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诗歌之迷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长安城中,关于《渔村即事》作者身份的猜测愈发沸沸扬扬。

文人雅士们聚会之时,这首诗总是会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张旭本就是喜好饮酒作乐且对诗歌有着独特感悟之人,自从见了《渔村即事》,心中便好似被猫爪轻挠,痒得厉害。

他常常于酒酣之际,手持诗稿,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试图从那字里行间再探寻出更多关于作者的线索。

一日,他与几位好友相聚于曲江池畔的酒肆之中,窗外是春日里摇曳的垂柳,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

酒过三巡,张旭又拿出那诗稿,拍着桌子说道:“此等佳作,若不能寻得作者,实乃吾等之憾事啊!”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李淳亦是对此事念念不忘,他西处打听,但凡见到有从南方来的旅人或是行商,便会上前询问是否知晓这首诗的来历。

可南方地域辽阔,知晓这首诗出自广州渔村的人本就寥寥无几,更何况能知道作者是王子安的人呢。

李淳虽屡屡碰壁,却也未曾放弃,心中想着定要在这茫茫人海中揪出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而此时在广州渔村的王子安,依旧过着他平静而又充实的日子。

每日清晨,他会伴着第一缕阳光起身,帮着村里的老渔夫修补渔网。

那破旧的渔网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熟练地穿梭着网线,手法利落。

闲暇时,他便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望着那无垠的大海,听着海浪拍击礁石的声响,灵感便如泉涌般而来。

他会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将心中的所思所想化作一首首或清新、或豪迈的诗句。

这一日,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王子安自然也去帮忙。

他帮着书写喜帖,那一手漂亮的书法引得众人阵阵赞叹。

在热闹的喜宴上,村民们欢声笑语,推杯换盏。

王子安坐在角落里,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温暖。

他想起自己在这渔村的点点滴滴,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如今与大家亲如一家,不禁感慨万分。

他趁着酒兴,又作了一首描绘这渔村喜庆场景的诗,念给周围的村民听,大家虽不甚懂那些诗词的精妙之处,但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欢快之情,纷纷鼓掌叫好。

然而,长安城中关于《渔村即事》的探寻热度丝毫未减。

一些文人甚至为此组织了诗会,专门邀请各方才子佳人前来一同研讨这首诗。

诗会上,众人各抒己见,有的从诗词的韵律分析,有的从用词的精妙探讨,试图通过这些来推断作者的身份背景和创作心境。

其中一位名叫王昌龄的年轻才子,虽初入长安文坛,却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在仔细研读《渔村即事》后,说道:“我观此诗,其描绘之景细致入微,情感却又含蓄深沉,想必作者定是对渔村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方能写出如此佳作。”

他的这一番言论,又为众人的猜测提供了新的方向,不少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有着渔村生活经历的人身上。

可世间人海茫茫,要在其中找出符合条件的人谈何容易。

日子一天天过去,《渔村即事》在长安依旧热度不减,反而随着一次次的诗会讨论、文人传颂,名气愈发响亮。

不少文人在模仿创作的过程中,虽未能完全复刻出原诗的韵味,但也从中汲取了不少新的灵感,创作出了一些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得长安的诗坛在这段时间里呈现出一片别样的繁荣景象。

而王子安呢,依旧在渔村默默生活着。

他偶尔也会听往来的行商说起长安城中的热闹繁华,说起那诗坛的盛景,心中也会涌起一丝好奇。

但他从未想过,自己随意写下的一首诗,会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掀起这般波澜。

他只是继续沉浸在渔村的生活中,用他的笔记录下这里的每一个动人瞬间,每一份真挚情感。

或许,命运的齿轮终有转动之时,王子安与他那首在长安引起轰动的《渔村即事》也终将迎来相遇的那一刻。

只是在那之前,长安依旧在猜测与模仿的热潮中,而王子安依旧在渔村守着属于他的那份宁静与诗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好事的文人开始悬赏征集关于《渔村即事》作者的线索。

他们在长安的各个显眼之处张贴告示,承诺若是有人能提供确切的线索找到作者,便会给予丰厚的奖赏。

这一举动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不少人都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运气或者人脉获得这笔奖赏。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从广州到长安的这条商路上,行商们也被频繁询问。

有一位经常往返两地的行商,见这诗如此受关注,又想起自己似乎曾在广州渔村见过一位代笔书信且常作诗的年轻人,心中不禁一动。

他仔细回忆着那年轻人的模样和一些细节,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与这首诗有关。

这位行商决定,下次再去广州渔村时,一定要好好打听一下那个年轻人的情况,说不定自己就能解开这《渔村即事》作者的谜团,从而获得那丰厚的奖赏呢。

而王子安对此依旧一无所知,他依旧在海边迎着朝阳漫步,在夕阳下与村民们围坐闲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渔村故事,等待着命运偶然间的垂青,将他与那远在长安的诗坛热潮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