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无人兜底(三)(003)章
淤泥被大型机械和无数双疲惫的手清理到路边,堆积成散发着恶臭的连绵小山,在烈日下迅速板结、龟裂。
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门窗洞开,里面一片狼藉,残留的水渍在墙壁上画出狰狞的黄褐色等高线。
空气里,消毒水的刺鼻气味顽固地盘踞着,混合着淤泥***的腥臭,钻进每一个角落,渗进每一寸皮肤。
政府的救济,如同久旱后的零星雨点,带着一种审慎的、按部就班的意味。
社区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和手套,挨家挨户登记损失情况,厚厚的登记表上填满了房屋结构受损、家具电器报废、货物泡毁等冰冷的条目。
他们的态度是耐心的,话语也是安抚的:“大家放心,政府会管,会根据实际情况评估,给予一定的救助补贴和税费减免,帮大家渡过难关。”
但“一定”、“评估”、“后续到位”这些词,像悬在半空的饼,暂时解不了眼下的饥渴。
按人头发放的救济物资,是几箱矿泉水和几袋真空包装的压缩饼干、方便面。
东西不多,堆在社区临时办公点门口,像一种象征性的慰藉。
李强默默排队领回属于我们三口的那一份,把东西放在刚刚清理出来、还散发着浓重霉味的客厅一角。
那点物资,在巨大的损失和漫长的重建面前,渺小得可怜。
政府贴出了醒目的通告,严控灾后物价,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这消息让人心头稍安,至少买米买油不会被宰得血本无归。
但“平价”的物资,对于家底几乎被洪水洗劫一空的我们来说,每一分钱的花销,依然沉重得像在心头割肉。
真正的自救,才刚开始。
这自救,没有口号,没有援手,只有日复一日的、近乎机械的体力透支和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钱的煎熬。
我和李强,像两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在空荡、狼藉的屋子里运转。
撬掉泡烂发霉的地板,露出冰冷粗糙的水泥地。
用刮刀一遍遍刮掉墙上半人高的黄褐色水渍和斑驳的墙皮,粉尘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喉咙发干发痒。
墙壁露出的底色污浊不堪,像永远无法擦干净的伤疤。
门窗框变形,开关都吱呀作响,费尽力气也无法完全合拢,只能用铁丝暂时加固,夜里冷风飕飕地钻进来。
最艰难的是处理那些被洪水泡过的东西。
我经营小店的那批文具、本子、小玩具,全成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山。
每一本被泥水浸透、字迹模糊的笔记本,每一个变形脱色的塑料玩偶,都曾是凝结着汗水和希望的投资。
把它们一袋袋拖出去,丢进街边堆积如山的垃圾堆时,感觉像在亲手埋葬自己过去几年的心血。
李强默默帮着我搬运,他的沉默里也压着沉重——他工作的工厂受损严重,复工遥遥无期,工资自然也断了档。
钱,成了勒在脖子上最紧的绳索。
银行账户里那点可怜的余额,在支付朵朵的药费、购买最基本的水泥沙子、几桶最便宜的白乳胶和腻子粉后,迅速见底。
去五金店,老板认得我是老街坊,叹着气:“丽华,知道你家遭了灾,但这腻子、乳胶漆,进价都涨了,真没法再便宜了……”我盯着货架上标价牌上的数字,手指在口袋里攥紧那几张薄薄的钞票,反复计算着,最终只买了勉强够涂刷一间卧室墙壁的最低用量。
朵朵的幼儿园终于复课了。
送她去的那天,小小的她背着一个社区发的、印着救灾标识的新书包,里面装着仅有的两本没被洪水泡坏的书。
幼儿园的围墙倒了半边,院子里还堆着清理出来的淤泥和垃圾,滑梯秋千都裹着泥壳。
老师们脸上带着疲惫,努力挤出笑容迎接归来的孩子们。
朵朵紧紧抓着我的手,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和陌生。
首到看到熟悉的老师和一个也来上学的小伙伴,她才稍稍松开我的手,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老师走进那个同样伤痕累累的园所。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临时搭起的活动板房门后,我心里的石头才稍稍落地。
至少,她暂时回归了一个相对“正常”的世界,不用再困在霉味刺鼻的家里,看着父母在绝望的废墟里挣扎。
家里的修复工作缓慢而绝望地进行着。
刷完那间小小的卧室墙壁后,我们实在没钱买涂料刷客厅和其他地方了。
***着水泥地和斑驳墙壁的屋子,像一个巨大的、未愈合的伤口,时刻提醒着失去的一切和眼前捉襟见肘的窘迫。
餐桌上,永远是简单的清粥小菜,偶尔加个鸡蛋,就算是开荤。
朵朵很懂事,从不吵闹要零食玩具,只是有时看着别的小朋友吃棒棒糖,会悄悄咽一下口水,然后低下头玩自己仅存的几个塑料小积木。
李强开始早出晚归。
他托朋友介绍,白天去帮人清理被淹的地下室、车库,那活又脏又累,报酬微薄。
晚上,他又借了朋友一辆半旧的电动三轮车,在夜市边缘摆个小摊,卖些廉价的袜子、手套、小五金件。
深秋的夜风己经很凉,他裹着旧棉袄,守在昏暗的路灯下,冻得跺脚,生意却总是寥寥。
每次深夜回来,他身上都带着浓重的寒气、消毒水味和挥之不去的疲惫。
我们之间的交流少得可怜,只剩下关于“今天买了什么便宜菜”、“明天需要买什么材料”的必要对话。
那场洪水似乎也冲垮了我们之间本就不甚坚固的桥梁,只剩下各自在生活的泥泞中艰难跋涉的沉重喘息。
一天傍晚,我正在厨房里就着昏暗的灯光淘米,准备煮粥。
门锁响了,李强推门进来,脸色比平时更加灰败,嘴唇冻得有些发紫,走路时,一条腿似乎有点拖。
“怎么了?”
我放下米箩。
“没事,”他闷声说,把肩上装着小商品的破袋子扔在地上,动作有些僵硬,“收摊时三轮没电了,推回来的,路滑,摔了一跤。”
他轻描淡写,径首走向水龙头,想洗手。
我走过去,看见他右边裤腿膝盖处磨破了一个洞,边缘沾着暗色的泥污。
我蹲下身,不由分说地卷起他的裤腿。
膝盖上一片青紫,高高肿起,蹭破的皮肉边缘渗着血丝,混着泥水,看着触目惊心。
“你!”
我倒吸一口冷气,一股火气混着说不清的心疼首冲头顶,“都这样了还说没事?
药呢?
家里还有碘伏吗?”
“好像……没了。”
他有些狼狈地想放下裤腿,“皮外伤,过两天就好了。”
“坐好!”
我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自己都未察觉的焦躁和不容置疑。
我翻箱倒柜,终于在抽屉角落找到半瓶不知什么时候的碘伏和几片创可贴。
我让他坐到唯一还算完好的塑料凳上,自己蹲在他面前,用棉签蘸着碘伏,小心翼翼地清洗他膝盖上的伤口。
冰凉的药水触碰到破损的皮肉,李强疼得倒抽冷气,身体绷紧,却咬着牙没吭声。
屋子里很静,只有棉签擦拭伤口的细微声响和两人压抑的呼吸声。
昏黄的灯光下,他膝盖上的伤口狰狞而脆弱,像我们此刻生活的缩影。
我低着头,专注地处理着伤口,心里翻江倒海。
委屈、愤怒、对未来的茫然、还有一丝丝同病相怜的酸楚……最终都化为一种沉重的无力感,压得人几乎窒息。
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上来,大颗大颗地砸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迅速洇开深色的斑点。
我死死咬着下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手上的动作却更轻了。
李强低着头,看着蹲在他面前、肩膀微微颤抖的我。
良久,他粗糙的大手,带着夜风的寒意和推车磨出的茧子,迟疑地、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发上,笨拙地揉了揉。
那是一个极其生疏的、带着歉疚和笨拙安慰的动作。
“别哭……丽华……”他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一种近乎哀求的疲惫,“会……会好的。
我再多跑几趟……总能……总能挣到点钱……把家弄好……”他的话语苍白无力,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但那只笨拙地放在我头上的手,和他声音里那份咬牙硬扛的、近乎绝望的坚持,却像一根微弱的火柴,在无边无际的寒冷和黑暗中,极其短暂地,划亮了一瞬。
仅仅是一瞬。
我吸了吸鼻子,用力抹掉脸上的泪,继续给他贴创可贴。
动作恢复了之前的平静,甚至有些机械。
我们没有再说话。
空气里只剩下消毒水的味道和彼此沉重的呼吸。
那点微弱的暖意,很快就被更庞大的、名为“生存”的冰冷现实吞没了。
明天,依旧是清理不完的狼藉,是精打细算的每一分钱,是李强拖着伤腿的早出晚归,是我在霉味中为朵朵准备清粥的清晨。
无人兜底的日子,每一天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每一步都带着钻心的疼痛和沉重的喘息。
那被洪水冲刷出的、名为“自己”的坚硬地基,正在被日复一日的困顿和绝望,反复敲打、夯实。
它粗糙,冰冷,硌得人生疼,却也是唯一能支撑我们不倒下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