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郡城初试锋芒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李明离开县城时,县令亲自送行,并赠予他一封亲笔书写的推荐信。

这封信不仅是对李明能力的认可,更是他进入郡城官场的敲门砖。

骑着县令赠送的骏马,李明一路向郡城进发。

这条路比他想象的更加艰险,不仅要穿越荒野,还需要经过匪患尚未彻底清除的山区。

途中,他遇到一队商人。

商人们原本小心翼翼,看到李明一个人后,反而热情地邀请他同行。

“这位公子,您一个人走这段路可太危险了。

不如和我们一路,也好有个照应。”

李明微笑答应,与商人们攀谈起来。

他了解到这些商人正从郡城运回一批丝绸,准备销往各地。

谈话间,他发现商队中的领头人王掌柜不仅精明,还对郡城的局势了解颇深。

“郡城里最近风声紧啊,”王掌柜低声说道,“听说郡守大人打算选拔新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惜啊,参与的人可不止你一个,竞争可不小。”

李明点点头:“正因为难,才更值得去试一试。”

数日后,李明终于到达郡城。

相比县城,这里更加繁华壮丽,高大的城墙上刻满了战功铭文,街道宽敞整洁,车水马龙。

城中随处可见衣着华贵的士人,以及手持兵刃的守卫,气氛庄重而威严。

他第一时间找到驿馆安顿下来,随后便前往郡衙递交县令的推荐信。

郡衙外,早己聚集了大量前来应试的士人,他们有的在低声交谈,有的拿着书卷复习,甚至还有人请来乐师助兴,一派热闹景象。

李明排队递交信件时,负责接待的官员扫了一眼他的推荐信,眉头微微一挑:“哦,县令张大人推荐的人?

看来你确有些本事。”

“还请大人多多关照。”

李明谦逊地行礼。

那官员只是点了点头:“明日酉时,在府学***,进行第一轮选拔。”

第一轮选拔在郡城的府学举行,这里是郡内最高学府,西周楼阁林立,环境雅致。

考场分为文试和策论两部分,考题围绕治国理政、农耕税赋、百姓疾苦等方面展开。

文试的考题是《兴国安邦之策》。

李明执笔沉思了一会儿,结合自己在村庄和县城的经历,提出了“以法治国、以民为本”的观点,并对如何优化税制、分配土地资源提出了具体建议。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论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策论环节则是模拟场景,考官扮演上级官员,提问应试者如何处理一场地方灾荒的局面。

李明再次拿出村庄引水渠的案例,从组织人力、调配资源到安抚民心,逐一作答,思路清晰而实际,赢得了众人称赞。

然而,李明的表现也引来了其他参试者的注意。

一名自称来自书香门第的青年士子,名叫赵子轩,言辞犀利,对李明的方案提出质疑:“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可你不过是个小地方来的外乡人,这些理论如何保证行之有效?”

李明并不生气,反而平静地回答:“赵公子,我所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在实践中验证过的。

若是空谈理论,如何让百姓信服?

治理地方,最终要看结果,而不是空有学问。”

赵子轩被驳得哑口无言,周围人也纷纷点头称赞。

这一轮过后,李明成功入选第二轮,被分配到与实际事务相关的测试组。

他注意到赵子轩也进入了同一组,显然二人将继续在下一轮中交锋。

第二轮的考验以实际操作为主。

考官给每组参试者分配了一批账册,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账目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古代的账册繁复而冗长,许多参试者甚至连看懂都费劲。

但李明却凭借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

他指出账册中的税收记录存在重复记载,还提出了重新分类的方案,让账目更加清晰明了。

这一举动再次赢得考官的赞赏,但也引来了赵子轩的不满。

他冷笑道:“你的方案固然清楚,但执行起来太过复杂,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李明从容回应:“赵公子,治理地方事务需要长远眼光。

若连记录都不清晰,如何做到有效管理?

这并非复杂,而是基础。”

这番话让赵子轩无言以对,考官也在一旁点头认可。

第二轮结束后,考官公布了入选第三轮的人选。

李明赫然在列,而赵子轩则名落孙山。

这让赵子轩心中愤愤不平,临走时还恶狠狠地瞪了李明一眼。

李明对此并不在意。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三轮的考验是由郡守亲自主持。

这是一场没有固定规则的面试,郡守通过谈话和问题,判断应试者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郡守是位五十余岁的中年人,面容和蔼却透着一股威严。

他仔细翻阅了李明的考卷后,抬头问道:“你提出的这些治民之策颇为新颖,可有实际应用的经验?”

李明侃侃而谈,将自己在村庄和县城的经历详细讲述了一遍。

他强调了如何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

郡守听后频频点头:“你这想法,倒有几分新意。”

接着,郡守问道:“若让你治理一郡,你将如何处理郡内匪患、灾荒以及民生问题?”

李明沉思片刻,回答道:“治匪患,先剿后抚;治灾荒,先稳人心,再调资源;至于民生,则需设长远之策,教化为先。”

这番回答逻辑清晰,重点分明,郡守露出欣赏的笑容:“不错,你有能力,也有见识。

今日起,便任你为郡衙从事,协助本官管理事务。”

成为郡衙从事后,李明的职责更加繁重。

他每天不仅要协助处理文书,还要外出巡查各地的实际情况。

他很快发现,郡内的问题比县城复杂得多,光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

为此,他开始与同僚建立联系,并利用自己的能力逐渐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一次,在处理一场民众抗税的事件中,李明提出通过减免部分税赋换取时间,让农民恢复生产。

这一举措不仅平息了矛盾,也让郡守对他更加器重。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郡衙内并非铁板一块,某些官员为了私利,经常暗中使绊。

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明发现了一封密信。

这封信提到郡内某位官员与山贼私通,意图通过制造混乱来牟取暴利。

他将此事汇报给郡守,郡守当即决定彻查此案。

经过一番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位官员被当场逮捕。

这次事件让李明意识到,在古代官场,正首和智慧同样重要。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