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七七事变的枪声如惊雷般响彻华夏大地,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中华山河,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
而在西南一隅的遵义,这片饱经历史沧桑与革命洗礼的土地,
也被卷入了这场全民族抗战的汹涌浪潮之中。遵义,地处黔北,山川纵横,地势险要,
素有 “黔北锁钥” 之称。这里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
当抗战的消息传来,遵义的大街小巷瞬间沸腾起来,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
还是学堂里的莘莘学子,亦或是深宅大院中的商贾乡绅,
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熊熊的爱国之火。在遵义城的中心,有一座热闹非凡的茶馆,
名为 “聚贤楼”。平日里,这里是人们谈天说地、交流信息的场所,而如今,
却成了传播抗战消息、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前沿阵地。这日午后,茶馆内座无虚席,
人们围坐在一起,神色凝重地听着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男子讲述着前线的战事。“诸位,
咱中国的大好河山正遭受着小鬼子的蹂躏啊!北平、天津已经沦陷,无数同胞惨遭杀害,
家破人亡。咱们虽身处大后方,但绝不能置身事外!” 中年男子神情激动,声音洪亮,
手中的折扇用力地拍打着桌子。台下的众人纷纷交头接耳,义愤填膺。
一位年轻的后生猛地站起身来,大声喊道:“说得对!咱们不能让小鬼子得逞。
我虽然只是个普通的木匠,但我也愿意拿起武器,上战场杀鬼子!
” 他的话立刻得到了周围人的响应,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在这时,
茶馆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气喘吁吁的小伙子跑了进来。他手中拿着一张报纸,
边跑边喊:“号外!号外!
遵义籍的 102 师、新编第八师、103 师在前线与小鬼子展开了激烈战斗,
咱们的子弟兵打得可英勇了!”众人听闻,立刻围了上去,争相传看报纸。
报纸上的报道详细描述了遵义籍部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
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看到这些,茶馆内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人们纷纷为家乡的子弟兵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
在遵义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李大山的猎户。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
平日里靠打猎为生,为人正直豪爽,在村里颇受尊敬。当他得知抗战爆发的消息后,
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只有赶走侵略者,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于是,
他决定组织村里的青壮年,成立一支抗日自卫队,保卫家乡。
李大山把村里的年轻人召集到自己家中,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众人听后,
纷纷表示赞同。“大山哥,你说得对,咱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小鬼子欺负咱们。
你就带着我们干吧,我们都听你的!”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道。“好!
既然大家都愿意跟着我,那咱们就从现在开始准备。我们先把村里的土枪、大刀都收集起来,
进行训练。同时,也要多留意小鬼子的动向,一旦他们敢来侵犯咱们的村子,
咱们就跟他们拼了!” 李大山目光坚定,语气斩钉截铁。就这样,在李大山的带领下,
村里的抗日自卫队迅速组建起来。他们每天利用农闲时间进行训练,
学习射击、拼刺等战斗技能,时刻准备着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而在遵义的学校里,
抗日救亡的热潮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遵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
成立了抗日宣传队。他们走出校园,深入到大街小巷、乡村集市,
通过演讲、唱歌、演话剧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宣传队的队长是一位名叫林晓燕的女学生,她聪明伶俐,口才出众,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在她的带领下,宣传队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处,
他们都会吸引众多的观众,人们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
纷纷表示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宣传活动中,林晓燕站在街头的一个高台上,
向周围的群众发表演讲。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充满了感染力:“同胞们,
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人民。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团结起来,
共同抵抗侵略者!无论是工人、农民、商人还是学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抗战出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
捍卫祖国的尊严,保卫我们的家园!”台下的群众听得热血沸腾,纷纷鼓掌叫好。
一些人当场表示要捐款捐物,支持抗战。还有一些年轻人主动报名,要求加入抗日宣传队,
为抗战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抗战形势的日益严峻,遵义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日军虽然暂时没有直接进攻遵义,但为了切断中国的大后方补给线,
对周边地区进行了频繁的轰炸和骚扰。遵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抗日号召,
开展了一系列的支前活动。农民们加紧生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工人们日夜加班,生产枪炮弹药、被服等军需物资。
妇女们则组织起来,为战士们缝制军鞋、绷带,照顾伤病员。
整个遵义地区呈现出一派全民抗战的热烈景象。然而,抗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前线的战事吃紧,遵义籍的部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依然顽强地与敌人战斗着。同时,
遵义地区也面临着物资短缺、通货膨胀等诸多困难。但遵义人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用自己的坚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赞歌。
在这动荡的岁月里,遵义的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抗日的热潮。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在为抗战胜利而努力着。而在这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正缓缓拉开帷幕……夜色如墨,
李大山带着自卫队队员在村头的山梁上巡逻。山间的风裹着寒意,
吹得众人身上的单衣猎猎作响。突然,远处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
李大山抬手示意众人隐蔽,他眯起眼睛,借着微弱的月光,
发现有几个人影鬼鬼祟祟地朝村子摸过来。“是小鬼子的探子!” 李大山低声说道,
握紧了手中的猎枪。他迅速给队员们打了个手势,大家分散开来,准备包抄敌人。
当那几个探子进入埋伏圈时,李大山大喝一声:“打!” 土枪、弓箭齐发,
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探子们惊慌失措,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击毙了两个,剩下的仓皇逃窜。
这一战,让自卫队名声大噪,但也引来了日军的报复。几天后的清晨,
天空突然响起刺耳的轰鸣声,几架日军飞机出现在遵义上空,开始对村庄和城镇进行轰炸。
李大山的村子首当其冲,房屋在爆炸声中倒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李大山顾不上危险,
冲进火海,救出了被困的老人和孩子。等轰炸结束,村子已经满目疮痍。
看着乡亲们流离失所,李大山红了眼眶,他握紧拳头发誓:“小鬼子,
这笔血债我们一定要讨回来!”另一边,林晓燕带领的抗日宣传队正在邻村进行演出。
听到轰炸的消息,他们心急如焚,立刻往回赶。路上,他们遇到了一群受伤的百姓,
林晓燕二话不说,带着队员们帮忙救助。就在这时,一队日军巡逻兵发现了他们。“快跑!
” 林晓燕大喊一声,带着众人往山里跑去。日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子弹擦着耳边飞过。
在逃亡过程中,一名队员不幸中弹倒下,林晓燕想去拉他,却被其他队员死死拽住:“队长,
不能停,我们要活着把消息带回去!”林晓燕含着泪继续奔跑,心中的仇恨愈发浓烈。
他们在山林中躲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回到了遵义城。
此时的遵义城也是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人们脸上满是惊恐和悲伤。
遵义地下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群众疏散、救治伤员。李大山的自卫队也加入其中,
协助维持秩序。林晓燕则带着宣传队,用嘶哑的声音向群众宣传:“乡亲们,
小鬼子的暴行不会吓倒我们,我们要团结起来,重建家园,继续抗战!”随着战事的发展,
前线急需大量物资和兵员。遵义地区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征兵和募捐活动。
李大山第一个报名参军,他对乡亲们说:“我要去前线,亲手杀鬼子,为死去的乡亲们报仇!
”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青壮年纷纷报名,自卫队的队员们几乎全部入伍。
林晓燕也不甘示弱,她组织宣传队的队员们,走街串巷,动员群众捐款捐物。
她们还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标语和传单,张贴在遵义的大街小巷,激励人们的抗战热情。
一位老秀才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一副对联:“众志成城驱日寇,齐心协力保家园”,
贴在了遵义城的城门口。在奔赴前线的那天,遵义百姓倾城而出,为战士们送行。
李大山看着乡亲们充满期望的眼神,心中暗暗发誓:不把鬼子赶出中国,绝不回来!
林晓燕带领宣传队,唱起了激昂的抗战歌曲,歌声在遵义上空回荡,久久不息。然而,
前方的战斗远比想象中残酷。李大山所在的部队刚到前线,就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中。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战士们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李大山凭借着出色的战斗技能和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多次带领战友们完成危险任务。
在一次突围战中,部队被日军包围,情况万分危急。李大山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小分队,
利用熟悉的地形,从日军防守薄弱的地方发起突袭。他们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
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为大部队突围创造了机会。但在战斗中,李大山不幸受伤,昏迷了过去。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后方的医院里。身边是同样受伤的战友,他们互相鼓励,
坚定了继续战斗的决心。而此时的遵义,林晓燕和宣传队的队员们依然在为抗战忙碌着。
她们不仅要进行宣传,还要照顾从前线转运回来的伤员。
林晓燕在医院里偶然得知了李大山受伤的消息,心中一紧。她抽空去看望李大山,
两人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在交谈中,却有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李大山讲述着前线的战斗经历,林晓燕则分享着遵义后方的情况,他们都坚信,
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抗战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遵义地区的轰炸和骚扰更加频繁,
但遵义人民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挖掘防空洞,建立情报网,
随时应对日军的袭击。李大山伤好后,立刻返回部队。他和战友们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让日军疲于奔命。林晓燕则带领宣传队,深入到山区和农村,
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他们的努力下,遵义地区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然而,日军也开始了疯狂的反扑。他们调集重兵,
对遵义周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 “扫荡”。一场生死较量,
即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展开……日军的 “扫荡” 如同黑色风暴,
迅速席卷遵义周边的村庄。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三架零式战机就贴着山梁俯冲而下,
机翼划破空气的尖啸声中,密集的弹雨将石板路炸出层层碎屑。
李大山带着游击队员们在青杠坡的战壕里严阵以待,他摸了摸腰间的手榴弹,
这是遵义兵工厂赶制的土造武器,粗糙的铸铁外壳上还留着工匠的指纹。“传令下去,
等鬼子进了雷区再开火!” 李大山压低声音,目光死死盯着山道上蠕动的膏药旗。三天前,
他们在通往镇子的必经之路埋设了自制土地雷,用竹筒装火药,拌上碎瓷片,
伪装成路边的碎石堆。当第一辆日军装甲车碾过埋雷点时,沉闷的爆炸声顿时撕裂山谷,
装甲车的履带被炸得飞旋上天,像片扭曲的铁皮叶子。与此同时,
林晓燕正带着宣传队在山背后的岩洞里赶制标语。潮湿的岩壁上挂着油灯,
几个女队员把桐油熬成的墨汁抹在土纸上,写着 “鬼子必败”“保家卫国”。突然,
洞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浑身是血的交通员撞开洞口的藤蔓:“快撤!鬼子发现这里了!
”林晓燕抓起装着传单的竹篓,带着队员们钻进后山的密道。
这条由村民耗时半月挖掘的暗道,连接着七个村落,洞壁上每隔几步就嵌着松明火把。
当她们刚钻出地道,就看见一队日军端着刺刀逼近,林晓燕急中生智,将传单撒向空中。
纷飞的纸片如白蝶般掠过日军头顶,吸引了片刻注意力,众人趁机分散躲进玉米地。
李大山的游击队员们在正面战场却陷入苦战。日军增派了掷弹筒,炮弹不断在战壕周围炸开,
碎石混着弹片如暴雨般落下。一个新兵被气浪掀翻,李大山扑过去将他护在身下,
后背被弹片划出长长的血痕。就在局势危急时,
远处传来熟悉的号角声 —— 是遵义地下党领导的民兵队从侧翼包抄过来,
土枪和鸟铳的轰鸣声响彻山谷。夜幕降临时,李大山拖着受伤的腿在约定地点与林晓燕会合。
月光下,她从怀里掏出半块玉米饼递过去,
指尖还沾着未干的墨渍:“听说你又不要命地冲在前面?” 李大山憨笑着接过饼,
发现她的布鞋磨破了洞,露出渗血的脚趾,正要开口,远处突然亮起日军探照灯的光束。
“快,进防空洞!” 林晓燕拉着他躲进隐蔽在竹林里的洞口。洞内漆黑潮湿,
两人摸索着前行,突然脚下一滑,李大山本能地揽住她的腰。黑暗中,
能清晰听见彼此急促的心跳。“等打完仗,我带你去看遵义会议会址。” 李大山轻声说,
“听说那里的青砖墙上,还留着当年红军写的标语。
”日军的 “铁壁合围” 持续了整整七天。遵义百姓在地下党组织的指挥下,
实行 “坚壁清野”,将粮食和物资藏进地窖,把水井封死。
李大山带领游击队员们昼伏夜出,用 “麻雀战” 骚扰日军据点,
在公路上撒铁钉扎破轮胎,趁夜摸进岗哨割断日军的电话线。
而林晓燕则带着宣传队潜入被日军占领的村庄,
在墙上刷满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的标语,瓦解伪军的士气。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
转机终于出现。地下党截获情报,日军主力将在次日清晨沿乌江渡口转移。
李大山和林晓燕立即制定计划:由游击队员在渡口上游炸毁桥梁,
同时发动周边三个县的民兵队进行佯攻,吸引日军分兵。当第一缕晨光染红江面时,
爆炸声和喊杀声同时响起,日军陷入混乱,被分割成几段困在山谷里。
这场反击战持续到黄昏,日军丢下三百多具尸体狼狈撤退。李大山站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
看着远处举着火把赶来支援的乡亲们,忽然发现人群中林晓燕正向他挥手,
沾满硝烟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山歌声,
唱的是遵义百姓新编的民谣:“山高水长不怕难,军民齐心打豺狼。待到胜利那一天,
美酒迎亲上花轿。”然而,日军的败退只是暂时的。侦察员带来消息,
日军正从武汉调集精锐部队,准备对遵义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李大山和林晓燕知道,
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但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因为身后,
是千万个与他们并肩作战的遵义儿女。寒风裹着细雪掠过娄山关,李大山站在瞭望塔上,
望远镜里,蜿蜒的公路上铁甲反光,日军新调来的机械化部队正沿着川黔公路缓缓逼近。
他转身将情报塞进竹筒,系在信鸽腿上,这只灰羽信鸽是遵义地下党从重庆辗转送来的,
翅膀上还沾着长江的水雾。“告诉老周,鬼子这次带了重炮,咱们的土雷恐怕拦不住。
” 李大山摩挲着信鸽的羽毛,低声叮嘱前来取信的小交通员。山脚下,
林晓燕正带着妇女们将最后一批粮食搬进溶洞,她的嗓子因连日动员群众变得沙哑,
却仍在给大家打气:“别怕,咱们的地道四通八达,鬼子就是进来了,也得被绕成没头苍蝇!
”日军的攻势比预想中更加凶猛。清晨六点,十二门九二式步兵炮同时轰鸣,
震得山体簌簌落石。李大山的游击队员们蜷缩在防空洞里,听着头顶传来的闷响,
有人默默在岩壁上刻下最后一道 “正” 字。等炮击稍歇,他们跃出战壕,
却发现精心布置的雷区已被夷为平地,弹坑间横七竖八躺着被炸碎的竹雷残骸。
“改用冷枪战术!” 李大山抹了把脸上的硝烟,将队员分成五人小组。
他们穿梭在灌木丛生的山间,专挑落单的日军下手。有次,一名新兵手抖着开了第一枪,
却只擦伤了鬼子的胳膊。那日军怪叫着扑来,李大山飞身上前,用刺刀结果了敌人,
转身拍拍新兵肩膀:“别怕,多打几次就稳了。
”林晓燕则带着宣传队潜入被日军占领的遵义老城。她们趁着夜色,
用红漆在城隍庙的照壁上写下 “还我河山” 四个大字。可第二天清晨,
几个伪军正在往字上刷白灰时,突然被暗处飞来的石子击中后脑勺。
林晓燕藏在街角的屋檐下,看着伪军们惊慌失措的样子,
与同伴相视一笑 —— 这是她们训练的 “石子队”,专对付这些狐假虎威的汉奸。
随着战局胶着,日军开始实施 “三光政策”。一个阴雨天,
李大山接到急报:日军正在烧杀距离遵义城二十里的杨家寨。他带着三十名队员连夜奔袭,
却只看到满目焦土。幸存的老人们抱着烧焦的孩子遗体痛哭,
一位瞎眼的婆婆摸索着抓住李大山的手:“娃啊,给咱们报仇!
”悲愤交加的李大山决定冒险出击。他带着队员们伪装成运送物资的日军,
混进了敌人的临时指挥部。就在他们准备引爆藏在粮车里的炸药时,
一名日军曹长突然凑上来检查证件。千钧一发之际,林晓燕带着宣传队扮成慰问团赶到,
她抱着琵琶唱起日本民谣,婉转的曲调吸引了日军的注意,为李大山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爆炸声响起时,整个指挥部陷入火海。李大山和林晓燕在混乱中失散,他被气浪掀进护城河,
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艘运粮船上。船老大是地下党交通员,将他送到了安全地带。
而林晓燕则带着队员们躲进了遵义会议会址的地下室,这里如今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在会址斑驳的墙壁前,林晓燕抚摸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想起李大山说过的话。
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守住这片红色热土。此时,地下室的暗门被推开,
满身是伤的李大山出现在门口,他的怀里还死死护着从日军指挥部抢来的作战地图。
两人对视的瞬间,所有的担忧与牵挂都化作无声的力量。日军的报复更加疯狂,
他们调集了毒气部队,准备对遵义山区进行无差别攻击。
而李大山和林晓燕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挖掘防毒窑洞,收集草药制作解毒剂。
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即将在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展开,潮湿的山洞里,
煤油灯将李大山手中的作战地图映得忽明忽暗。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日军据点与***,
其中用红笔圈出的 “毒气部队驻地” 格外刺眼。“他们计划三天后发动毒气袭击,
目标是咱们的防空洞群。” 李大山用匕首尖戳着地图,
洞壁上的水珠顺着他未愈的伤口渗进纱布。林晓燕捧着陶罐走进来,
里面是刚熬好的草药汤:“老郎中说,紫苏、绿豆能解部分毒气。
但这么多人......” 她的声音戛然而止,
洞外突然传来凄厉的唢呐声 —— 杨家寨的幸存者正在为死去的亲人送葬,
悲怆的曲调混着山间雾气,让空气都变得凝重。次日破晓,日军的毒气弹如雨点般落下。
黄绿色的烟雾顺着山谷弥漫,所到之处,飞鸟坠地,草木枯黄。
李大山带着队员们用浸了草药水的毛巾捂住口鼻,冲进毒雾中转移群众。
一个小女孩在慌乱中松开母亲的手,跌坐在毒雾里咳嗽不止,
李大山毫不犹豫地扯下自己的毛巾裹住她,自己却吸入毒气,剧烈咳嗽起来。
毒气的威胁不仅来自空中。日军还驱使伪军在山脚下挖掘地道,
企图将毒气直接灌入遵义军民的地下工事。林晓燕得到情报后,立即组织 “娘子军”,
用糯米、石灰混合桐油,日夜加固地道墙体。她们的双手被石灰烧得通红,却无人喊停。
“当年红军战士能在娄山关流血,咱们就能用双手堵住鬼子的毒计!” 林晓燕的话,
让女人们眼中燃起斗志。随着毒气战的持续,遵义军民的草药储备告急。
李大山决定冒险突袭日军的物资运输队,抢夺防毒面具和药品。行动当晚,
他带着敢死队摸黑潜入盘山公路。月光下,日军车队的轮廓逐渐清晰,就在他们准备动手时,
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 —— 另一支日军增援部队正朝这边驶来。“不能功亏一篑!
” 李大山咬牙下令。队员们如猎豹般跃出,枪声瞬间划破夜空。混战中,
李大山被流弹击中腹部,却仍死死抱住一箱防毒面具不松手。林晓燕带着后援赶到时,
正看见他被几个日军按在地上,她举起手枪击毙敌人,将李大山从血泊中扶起。
经过这场恶战,遵义军民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但日军的毒气攻击仍在继续,更糟糕的是,
有汉奸向日军告密,透露了遵义会议会址地下室是地下党指挥中枢的消息。
日军指挥官狞笑一声,调集重炮,
准备将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彻底摧毁......林晓燕将染血的绷带扔进铜盆,
浑浊的血水在煤油灯下泛着暗红。李大山躺在简易担架上,腹部的伤口还在渗血,
却固执地要起身:“会址... 不能...” 话未说完便被剧烈咳嗽打断。
洞外传来孩童的啼哭 —— 又一批因毒气中毒的村民被抬了进来,老郎中颤抖着双手,
将最后一包草药碾成粉末。遵义会议会址的青砖墙上,弹孔如同狰狞的伤疤。
地下党交通员带来急报,日军的九二式重炮已部署在城郊凤凰山,
炮口直指这座承载着革命火种的建筑。林晓燕攥着情报的手指关节发白,
突然想起李大山说过的话:“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记得红军怎么把中国扛起来的。
”她连夜召集众人,在会址后院的香樟树下开紧急会议。
民兵队长拍着腰间土制手榴弹:“鬼子敢来,就炸塌这栋楼,谁也别想带走!
” 老石匠却摇头:“使不得,咱们得想办法保住它。” 众人沉默时,
角落里的小铁匠突然开口:“我爹修过湘黔铁路,知道怎么用枕木和钢梁加固。”天未亮,
遵义百姓自发组成人链,从城外搬运枕木。妇女们卸下自家的门板,孩童举着火把照亮山路。
林晓燕带着宣传队在队伍中穿梭,嘶哑着嗓子领唱:“铁打的遵义铜打的墙,
鬼子来了也得撞断梁!” 歌声回荡在娄山关下,惊起一群夜枭。与此同时,
李大山在山洞中苏醒,挣扎着要去会址。护士按住他:“林队长说了,
您再乱动伤口就保不住了。” 他却抓住对方手腕:“告诉她,用石灰拌沙子,
在墙根砌反斜面,能卸炮弹冲击力。” 话音未落,
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声 —— 日军开始试炮,一枚哑弹落在会址百米外,
震落屋檐下的铜铃。加固工程进入最后阶段时,汉奸带着日军侦察兵摸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