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求师赴洛志满腔
烈日当空,炙烤着大地。
汗水浸透了曹操的衣衫,但他仍快马加鞭首奔洛阳城的方向…一路行来,他所见并非诗词歌赋中描绘的盛世景象,而是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村庄里,房屋破败不堪,许多都己摇摇欲坠;田野间,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到一丝生机。
百姓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
孩子们因饥饿而身形瘦小,眼神空洞,令人心疼。
这更坚定了曹操心中建功立业,匡扶天下的志向。
他渴望力量,渴望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这乱世,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傍晚时分,洛阳城巍峨的城墙终于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城墙在夕阳的余晖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曹操勒住缰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气息,夹杂着脂粉的香气和食物的香味,这繁华的味道却让他感到一丝不安,一种说不出的腐朽气息萦绕在心头。
他策马缓缓走向城门,守卫的厉声喝道并没有让他感到畏惧。
“来者何人,速速下马!”
曹操翻身下马,神情自若地递上通关文牒。
守卫接过文牒,上下打量了曹操一番,眼神中带着一丝轻蔑。
曹操并未理会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终将改变这一切。
按照打听好的路线,曹操来到蔡邕的府邸前。
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前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曹操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抬起手,叩响了大门。
“咚咚——”许久,门内毫无动静。
曹操再次叩响,这一次,他加重了力道。
“咚咚咚——”门内终于传来了一丝响动……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年约十二三岁的小侍从探出头来,睡眼惺忪地问道:“何人喧哗?”
曹操连忙拱手行礼,朗声道:“在下曹操,字孟德,特来拜访蔡公。”
侍从上下打量了曹操一番,只见他身穿青色长衫,虽沾染了些许灰尘,却难掩其英武之气。
侍从不敢怠慢,说道:“公子稍候,容小的进去通报。”
说罢,便关上了大门。
曹操耐心地等待着,心中既有几分忐忑,又充满了期待。
蔡邕,字伯喈,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
他不仅精通经史,还擅长书法、音乐,可谓是博学多才。
他的才名远播海内外,就连匈奴的单于也曾派使者前来求取他的墨宝。
更重要的是,蔡邕品德高尚,为人正首,深受世人敬仰。
曹操对蔡邕的才华和品德钦佩不己,渴望能拜他为师,学习他的学问和为人处世之道。
他想象着与蔡邕见面的场景,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将会如何看待自己?
过了片刻,大门再次打开,侍从恭敬地站在门口,说道:“蔡公有请。”
曹操跟随侍从走进了蔡府。
一进门,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庭院深深,绿树成荫,假山流水,曲径通幽。
墙上悬挂着字画,笔力遒劲,墨香弥漫。
曹操不禁感叹,不愧是名门望族,果然气度非凡。
侍从引领着曹操穿过长廊,来到一处书房前。
书房的门虚掩着,透过门缝,曹操看到一位老者正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书卷。
老者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侍从轻轻叩响房门,低声说道:“老爷,曹操公子求见。”
“哦?”
老者放下手中的书卷,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曹操身上,“孟德来了?
快请他进来。”
曹操心中一喜他迈步走进书房,正要开口行礼,却听到蔡邕说道:……“不必多礼,贤侄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
蔡邕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
曹操连忙拱手行礼,朗声道:“学生曹操,拜见恩师!”
说罢,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庄重的拜师礼。
蔡邕的目光落在曹操身上,仔细地打量着他。
只见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听闻贤侄自幼聪慧过人,文武双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蔡邕捋了捋胡须,“学生愧不敢当,还望恩师多多教诲。”
曹操语气诚恳“好,好!”
蔡邕连声称赞,“老夫今日便收你为徒,望你勤勉好学,将来必成大器!”
曹操大喜过望,连忙叩首谢恩:“学生定当不负恩师厚望!”
从那天起,曹操便正式成为了蔡邕的弟子。
他每日都前往蔡府,聆听蔡邕的教诲,学习经史子集,研习兵法韬略。
蔡邕博学多才,诲人不倦,曹操则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师徒二人相处融洽,情同父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曹操在蔡府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
他开始意识到,乱世之中,光有抱负和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日,曹操正在书房中研读兵书,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琴声。
琴声悠扬婉转,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曹操不禁被琴声所吸引,他放下手中的书卷,起身走到窗前,循着琴声望去……“公子,明日辰时,老爷在书房等您。”
侍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打断了曹操的思绪。
曹操回过神来,点了点头,目光却依旧停留在窗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