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遇杀牛案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列位看官!

上回书说到庐州小包村的包拯,虽被算卦先生断言“文曲星下凡”,却因貌丑家贫遭二嫂孙氏百般刁难。

这年隆冬,私塾散学时分,北风卷着细雪往人衣领里钻,却见个黑瘦少年背着书篓疾走——正是八岁的包拯。

村口老槐树下,刘老汉瘫坐在草垛旁,怀里搂着头牛犊首抹泪。

那牛犊舌头处血肉模糊,血水混着雪水在地上凝成暗红冰碴。

“刘伯伯这是...”包拯蹲下身,哈着白气查看伤口。

老汉颤声道:“天杀的!

后半夜拴在牛棚,天亮就成这样了!”

围观村民议论纷纷。

“这刀割得真狠,牛活不成了!”

“按律私宰耕牛要吃官司,老刘头怕是...”话音未落,二嫂孙氏挎着竹篮挤进来,尖着嗓子道:“包黑子少管闲事!

有这闲心,不如给你二哥补补丁!”

包拯没接话,手指在牛犊伤口处轻轻比划。

那切口平整如裁,显是快刀所为,周围却无拖拽挣扎的痕迹——分明是熟人趁牛熟睡下的手!

他眼珠一转,附在刘老汉耳边低语。

老汉先是一愣,继而重重点头:“就依小哥!”

三日后清晨,包拯揣着冷硬的窝头往私塾走,忽见村口张贴官府告示:“近日有歹人残害耕牛,凡私宰者严惩不贷!”

他嘴角微扬,加快脚步。

晌午刚过,忽听得锣声震天,知县张仁乘着青布小轿进村,衙役的水火棍把石板路敲得“咚咚”响。

人群中突然冲出个汉子,扑通跪倒:“青天大老爷!

刘三前日杀牛卖肉,小人亲眼所见!”

包拯隔着人缝望去,见那汉子生得三角眼、塌鼻梁,左手缩在袖中,走路时右肩不自觉前倾——正是村里泼皮赵大!

此人半月前刚因借粮与刘老汉起过争执。

张知县一拍惊堂木:“刘三,你可知罪?”

刘老汉浑身哆嗦,正要开口,包拯突然拨开人群,撩衣跪倒:“大人容禀!

此案另有隐情!”

孙氏在旁急得跺脚:“黑炭头!

你找死...”“住口!”

张知县打量眼前少年,“你有何见解?”

包拯朗声道:“牛舌被割,必死无疑。

若凶手只为报私仇,大可首接杀牛,何必多此一举?”

他转头盯着赵大,“依小人看,此人先断牛舌逼刘三私宰,再假意告发,其心可诛!”

赵大暴跳如雷:“你血口喷人!”

包拯不慌不忙:“敢问这位大叔,割牛舌需右手持刀,久握则左手酸麻无力。

你方才拦轿,左手始终藏于袖中,走路时右肩代偿用力...”话音未落,衙役扯开赵大衣袖,虎口处赫然有道新鲜刀伤!

真相大白。

赵大瘫在地上招认,因觊觎刘老汉的半亩菜地,才设下毒计。

张知县抚须叹道:“古人云‘三岁看老’,你小小年纪竟有这般心思!

他日必是栋梁之材!”

说罢命师爷取十文铜钱赏给包拯。

此事传遍庐州,连孙氏也再不敢当街辱骂。

包拯依旧每日天不亮就往村外破庙读书。

那庙里供着尊断了右臂的判官像,他常对着神像喃喃:“日后为官,定要如您这般铁面无私!”

转眼春去秋来,包拯十岁这年,村里来了个游方和尚。

见他读书入神,和尚摸出本《刑名总要》相赠,扉页题字:“明镜非台亦非树,青天原在方寸间。”

这正是:稚子胸藏三尺剑,牛舌一案震乡间。

莫道寒门无俊杰,且看他日拜金銮。

欲知包拯如何进京赶考,又怎样与南侠展昭、陷空岛五鼠结下侠义渊源,且听下回分解!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