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暗自想着,心中己然有了初步的计划。
在在村里的日子磕磕绊绊地过着,李青听闻海边的百姓生活困苦,其中盐的获取更是艰难。
盐,在任何时候可是至关重要的物资,不仅关乎百姓日常生活,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普通百姓常常为了一点盐而发愁,价格高昂不说,品质还参差不齐。
李长青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现状,展现现代智慧的绝佳契机,他决定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海边开启制盐大业。
李青来到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中满是信心。
他知道,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盐分,只要方法得当,制盐并非难事。
他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常用的 “煮海为盐” 之法,可这方法耗费燃料且产量低,他决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
他开始西处寻找帮手,召集了几个村里穷苦的百姓。
这些人听闻李长青要带着他们制盐,虽满心疑惑,但想着能有口饭吃,便都跟着他干了起来。
尤其是水生,现在成了李长青的小跟班。
带着众人在海边选了一块合适的地方,开始搭建简易的制盐场地。
制盐的第一步是获取卤水。
李青让大家用石头和木头围成一个个大池子,然后引入海水。
他记得古书中记载,海水经过日晒风吹,水分蒸发,盐分就会逐渐浓缩。
为了加快蒸发速度,他让大家在池子周围竖起一些简易的木架,上面铺上草席,这样可以增加海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白天,阳光炽热,海水在池子里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水分不断蒸发;夜晚,海风徐徐,继续助力着海水的浓缩过程。
人们日夜轮流看守,时刻关注着海水的变化。
经过几天的日晒风吹,池子里的海水逐渐变得浓稠,李青知道,卤水初步制成了。
但此时的卤水还含有很多杂质,需要进一步提纯。
他想起了书中的 “淋沙煎卤” 之法,加以改进后开始操作。
他让人找来一些干净的沙子,铺在特制的竹筐里,然后将卤水慢慢倒在沙子上。
卤水中的杂质被沙子过滤掉,纯净的卤水则滴落在下方的容器中。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了多次,卤水变得越来越纯净。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结晶步骤了。
李青让人砌起了一座座土灶,将提纯后的卤水倒入大铁锅中,开始加热。
随着温度的升高,卤水中的水分迅速蒸发,锅底渐渐出现了白色的晶体 —— 盐!
李青和渔民们兴奋地看着这些晶体一点点增多,心中满是成就感。
为了控制火候,李青亲自守在灶边,不断调整着柴火的大小。
他知道,火候太大,盐会焦糊;火候太小,结晶速度又太慢。
经过几个小时的煎熬,一锅锅洁白的盐终于出锅了。
水生连忙跑到铁锅旁边,用手指捻了一点放进嘴里。
高兴的喊道“成了,成了!”
然而,我并不满足于此。
要知道,这样制出的盐虽然比市面上的普通盐要好一些,但距离真正的优质细盐还有差距。
他决定尝试粗盐提纯的方法。
但是,现在缺少很多材料。
这个时代,只有制出雪白的细盐。
才是一条财富的宝藏。
现在,只能这样了。
方法己经都教给大家了。
剩下的就是怎么把这些盐换成钱了。
幸福的生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