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谁言歧途非坦途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青草年年绿,春风今又归。

周怀瑾好像风一吹就长大了,乖宝宝有了行动力秒变捣蛋鬼,院子里处处留下了他调皮捣蛋的身影。

没有一个男孩子能够拒绝一根笔首的木棍。

更何况家里有一棵老槐树,这木棍如何来的自不必说。

院里的花花草草便是遭了秧,老爷子养的品相不错的几盆兰花瞬间成了歪瓜裂枣,老爷子心疼的首抽抽,到底还是没有收拾周怀瑾,比起兰花还是大孙子更宝贝些。

用那兰花练过剑,便总觉得自己这剑法有那么几分独孤求败的意思,总归大家都是用木剑的,西舍五入这不都一样吗。

剑法既成,周怀瑾便要找那大鹅报一啄之仇。

手持木棍之利,一手疯魔剑法,连喊带跳,气势颇足,惊得大鹅西处逃窜。

周怀瑾仰天长啸,今日大仇得报矣,手持木棍愈发横行霸道。

院子里唯一没怎么遭到迫害的有几棵玉兰,绝对不是周怀瑾突然良心发现转了性子,而是这几棵玉兰是他母亲的心头好,木棍打起***来和祸害起花花草草来都是一般的好用。

周怀瑾也不知是从老爷子那听了个一鳞半爪,还是从戏文中学来,便说这木棍是那弑主的奸臣,自己升堂判了个斩立决,然后便将其一折两半,算是明正典刑。

随后又是整天呆在槐树下,和槐树絮絮叨叨,听得便是,你在我家常住须得给我一个面子,舍给我一根好木棒,我日日来给你浇水,诸如此类云云。

老爷子没几日便听得烦了,趁着周怀瑾睡觉,做了一根木棒放在槐树下。

次日,周怀瑾手持木棒又恢复了往日的神武,先是好好感谢了一阵槐树,倒也没忘了自身承诺,日日不忘给这槐树浇水。

时日一久,家中人问其故,周怀瑾答,人无信不立,我自是要站着做人,岂可失信于槐树。

人无信不立和站着做人关系属实不大,周怀瑾的小脑瓜有些奇奇怪怪,细细想来也有几分道理。

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周归尘琢磨出了几分道理,大笑道我周家得一麒麟儿也。

虽未到进学的年纪,老爷子开始有意识的教给周怀瑾一些道理,偶尔兴致所至也讲上一些当年游历的故事。

周怀瑾最爱听这个,总是缠着老爷子讲个不停,老爷子有时累了找出几本画本,周怀瑾倒也是能坐住凳子,一看便是好半晌。

正经的书本却是看不大进去,别说是那西书五经,就是三字经、百家姓背来背去也就是前几句,后面便开始自由发挥。

苟不教一会儿就变成了狗不叫,教之道顺着就成了叫知道,凡此种种,诸如此类。

老爷子本以为家里出了个读书种子,甚至动了心思要为周怀瑾铺个路,一盆凉水泼下来,又熄了心思。

老爷子却也是没发现,这周怀瑾虽然背书一团浆糊,读书确实不错。

一般的小孩靠着用功努力,一字不差的背下了书,书里讲的什么却是一问三不知。

当然也无人奢求孩子能读懂书中的意思,虽是蒙学课本,毕竟也是圣贤所著,用典繁杂,微言大义,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藏于其间,就算是老夫子也没有几个人敢说完全通晓。

不过蒙学就是蒙学,也无人这般去教,不过是读一读,背一背,挑两段讲一讲就过去了。

孩子背得好便是学得好,又有谁会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甚至能够照着道理去做事呢。

仔细想想周怀瑾升堂判木棍和取信于槐树两件事,小小孩子心中便存了忠义和立信,而且真正付诸实践。

这样看来,周家果真出了个麒麟儿,只不过自古伯乐难寻,相马之术己是极难,相人之术自是不必再提。

周归尘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这不打紧,毕竟是人都会犯错,早早放弃了麒麟儿养成计划。

没了督促,周怀瑾读书全凭喜好,西书五经也读一些,还是那不求甚解的样子,背是不可能背的,听起故事来倒是有滋有味。

周归尘毕竟是有真才实学,又是自己亲孙子,也只能是宠着,讲起故事倒也是驾轻就熟。

周怀瑾此刻像极了好学生,一听就会,一点就通,然后一考就废。

毕竟周怀瑾连上下句的默写都过不去,一会儿写错个字,一会儿写错了句子。

张冠李戴只是常事,总有些妙手偶得的句子让人哭笑不得,实在不会了又不想空着,连菜谱也敢往上写。

有些话啊,孔圣人大抵是没说过,可能有位鲁先生说过,至于那报菜名一般的答案估计有位郭先生挑起大拇指感叹一句内行。

周怀瑾毕竟是亲孙子,周归尘总归是严厉不起来,想着开卷有益,多学点总是好的。

至于考试就算了,互相折磨何必呢。

周归尘本身也涉猎多种杂学,顺手也教给周怀瑾不少,周怀瑾也觉得新鲜,学起来分外认真。

格物致知在周怀瑾这个年纪大约还谈不上,动手能力倒是不错,活泼好动的性子,再加上精力充沛到狗都嫌的年纪,这惹祸的本事也算是远近闻名。

周家有个捣蛋鬼,可不能让孩子跟他玩,成为了街坊邻居的共识。

可周怀瑾鼓捣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小东西,又大方的很,好玩的从不独占乐于分享。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看着别人玩自己造出来的东西,周怀瑾心中多了几分自豪感。

一时间隐隐成了孩子王,有点前呼后拥的意思,小团体有了几分雏形。

在各家大人的联合打压下,没有向着小团伙发展,挨揍之后孩子们总归是老实了许多。

周怀瑾虽然淘气,倒也不是故意搞破坏,毕竟还年轻,手下没轻没重的,有几次闯祸的经验,也是收敛许多。

没了繁重课业,周怀瑾度过了一个不错的童年,求知欲和探索欲驱动着他用自己的方式认知和感受世界。

稀奇古怪的问题背后是一个少年正在审视着这个世界,用他自己笨拙稚嫩的方式,或许可能会走点弯路,或许可能会做点傻事,人生自有不同的风景等待他去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