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精准形容出我听到她声音的瞬间感受。
电脑屏幕里只显示着PPT,她的名字"夜晚"在直播间左上角闪烁,音色却穿透耳机直击心底。
当她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尾音里颤动的哽咽,让我握着鼠标的手指不自觉收紧。
课后我反复听了三遍录播。
她讲解朗诵技巧时会突然插入有趣的比喻:"重音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不能太多,但要足够亮。
"讲到海子的诗,她轻轻哼唱改编的民谣旋律,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沙哑。
弹幕区不断飘过"老师太温柔了"的留言,而我鬼使神差地打下一句:"您读面朝大海时,真的让人闻到了海风的味道。
"第二天清晨,我发现私信箱里躺着她的回复:"谢谢你这么细腻的感受!
其实每次录课都像在和看不见的朋友对话,能得到共鸣真的很开心。
"这句话末尾缀着个害羞的表情,让我对着手机傻笑了半分钟。
接下来的课程成了我每周最期待的时光。
我开始提前半小时进入直播间,只为多听她调试设备时哼唱的几句小调。
有次她讲到戴望舒的《雨巷》,突然聊起学生时代在江南古镇的经历,说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石板路上,真的会期待遇见丁香般的姑娘。
弹幕瞬间沸腾,我却盯着她名字旁跳动的绿点,想象她说话时睫毛轻颤的模样。
课程作业是录制一段诗歌朗诵音频。
我对着手机录了二十多遍,删掉那些呼吸不稳的、咬字僵硬的,最终选了自认为最完美的版本发送。
第二天傍晚,我收到她的私信,附带一个音频文件。
点开后,先是她标志性的轻笑:"听了你的作业,发现你很擅长捕捉诗歌的情绪流动,但换气位置可以再调整一下。
我录了个示范片段,你听听看这样会不会更好?
"她的示范音频里,每个停顿都像是精心设计的心跳。
我戴着耳机反复听,窗外的蝉鸣渐渐隐去,直到夕阳把手机屏幕染成橘色。
从那天起,我们的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