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已经放弃了搜寻,邻居们同情的目光中开始掺杂着不耐烦,就连一直帮忙的张姨也劝我"该开始新生活"。
我站在妈妈卧室中央,手里攥着那张从她枕头下找到的泛黄纸条,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纸条上的字迹确实是妈妈的,但那种颤抖的笔画与她平时娟秀的字体判若两人。
更诡异的是内容——那根本不是寻常的留言或嘱咐,而是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规则"。
规则一:天黑后不要进入厨房。
如果必须去,不要开灯,不要看镜子。
我抬头看向窗外,夕阳已经沉到了对面公寓楼的后面。
厨房就在妈妈卧室的斜对面,门半掩着,里面黑洞洞的。
我从未觉得那个我做了二十年饭的空间如此陌生而危险。
手指继续往下滑,纸面上有一块可疑的污渍,像是干涸的血迹。
规则二:冰箱里的牛奶每天都会变质,这是正常的。
如果发现牛奶没有变质,当天不要食用任何食物。
我的胃部一阵抽搐。
妈妈失踪前一周确实异常关注冰箱里的牛奶,每天早晨都要检查,然后神情紧张地倒掉。
我当时还嘲笑她有食物焦虑症。
规则三:听到卧室外有脚步声时,屏住呼吸直到声音消失。
它通过呼吸寻找猎物。
纸张在我手中微微颤抖。
昨晚凌晨三点,我确实被走廊上的脚步声惊醒——缓慢、拖沓,像是有人穿着妈妈的毛绒拖鞋在踱步。
我当时以为是幻听,现在想来,那声音在门外徘徊了足足十分钟才消失。
规则四:每周二和周五的午夜12点,在浴缸放满冷水。
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观看过程。
今天就是周二。
我看了眼手机,22:47。
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爬上后颈。
剩下的规则更加荒诞不经:不要相信下午三点后见到的任何熟人;如果发现自己的影子多了一只手,立即闭上眼睛数到一百;衣柜最下层抽屉里的红绳每天都要检查是否完整..."这到底是什么啊..."我喃喃自语,将纸条翻到背面。
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墨迹很新,像是最近才加上去的:最后一条:它现在看起来像我,但它不是我。
如果见到"我"回来,不要开门,不要相认,不要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