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后发优势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有一位老板,让我提笔就想到了他。

他也是我生命中的善缘,彼此的关系好到——他没来过我家,但我去他家几十次了。

他全家我都认识,两个儿子在英国读书,早年和太太创业,十几年前就住着一梯一户的大平层。

他很愿意聆听别人的意见,愿意到自己好像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

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得到这样一种情绪价值,就是觉得自己很有用。

这种有用,是他的聆听和爱问导致的。

他比我大六岁,但从来以低姿态对待我,我并不喜欢这种感觉,但对他的谦逊有很大的感触。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谁是三头六臂,但只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认知收起来,多听听别人的话有没有发自内心的触动感、启发感,那么这个人的脑袋里,就像活着几百个人的认知。

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所谓的“三头六臂”。

他有能力去处理复杂、冗长的信息量,不觉得信息量大而觉得烦,也从来不认为别人说的话是假话,只要你愿意说,他就愿意听。

他好像拾贝壳,记得那些冗长信息里的闪光点。

哪怕对方说话难听,他也能压下本能的反感,从偏见的缝隙里找到新启发。

那种 “不预设、不打断、善追问” 的聆听,早己超越了 “获取信息” 的工具性,变成了对他人的深层尊重。

听着听着,他就听到了很多他意料之外的东西。

而且,因为他长时间的聆听,说话的人怕冷场,再加上他喜欢提出疑问,所以基本上他问出一条符合逻辑的路线图,如果前面有隐瞒他的地方,也会被他的提问变得自圆其说。

他从不反感别人骗他,他只会要求自己耐心和按逻辑的提问,如果他没问清楚导致了被骗,会认为是自己的失职。

他不是输出型选手,他是输入型、好问型,而且不会用提问打断对方的表达,而是在交流的后半部分,提出他听不懂的地方,不符合逻辑和人性的地方,我觉得他是我见过的人里面,智慧和胸怀排前三的人。

我因为和他交流多了,也慢慢变成一个“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说话很难听的人,突然脑海里出现了这位老板的形象,我顿时要求自己放下反感,认真聆听,结果很神奇,我真的听出些新东西来,而之前的偏见和贴标签,也随着新的启发,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后发优势。

他从不主动决定些什么,总认为自己没有看清楚,而且特别尊重别人的选择。

比如吃饭去哪里,他都会问:你觉得我们去哪里吃比较合适?

有什么好地方推荐的?

明明心里装着几十个好地方,却以我的推荐为主。

这种习惯,除了可以拓展他的认知面,还可以通过我的推荐,了解我的喜好和性格,他是这套理论的得益者,而且每一天都在受益,我感觉他的世界越来越广,也因此而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有惊喜和乐趣。

有一次,我实在没好地方可介绍了,他才说,那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

那个地方,真的比我以前推荐的都好,原来他一首在了解我,迁就我,放下了自己认为的好,很乐意的走近我的世界。

我在他公司里开会,他也是坚持着后发优势的习惯。

会议发言,他总是放在最后,不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短板和无知,而是他足够耐心的输入,谦逊的认为每一次认真聆听,总有意外的收获。

轮到他发言时,他喜欢点出本场会议的亮点,不管是场面的,还是某个人发言的观点,他不断地提升着这个空间地能量场,或者叫做喜悦感,收获感,成就感。

当一个人愿意放下 “我是对的” 的执念,以谦逊的姿态接纳多元,以尊重的心意对待差异,反而能在 “慢” 里聚起更温暖的能量场。

跟他做事的人,也渐渐的变得正向思维,在他的“亮点激发”中,整个公司从上到下的有一种“激发他人善意”,呈现出大家都想做个好人、做出一些好表现的结果。

我看他批评人的时候,会等聆听完所有人的意见,然后用一种“谁没有犯错?

大家都不是完人”的角度,再给别人几次机会。

如果遇到那些非常让人失望,表里不一,很会掩饰的人,他也是坚持这种做法,甚至到了大家都觉得他很傻。

他只会怪自己看不出别人是影帝,从不会怪自己多给别人几次机会。

如果确认了对方是影帝,他会温和的制止某一个方案,或者委婉的说:此事再收集材料探讨,现在暂不下定论。

我发现他除了要甄别方案策略,战术上的利弊,还要平衡人的关系,很多事情能私底下沟通的,就不会在场面上表明;能暗暗操作的,就不会做到路人皆知,而且他的本意是善的。

就像某一次,企业里有员工发了一封邮件给全公司,怒批了某部门领导的失职和故意制造矛盾,听说公司里一个星期都在议论,而后来这件事,通过一周的了解,最后私底下怎么处理的,很少人知道。

从我这个外人看来,就是好像没有发生过。

结果是那个发邮件的人走了,给人留了面子,没有部门间激烈冲突。

我感叹他们那种“不冲动”的办事风格,对于矛盾不会作出过激反应,而更多的是像家人一样安抚,对于无理取闹的人,也没有揭穿,从不说破,这种“给人留面子”的智慧,让公司矛盾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他仿佛从来没有恨过伤害企业的人,面对重大损失,也是认自己没有提前了解,认自己倒霉。

这种智慧,像水一样柔软,却能穿石 —— 不是靠锋芒,而是靠持续的、温和的浸润,让周围的一切慢慢变得更好。

和这位贵人相识了十年,中间我跳槽,他依然和我保持联系。

他用几十上百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从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懂得 “慢下来”。

慢着下结论,慢着做决定,却在每一次 “慢” 里,把人性和逻辑看得更透,把事情弄明白。

这份后发优势里藏着的善意,大概就是他能让身边人都想 “做好人” 的原因吧。

这样的人,或许不会在一时一事里显得 “厉害”,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的世界越来越宽,因为每一次 “慢下来” 的选择,都在为他打开一扇新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