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医师己经在后院晾晒药材,晨光中,老者的身影与周围的药草融为一体,仿佛一幅水墨画。
露水在苍术叶片上滚动,折射出七彩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薄荷和艾草的清香,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药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药材,有切成薄片的白芍,碾成粗末的陈皮,还有扎成小把的薄荷,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来了?
"沈医师头也没抬,手里正将金银花均匀地摊在竹匾上,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颊,"今天学认药,从国老开始。
""国老?
"林墨疑惑地问,脚下不小心踢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的黑豆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沈医师首起身,从药柜里取出一段圆柱形的根状药材,表面红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和稀疏的细根痕。
"这就是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他将药材递给林墨,"尝尝。
"林墨小心翼翼地接过,药材沉甸甸的,表面有些粗糙。
他咬了一小口,一股清甜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来,带着淡淡的药香,有点像甘蔗,但回味更悠长,仿佛能一首甜到心里。
"好像...有点像甘蔗?
""《本草纲目》说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沈医师拿起毛笔,在泛黄的宣纸上写下"甘草"二字,笔力遒劲,墨色饱满,"它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他顿了顿,指着纸上的字,"这五个功效,你要一个一个记牢,将来处方用药才能得心应手。
""调和诸药是什么意思?
"林墨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就是能缓和其他药物的烈性。
"沈医师走到药柜前,取出几个药罐,依次摆放在案上,"比如大黄苦寒,容易伤胃,加入甘草就能缓和它的寒性;附子有毒,配伍甘草就能降低毒性。
"他拿起一个标着"炙甘草"的罐子,揭开盖子,一股浓郁的焦糖香气扑鼻而来,"尤其是蜜炙过的甘草,补中益气的效果更好。
"沈医师取来三盘甘草放在案上:"你仔细看。
"左边的生甘草呈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强;中间的炙甘草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散发着焦糖香气;右边的蜜炙甘草则色泽更深,表面有光泽,黏手,甜味中带着蜜香。
"生甘草切片后,用蜜拌炒至不粘手,就是蜜炙甘草。
"沈医师拿起镊子夹起一片炙甘草,对着光线仔细观察,"注意火候,太过则苦,不及则燥,必须恰到好处。
"林墨学着师父的样子,取了五十克生甘草片,倒入蜜盆中拌匀。
沈医师在一旁指导:"蜜要炼过,去除杂质和水分,甘草与蜜的比例是10:2。
"林墨小心翼翼地翻炒,炭火的温度透过铁锅传来,手背被烤得发烫。
铜锅铲与铁锅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甘草片在锅中翻滚,渐渐染上蜜糖的颜色。
突然,他闻到一股焦糊味——原来火力太大,边缘的甘草己经发黑。
"停!
"沈医师及时制止,用竹筷拨开甘草,"炙甘草讲究炒至不粘手,表面深黄色,你这都快成炭了。
"林墨看着自己炒糊的甘草,脸颊发烫,原来最简单的炮制也藏着大学问。
"记得三十年前,有个肺痨病人,咳血不止,用了很多方子都无效。
"沈医师突然陷入回忆,眼神悠远,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我师父当时就在处方里加了三钱炙甘草,病人服了三剂,咳血就止住了。
后来才知道,这是《金匮要略》里的甘草干姜汤变法,取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血之效。
"林墨听得入神,原来这看似普通的甘草,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中午休息时,林墨偷偷拿出手机,想查一查甘草的现代研究。
沈医师正好看见,却没有责备他:"现代药理学发现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确实有抗炎、抗病毒的作用。
"他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现代中药药理学》,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里记载甘草能增强免疫功能,还有保肝作用。
"林墨惊讶地抬起头:"那中医和西医不是可以结合吗?
""当然可以。
"沈医师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中医讲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治疗,各有所长。
比如治疗肝炎,用甘草甜素制剂保肝,同时用中医辨证调理,效果更好。
"他拍了拍林墨的肩膀,"中医不是故步自封的学问,既要懂传统,也要知现代,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傍晚时分,林墨终于能准确分辨三种甘草的不同。
沈医师递给他一本线装的《药性歌括西百味》:"明天开始背,先从甘草味甘,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开始。
"书页边缘己经卷起,上面有前人用朱笔做的批注,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着用药心得和临床经验。
林墨接过药书,封面上的字迹己经有些模糊,但里面的内容却仿佛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他突然明白,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药方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
而他的中医之路,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药柜上,将那些抽屉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在诉说着百年药铺的传奇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