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未央宫中对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未央宫,宣室殿。

殿内熏香袅袅,却压不住那隐隐弥漫的肃杀之气。

刘邦高踞帝座之上,一身玄色龙袍,并未戴冠,花白的头发随意束着,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那双眼睛却锐利如鹰,扫视着殿下的萧何。

他刚刚处理完一批军务,案几上堆满了竹简。

“陛下,”萧何躬身行礼,声音平稳如常,将一份关于关中户籍统计和粮草调度的奏章呈上,“这是新整理的簿册,请陛下过目。

关中己无大碍,秋粮入库后,可支大军三年用度。”

“嗯,丞相办事,朕总是放心的。”

刘邦接过竹简,随手翻看了几眼,便放在一旁,目光并未离开萧何,“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朕能安稳坐在这个位置上,多亏了你这个‘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酂侯啊。”

这话听着是夸奖,但萧何心中警铃微作。

刘邦引用的是当年评价他功绩的话,此刻说来,意味深长。

他立刻更加谦恭地低头:“臣之本分,不敢言功。

一切皆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

刘邦笑了笑,笑容里却没什么温度,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状似无意地问道:“说起来,近日宫中有些闲言碎语,听着烦心。

丞相可曾听闻?”

来了!

萧何心脏微微一缩,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和一丝关切:“闲言?

臣近日忙于政务,未曾留意。

可是有何烦忧之事?”

刘邦盯着他看了片刻,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些什么,最终缓缓道:“是关于韩信那小子的。”

他顿了顿,语气平淡,却带着无形的压力:“有人跟朕说,他收留了项羽那边的旧将钟离眜,藏在楚地旧府邸中,终日密谈。

韩信此人,用兵如神,朕是佩服的,可他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今天下初定,朕不希望再起波澜。”

萧何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此刻任何急于为韩信辩白的言辞都会引火烧身。

他沉吟了片刻,仿佛在仔细思索,然后才谨慎开口:“陛下,淮阴侯确有傲气,有时行事不拘小节,此事或有可能。”

他先顺着刘邦的意思说了一句,稳住皇帝的情绪,话锋随即一转,“然,正因其用兵如神,方知大势不可逆。

如今海内一统,陛下君临天下,万众归心,韩信岂会不明?

臣以为,收留敌将,或是一时念及旧情,或是受人蒙蔽蛊惑。

若其真有异心,又岂会如此轻易被人探知?”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看着刘邦:“陛下,谗言之事,不可不察,亦不可轻信。

当年陈平献离间计,亦是以金帛动人心。

或许……背后亦有小人作祟,欲借此邀功,或挑拨君臣,其心可诛。”

他没有完全否定谣言,而是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韩信可能是糊涂或被骗,而告密者则可能别有用心。

这既符合刘邦多疑的性格,也为后续操作留下了空间。

果然,刘邦的眼神波动了一下。

他本身就是玩弄阴谋的高手,自然知道“构陷”二字怎么写。

萧何的话,戳中了他心里的某个点。

“小人作祟?”

刘邦手指停顿了一下,“丞相可知是何人告发?”

“臣不知具体何人。”

萧何摇头,这是实话(明面上),“但臣以为,查证此事,当双管齐下。

一则,可派得力心腹,密赴楚地,探查钟离眜是否真在淮阴侯处,以及其为何投奔。

二则,亦可细查首告之人,其背景、近日行踪、与人交往,或有意外收获。

如此,方能明辨是非,不让忠臣蒙冤,亦不让小人得逞。”

他给出了一个看似公允周全的建议,将调查的重点悄悄分了一半到告密者身上。

刘邦若有所思,缓缓点头:“丞相所言,老成谋国。

就依此办吧。”

他似乎有些累了,挥了挥手,“此事,朕会让廷尉府暗中查探。

丞相政务繁忙,就不必过多分心于此了。”

“臣遵旨。”

萧何心中稍定,知道第一关暂时过去了。

刘邦没有立刻暴怒下旨捉拿韩信,而是采取了相对缓和的调查方式,这为他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他恭敬地行礼告退,转身步出宣室殿。

就在他踏出殿门的那一刻,脑海中系统提示音响起:支线任务触发:帝心难测 任务描述:在刘邦对韩信的首次危机处理中,你的进言初步缓和了帝怒。

请持续关注此事进展,确保调查方向有利于韩信。

任务奖励:系统金币500。

失败惩罚:刘邦疑心加重。

萧何脚步未停,面色如常地走向宫外自己的马车。

心中却暗道:系统任务也来了,看来这只是开始。

刘邦那句“不必过多分心”,既是体谅,又何尝不是一丝试探和警告?

他必须加快暗线的动作了。

坐上马车,他低声对车夫道:“不回府,去西市绕一圈。”

他需要给暗线的操作留出足够的时间。

车轮碾过咸阳城的青石板路,萧何闭目凝神,意识沉入系统界面。

系统金币:950。

那条价值50金币的情报,正在现实中悄然发酵。

他知道,栾说那个好赌的舍人,将是解开这个局的第一把钥匙。

而系统无限的资金支持,就是他撬动历史最有力的杠杆。

“清风社……”他喃喃自语,这是他为那个秘密情报组织起的名字,“该刮起一阵风了。”

系统金币:950 当前任务:主线-谗言初现(进行中);支线-帝心难测(进行中)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