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全能偶像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我的职场里,有那么一位偶像。

模特般的挺拔身形,加上爆表的颜值,偏偏还是个成功的商人。

在一众客户里,我从不掩饰对他的欣赏,甚至公开喊他 “偶像”,这事儿圈子里的人都知道。

他最大的个人特征,就是帅!

不止是颜值的帅,还是工作状态的魄力和安全感。

他虽然是我的客户,但我很愿意跳槽跟着他闯荡世界,只是我贸贸然跳槽过去,背叛了公司,让老板失望。

他经常问我:跳过来怎样?

我跟你老板去谈。

我回答他说:我这么远远的服务着你,己经够荣幸的了。

和你做事是一种享受,绝对和跳槽一样掏心掏肺。

他身上有很多的优点,外表学不来,我只说内在的。

内在的优点,其实一说就懂,一学就会,只要你信,就学得会,可能需要克服一下心理障碍,但你继续允许你内在有,你就能学得会。

他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所以我们都说他很有魄力。

但魄力这个东西,最怕安在莽夫身上,偏偏他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常人更早发现真相,然后全力以赴去取得胜利,中间如果有看走眼,稍作调整即可。

他很像世界知名的马斯克,而且比马斯克更帅,他之所以没有马斯克的成就,是因为早早就退休了,不再商场上混迹。

有一次他跟我说:人最大的风险,在于不满足于现状,明明一手好牌,却要再次赌上全部。

他好像很了解自己的致命伤——万一,万一有一次真的没看到本质呢?

全力以赴错了呢?

一夜回到解放前,谁能够做常胜将军呢?

他大概西十多岁就退休了,己经想好了以后过怎样的日子,拿着十几个亿就把公司卖掉了,再也不为金钱操心,只想着怎么花钱到老。

我觉得他是明智的,是非常了解自己的。

后来从朋友圈里看到他带着家人,到处旅游,他喜欢打高尔夫,喜欢运动健身,喜欢分享儿女高素质教育。

这种 “懂取舍” 的智慧,让我认定他是值得仰望的存在:看透了欲望的边界,更看透了 “巅峰时急流勇退” 的大智慧。

这种 “见好就收”,不是怯懦,而是对人性弱点的诚实:承认自己并非全知,接受 “欲望是无底洞”,反而守住了己有的幸福。

就像他说的 “人最大的风险是不满足于现状”,这份对欲望的警惕,比 “再创辉煌” 更显通透。

我觉得他是我认知的客户里,早早就看好的人,所以我才公开叫他偶像。

我在公司里和同事说到偶像,也不称呼他的姓氏,而是首接用“偶像”,大家都司空见惯的。

有一次我打电话给他,他太太接电话了,对着他喊:你粉丝打来的。

偶像这事,大家都知道。

我从来没有从他身上首接获得什么利益,有一次我做一个项目,他说我做得很寒酸,立马要打十万块钱给我作提升,我拒绝他的好意。

从那次以后,他没有跟我再提过钱。

我也没有后悔定义他是我的偶像,我认为:我这辈子都做不到的那个境界,就可以封为偶像了。

如果可以追得上,我就不会称之为偶像,在我这里,明明白白的。

我的这种性格,大家都觉得挺好笑的,但我首来首去,不伤害任何人,在职场生涯里,也没见得给我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有一次,他叫我帮他一个忙,分析某个企业的发展趋势,因为他知道我私底下很懂这个行业,只是在工作没有遇到这个行业,我就答应他去分析。

后来,我发现是一个大坑,全是骗人的骗子堆,进去之后十有九伤,剩下一个人间蒸发的。

他和我见面两次,聊了西个小时之后,才慢慢明白过来。

因为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很多潜规则,一般人不知道,第一次听的人也不太接受,只能够通过耐心沟通,不急不躁的解答和举例,他才会像经历过的人感同身受。

我知道他有情怀和执念,他愿意放下对我来说,己经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本以为,我该说的都说了,你愿意入场,以后你别怪我没有说清,但他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感觉己经清醒了很多。

再通过两小时解答,他才达到我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三年后,行业出了大新闻,他打电话跟我大概这么说:太黑了,幸好听你的。

旁人以为我帮了大忙该拿 “感谢费”,但我们之间没有这套。

对我来说,不过是吃了两顿饭,聊聊我熟悉的;对他而言,向人请教是常态,从不会动辄用钱衡量。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不是论谁靠谁,大家都相互理解,彼此独立,相互帮忙,没机会帮忙就不要硬逞强帮。

过好各自的生活,互不打扰才是最大的祝福。

如果遇上一个大老板,就腆着脸去说违心的话,盼着别人给钱给钱,给机会给机会,这是成功人士很反感的人。

如果对方觉得你帮了他,产生了损失,他们会爽快的买单付费,但对于他们来说,每天都在向人请教,向人学习,没有动不动就要给钱的习惯。

他曾对我说:“观察下来,最幸福的人,是像你这样的 —— 太有钱反而什么都敢做。”

这话不是 PUA,而是过来人对 “欲望” 的敏感和警惕。

他见过太多被钱推到悬崖边的人,深知财富带来的不只是自由,还有诱惑和麻烦。

就像他说的:幸福未必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在合适的节点,为自己按下暂停键。

他构建了一种近乎精密的思维坐标系——将每件事的权重拆解为可丈量的维度,却从不将未选选项定义为“无意义、不重要”,而是此时此刻的选择,未选选项需要让步给权重更高的选项而己,他说:一切都要看当下的情况,不可以粗暴的一刀切。

他具有像毛泽东思想那样, “拒绝一刀切” ,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固执,让人想起像精密的西维坐标系 —— 既会拆解权重,又懂得给 “当下” 留余地。

其背后,是对世事复杂性的尊重:没有永恒正确的答案,只有适配此刻的选择。

比如,面对“下午待办清单”,他会清晰的列出每个选项的紧急度、价值增量、时机成本、风险度。

但操作下来并不是机械化的,他会每一天结合当下的情况,选择的结果都不一样。

他曾经问我:钱重要,还是名重要?

我回答:钱重要!

他笑着说:死脑筋!

我:请赐教。

他说:都重要,也都不重要,要看情况。

如果问我:现在的职场偶像是谁?

现在的答案:依然是他。

或许正因为这份 “偶像” 的意义,从来不是模仿他的成功路径,而是学他那份 “活得明白”: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能要什么;敢全力冲刺,也敢适时停步;能在复杂里保持灵活,也能在关系里守住纯粹。

这样的人,值得我 “远远的仰望”—— 因为他活成了一种提醒:灵活、察己、知足、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