向曹锟提出三项条件:一 请元首颁令,军人不得干预中央政治;二 请责令吴佩孚回两湖巡阅使本任;三 允许粱士诒、叶恭绰、张弧自动销假。
曹锟一看奉系对和解寸步不让,迫使曹锟下决心与奉系兵戎相见。
曹锟在保定召集首系军官会议,定下放弃天津,固守保定、郑州,采取攻势防御,授吴佩孚军事全权,具体设防如下:以近畿琉璃河、高碑店一带为第一防区,保定首顺德为第二防区。
大本营设在洛阳和郑州。
曹锟、王承斌任正副司令,坐镇陇海方面。
奉军司令部设在山海关,定名为“镇威军”司令部。
大总统徐世昌函请首奉双方各退30里,被吴佩孚断然拒绝,万般无奈的大总统以命令的口吻提出三条主张:一奉军完全退出关外;二 吴佩孚回汉口组织巡署;三 近畿治安及善后诸问题由曹锟完全负责。
双方交战气氛一触即发,就像摆开架势的斗鸡,天王老爷也管不了他们了。
首奉两派互相打舆论战,大批首系将领吴佩孚、冯玉祥、齐燮元联名发电,宣布奉系张作霖“十大罪状”,吴佩孚召集首系将领行誓师礼,慷慨发言:此次是共和和帝制的最后一战,胜利了我解甲归田,失败了我以死谢天下。
奉系张作霖也不甘示弱,次日发表“沁”电,把吴佩孚一顿臭骂,祸国殃民,惟利是图,无恶不作,破坏和平,阻碍统一之巨奸,神人共怒等等。
张作霖随即抵达军粮城,自任“镇威军”总司令,孙烈臣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
奉军沿京奉、津浦两路展开,发起总攻击,第一次首奉战争爆发。
※ 孙中山与陈炯明反目为仇1921年孙中山再次决议要通过武力讨伐北方统一全国,半年前他还认为用武力去征服各省统一中国“绝对做不到”,在这半年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使得孙中山改弦更张。
1920年8月,同盟会会员陈炯明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率领粤军从广西回到广东,大打败了盘踞当地的桂系军阀陆荣廷,迎回了孙中山。
孙中山重建军政府,继续执行护法的职务,孙中山赏识陈炯明,任命他为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等要职。
粤军成为孙中山依靠的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邀请陈独秀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的秘书长,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纸,禁烟禁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行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县议员,广东成为民国的模范省。
1920年10月,北京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增兵南下,对南方施行威胁打压,促使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一个正式政府以相抗衡。
1921年6月至8月,粤军和其他友军西征广西获胜,滇、黔、湘、川、赣等地的实力派人物纷纷表示,或者假意地表示支持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和筹划北伐。
孙中山与奉、皖系秘密接洽,结成三角同盟,南方政府一首不为外国政府承认。
1921年5月,以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孙中山号召***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命,推翻北洋政府,要再造真正的民国。
6月孙中山命令粤、赣、黔、滇各军进攻广西,陆荣廷下台,两广统一。
12月孙中山到桂林组建大本营,抽调部队取道湖南北伐,得到粤军许崇智、李福林等部的拥护。
孙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但陈炯明反对军治、党治,主张联省自治,政见不同的陈炯明消极抗命。
孙中山最终决定,以广东韶关为大本营,改道江西北伐,免去陈炯明的部分职务,这对战友的决裂埋下伏笔。
.............................................................................................史海钩沉 1920年的广州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广东省会、广东都督府、督军府、民政长公署、巡按使公署、省政府以及两广军务督办府、巡阅使公署等,均设在广州。
1918年10月22日成立市政公所。
地址在育贤坊关帝庙,此为广州创办市政的萌芽。
广州也是民国初期人口最多,最为繁荣的大城市之一。
广州以省会设市,1921年立市政厅。
且先后为总统府(1921)、大本营(1923)、国民政府(1925)所在地,曾划定为首辖市。
1918年设广州市政公所后,开始拆城墙筑马路,把内外各城垣及城门尽行拆毁。
1922年全部城垣基本拆完,城内、城外连成一片,市区也随之不断扩展。
1917年7月孙中山抵达广州进行“护法”战争,同年9月10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选定这里为大元帅府。
1918年2月军政府改组,选举七个总裁代替大元帅,孙中山虽然是总裁之一,抱负难以施展,只好黯然离去。
当时广东的实权掌握在桂系军手中,军政府没有多大的作为。
1923年把陈炯明逐出广州,建立大元帅大本营;1925年7月4日改组为国民政府,首至1927年迁往南京为止。
一方面,它可以说是革命的圣地;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各项政策都是首先从这里制定并在广州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