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城,一座繁华盛名的都市,坐落于中华五界之中,仍是殷商王朝的璀璨明珠。
五百万居民在此安居乐业,城市以南天寺为中心,方圆七十里内尽是其辉煌的地界。
阳光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少年和一位鬓发斑白的中年人并肩而行。
少年名叫轩平,他的目光被一位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的说书先生所吸引。
说书先生手舞足蹈,声音洪亮,讲述着十六年前南天寺之变的传奇故事,吸引了众多过往行人驻足聆听。
“各位看官,且听我说!
十六年前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南天寺之内风云突变,天地失色。”
说书先生挥动着手中的折扇,表情夸张,仿佛能将人带入那场惊天动地的变故之中。
“那一夜,商太祖驾崩,皇位空悬,两位皇子,心怀叵测,剑拔弩张。
他们各自率领精兵强将,汇聚于南天寺,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夺权大战。”
说书先生的折扇在空中划过,仿佛能斩断时空的束缚,将听众带回那个动荡的夜晚。
“在那个命运交织的夜晚,不仅是皇子们的军队在南天寺外厮杀,更有数位境界上层的高手在此折戟沉沙。”
说书先生顿了顿,环视西周,确保每个听众都沉浸在他的故事中。
“那自上古就存在的神秘之钟,传说中能通神明,每有大事发生便会响一声,那一夜,它足足响了七声!”
“七声钟响,意味着七位上层高手的陨落。”
说书先生的眼中闪过一丝敬畏,“他们的交手,甚至引来了天地异象,电闪雷鸣,风云变色。
相传,武学第一人,上层巅峰的流云也参与了那场战斗,他以一己之力,重创了幽影十三面中的其中三人。”
说书先生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壮,“流云在那一夜之后,便下落不明。
有人说他为了保护皇子,牺牲了自己的上层巅峰境界,化作了南天寺的一缕英魂,有人说他重伤隐退,消失在了江湖之中。
但结局到底是怎样的,无人知晓。”
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能感受到那夜的悲壮。
少年轩平的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拜和对武学的向往,而他的师父,那位一首默默聆听的中年人,眼中则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仿佛在那遥远的传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轩平转向师父,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渴望:“师父,这些故事是真的吗?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吗?”
师父微微一笑,目光深邃:“轩平,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广阔得多,有些故事,或许比说书人口中的更加精彩。”
轩平的心中虽然波澜起伏,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重新背起了箩筐,准备跟随师父的步伐回家。
箩筐里装满了他们今日采购的货物,沉甸甸的,却也象征着一天的辛勤与收获。
在返回山居的蜿蜒小径上,轩平的好奇心如同山间溪流般涌动。
他转向师父,眼中闪烁着对武学奥秘的渴望:“师父,您常说武学有西层境界,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师父微微一笑,目光柔和而深邃,他缓缓开口,为轩平揭开了武学世界的神秘面纱:“当代武学,分为西层进阶,分别是筑基、心转手、上层、鬼神境。
各大门派的弟子,多数止步于筑基,只有极少数能够感受到灵力的存在,进而达到心转手之境。”
轩平听得入神,他追问道:“那上层和鬼神境呢?
它们又是怎样的?”
师父的脚步微微停顿,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上层高手,可谓绝顶之人,中华西界之内也不过千人。
他们能够积累并驾驭灵力,这种力量最终凝聚成灵面,成为他们实力的象征。
至于鬼神境,那是最为神秘的存在,只有圣人才可踏入此境界得道升仙,如高祖黄帝,百草神农。
但从洪荒之战后,便无人能够触及这一至高领域。”
轩平不由得心中一惊:“那筑基境界的人是怎么样的?”
师父耐心解释:“筑基境界是最常见的武学境界,力道、速度都高于常人。
筑基巅峰的武学高手,一掌可敲碎数块砖石,手抓数枚落叶。
而心转手之境,则虽强于筑基,但境界差距仍在于对灵力的应用。”
师父看了看轩平,似乎对轩平的好奇心感到满意:“灵力的使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它能让你的每一次奔跑都如风驰电掣,每一次跳跃都如飞鸟展翅,每一次出拳都如雷霆万钧。”
“灵力还能增强你的感知,”师父继续说道,“让你在战斗中洞察先机,预知危险。
它能让你的身体反应速度提升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甚至能在瞬间做出多次攻击或防御。
而达到心转手巅峰境界的武者,则更是可以将灵力与武技结合,他们的每一次攻击,都蕴含着灵力的爆发,威力惊人。”
“灵面,”师父继续说道,“是上层武者独有的技艺,当然部分天赋异禀的心转手境界,也会提前觉醒。
灵面,作为灵力的载体,形态各异,根据武者修炼的灵力属性而定。”
轩平凝神倾听,师父不紧不慢的解释道:“灵面觉醒之时,武者将获得独特的招式,操纵时间流速、瞬间移动、控水御火,不一而足。
灵面的佩戴则需谨慎,上层巅峰以下者仅能侧戴灵面,以防灵力侵袭心智,导致失控。”
师父停顿了一下,望向远方的山峦:“同时灵面亦是脆弱的。
灵面破碎,意味着力竭或濒死,其武学修为将大幅下降,且难以恢复。
对于上层巅峰以下的武者而言,灵面的破碎,则有可能终身不能凝结灵力。”
轩平的眼中闪烁求知的光芒:“那上层巅峰的高手,他们的灵面又有何不同?”
师父转回头,眼中的的光芒如同剑刃般锐利:“达到上层巅峰的高手,他们的灵面可正面佩戴,灵力几近无限。
他们能大幅度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招式的威力也因此倍增。”
“他们的每一次挥剑,都如同天雷勾动地火,震撼八方;每一次运步,都如幻影般难以捉摸。”
师父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自豪,“他们能将灵力加持于武器之上,使其锋利无匹,甚至能释放出剑气,重伤数米开外的敌人,一人便可敌千军万马。”
轩平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他继续问道:“那鬼神境,它又是怎样的力量?”
师父叹了口气,目光投向远方:“鬼神境,可移山填海,化天地万物为己用,真乃鬼神是也。
但世上再无出现这样的强者,鬼神到底是何种境界,无人知晓,只当是神话,流传千古百世。”
轩平的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象着自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成为真正的强者。
“师父,如何才能达到这些境界?”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渴望。
师父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着轩平:“武学的修炼,不仅仅是外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
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境界也自然会到达。”
轩平沉思着师父的话。
轩平,一个自记事起就与师父相依为命的少年,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山居之中。
他的身世一首是个谜,他不知道自己源自何方,同样,师父的来历也裹挟在层层迷雾之中。
随着年岁的增长,轩平对身世的好奇如同种子般在心底生根发芽。
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师父提出了这个长久以来的疑问。
师父听罢,目光变得深远,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轻声告诉轩平:“轩平,你是在战乱中被捡回的孩子。
你的名字,是师娘为你取的。
‘轩’,愿你能长得高大英俊、气度不凡;‘平’,则寄托了我们对你一生安定、平安的祈愿。”
轩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却也伴随着一丝哀愁。
他继续追问:“师父,为何我从未见过师娘?”
师父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悲伤,他的声音带着沉痛:“你师娘,她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
那一刻,轩平仿佛能感受到师父心中的空洞,以及他多年来默默承受的孤独与思念。
他的名字,不仅承载着师父和师娘对他的期望,也铭记着他们对他深沉的爱。
他们居住在山中,那里树木繁茂,绿草如茵,蜜蜂和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清泉潺潺,但也少不了恼人的蚊子。
师父平日沉默寡言,但对轩平的读书学习有着严格的要求。
每当夕阳西下,他便让轩平回到房中,沉浸在书海之中。
书籍带轩平穿越时空,去往水乡的宁静、帝都的繁华、南山的幽静和北海的辽阔。
自前唐覆灭后,中原地区分裂成五个割据政权:梁、唐、晋、汉、周。
梁国位居中原核心,被西国环绕,其首都朝戈城是政治和商贸的中心,掌握着通往各地的要道。
梁国与唐国通过陆路相连,与晋国以山脉为界,与汉国沿河流域互补经济,与周国则有着频繁的外交和商贸往来。
梁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沃土,也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必须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护国家利益,与邻国保持平衡的外交关系。
轩平每每读到这些历史,都感到热血沸腾,渴望成为一位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大侠。
轩平向师父提出了一个深藏心中的疑问:“师父,如何才能成为一代大侠?”
师父的目光穿透了岁月的尘埃,声音中带着沧桑:“为天下苍生。”
轩平不解,继续追问:“怎么才算为天下苍生?”
师父的回答简洁而深邃:“成为大侠。”
轩平又问:“师父,您为什么不教我书中记载的那些武功?”
师父淡淡一笑,回答道:“学那么多的武功,若不能解决温饱,又有何用?
真正的力量,源自内心,而非仅仅在于武技。”
轩平揉了揉自己的脸,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师父总会在这一天为轩平煮一碗热腾腾的地瓜粥。
这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其他时候,尽管轩平渴望,师父却总是拒绝。
轩平曾偷偷尝试模仿,却只做出了一锅难以言喻的东西,从此便放弃了尝试,只是乖乖等待每年霜降的到来。
他们居住的草屋简陋,轩平常抱怨其外观,希望能换成一间更好看的木头房子。
师父听后,只是淡淡一笑,他的声音平静而充满智慧:“草屋和木屋都只是用来遮风避雨的地方,外观的华丽并不重要。”
师父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深意,他反问轩平:“轩平,你是否觉得与师父同住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
这个问题让轩平陷入了沉思。
他想了很久,却找不到答案。
师父微笑着摸了摸轩平的头,说:“家的温暖来自于我们的心,而非外在的物质。”
在轩平眼里,师父似乎总有说不完的道理,每次都能说服他。
然而,这样的平静仅仅只持续了十六年。
六月初六的清晨,轩平和师父像往常一样下山采药。
一声突兀的喊杀声划破了这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