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藏锋与积累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日子在晨曦孤儿院单调而规律的节奏中缓缓流淌。

陈默像一颗被深埋的种子,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汲取着养分,悄然生长。

他的生活看似与其他孩子无异:上课、吃饭、玩耍、睡觉。

但在平静的表象之下,那双异于常人的眼睛,正为他构建着一个远超同龄人认知的知识与技能宝库。

识字课、简单的算术课,对陈默而言,早己失去了挑战性。

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每一道题,都如同被拓印般刻入他的脑海(左眼:洞察)。

他甚至能推演出(右眼:推演)王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以及她可能提问的方向。

这让他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中等偏上的水平——回答正确大部分问题,偶尔“失误”一两个,稳稳地保持在老师眼中“聪明但不算顶尖”的位置。

“陈默,这道题你来做一下。”

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一道应用题,是关于鸡兔同笼的经典问题。

陈默站起来,目光扫过题目。

左眼瞬间记录下所有信息。

右眼则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了推演:假设全是鸡,腿数不足;假设全是兔,腿数过多;差值除以单只鸡兔腿数差,得出兔的数量,再求鸡的数量。

答案清晰无误地浮现在脑海。

但他没有立刻回答。

他微微歪着头,装作思考的样子,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拉着。

过了几秒,才用一种不太确定的语气报出了正确答案。

“嗯,思路是对的,答案也正确。”

王老师点点头,眼中带着鼓励,“下次可以再快一点。”

“好的,王老师。”

陈默乖巧地应下,坐回座位。

旁边的孩子投来羡慕或佩服的目光,但很快又转开。

陈默在他们眼中,是那个“有点聪明但不算特别厉害”的同伴,这让他感到安全。

午休时间的电视,成了陈默最重要的“修炼场”。

动画片、老电影、偶尔播放的体育赛事(尤其是格斗类),甚至是新闻里一闪而过的军事演习画面,都成了他汲取“力量”的源泉。

他不再局限于武侠动画。

一部讲述民国武术家的纪录片深深吸引了他。

屏幕上,形意拳大师演练“五行拳”,动作古朴,劲力内蕴;太极拳宗师演示推手,圆转如意,西两拨千斤;八卦掌高手走转如飞,掌法刁钻;八极拳名家跺脚震地,拳风刚猛暴烈……陈默屏住呼吸,左眼如同最高速的摄像机,贪婪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大师们肌肉的细微颤动,重心的微妙转换,呼吸的悠长节奏,眼神的凌厉专注。

这些远比动画片更真实、更精深的武学奥义,如同甘霖般注入他干渴的心田。

右眼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推演状态。

他不再满足于模仿单个动作,而是开始尝试理解这些拳种背后的核心原理。

• 形意拳: 模仿动物,追求瞬间的爆发力(崩拳)、穿透力(钻拳)、炸裂力(炮拳)。

推演重点:力量从足底发起,节节贯穿,首达梢节(拳、掌)的传导路径。

如何将全身力量凝聚于一点?

• 太极拳: 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讲究听劲、化劲、发劲。

推演重点:如何感知对手力量?

如何通过圆弧运动化解冲击?

如何在看似柔弱的状态下发出惊人的整劲?

• 八卦掌: 走圈换掌,身法灵活,掌法多变。

推演重点:步法的核心——趟泥步、扣摆步的移动规律与实战应用。

如何在移动中保持平衡并发力?

掌法如何配合步法进行攻击和防御?

• 八极拳: 刚猛暴烈,贴身短打,硬开硬进。

推演重点:沉坠劲、十字劲的运用。

如何通过跺脚(震脚)瞬间提升爆发力?

贴身时的肘、膝、肩、胯等部位的打击技巧。

这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劲力运用,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本该是天书。

但在推演之眼的恐怖能力下,它们被分解、剖析、模拟、重组。

陈默的脑海中,仿佛有无数个小人在同时演练这些拳法,相互切磋,寻找着共通之处和融合的可能。

“形意的崩劲如果能融入太极的螺旋发力,穿透力会不会更强?”

“八卦掌的游走步法配合八极拳的震脚突进,是否能更快地切入对手内围?”

“太极的听劲化劲,是否能用来防御咏春那连绵不绝的日字冲拳?”

一些模糊的、属于他自己的“理解”开始萌芽。

他不再只是被动地“看”和“记”,而是开始主动地“想”和“创”。

虽然身体依旧瘦小,力量有限,无法实践这些高深的技巧,但这些关于“劲力”、“身法”、“攻防转换”的种子,己经深深埋下,只待日后破土而出。

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陈默的“秘密基地”从杂物堆转移到了后院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后面。

这里更隐蔽,空间也稍大一些。

他不再满足于模仿动画片里的花哨动作,而是开始尝试练习纪录片里那些更基础、更核心的东西。

站桩。

他回忆着形意拳的三体式,太极拳的无极桩,八极拳的两仪桩。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稍宽,膝盖微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这些看似简单的姿势,却蕴含着调整身体结构、培养内劲的奥秘。

陈默摆出一个类似三体式的姿势,重心微微下沉。

推演之眼立刻开始工作:• 推演: 双脚抓地的感觉是否足够?

重心是否在两脚之间?

膝盖弯曲的角度是否合理?

腰部是否放松且保持支撑力?

呼吸是否自然下沉?

• 反馈: 小腿肌肉紧张,重心偏后,腰部僵硬,呼吸短促……他根据推演的反馈,不断微调着自己的姿势。

站了不到五分钟,他就感觉双腿酸麻,身体微微颤抖。

但他咬着牙坚持。

推演之眼告诉他,这是必经的过程,是身体在适应新的结构,在唤醒沉睡的力量。

站桩之后,他开始练习最基础的步法——前进、后退、横移。

他回忆着八卦掌的趟泥步,想象着脚底贴着地面移动的感觉。

推演之眼分析着每一步的距离、重心转换的时机、身体晃动的幅度。

“重心要稳,移动要轻灵…后脚蹬地发力,前脚落地要轻…腰胯带动,不是腿在硬走…”他一遍遍地重复着枯燥的移动,汗水很快浸湿了后背。

动作依旧笨拙,远达不到纪录片里大师们行云流水的境界,但他能感觉到,每一次练习后,身体的控制力都在以极其微小的幅度提升。

推演之眼就像一个最严苛也最精准的教练,实时指出他的错误,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天下午,陈默的“修炼”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陈默!

陈默!

你在哪?”

是比他大两岁的男孩石头,声音里带着焦急。

陈默立刻停下动作,迅速抹了把脸上的汗,从老槐树后探出头:“石头哥,我在这儿,怎么了?”

石头跑过来,气喘吁吁:“快!

快去看看!

厨房那个老收音机,张阿姨最喜欢的那个,突然不响了!

她急坏了!

李叔叔(孤儿院唯一的维修工)今天请假不在!”

陈默心里一动。

那个老旧的晶体管收音机,是张阿姨的心头好,每天下午都要用它听评书。

“我去看看。”

陈默跟着石头跑向厨房。

厨房里,张阿姨正对着那个哑巴了的收音机唉声叹气,几个孩子围在旁边看热闹。

收音机外壳有些发黄,旋钮也磨损得厉害。

“张阿姨,让我看看行吗?”

陈默轻声说。

张阿姨看到是陈默,叹了口气:“唉,你看吧,也不知道哪里坏了,昨天还好好的。”

她只当这孩子是好奇。

陈默接过收音机,很沉。

他把它放在桌子上,小心地拆开后盖。

一股淡淡的灰尘和电子元件特有的气味飘散出来。

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线圈和一个方形的晶体管,线路纵横交错。

其他孩子看得一头雾水,只觉得里面乱七八糟。

但陈默的左眼瞬间启动,如同扫描仪般,将内部每一个元件的形状、颜色、位置,以及它们之间连接的线路走向,都清晰地记录下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电路图。

紧接着,右眼——推演之眼——开始工作!

• 推演: 收音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天线接收信号 -> 调谐电路选择频率 -> 放大电路放大信号 -> 检波电路提取音频 -> 功率放大 -> 喇叭发声。

• 推演: 故障可能点:电源(电池接触不良或没电)?

喇叭(线圈断路)?

关键元件(晶体管、电容击穿或老化)?

线路(虚焊、断裂)?

• 基于“洞察”记录的现状推演: 电池仓接触簧片有轻微锈迹(可能导致接触不良);一根连接喇叭的导线焊点处颜色发暗(可能虚焊);主放大电路的一个电解电容顶部微微鼓起(可能老化漏液)。

信息在脑海中飞速流转、筛选、判断。

最终,推演指向了最大的可能性:那根连接喇叭的导线虚焊,导致音频信号无法传递到喇叭。

陈默拿起旁边工具箱里的一把小螺丝刀(李叔叔的工具箱经常开着),小心翼翼地拨动了一下那根可疑的导线。

滋啦… 一阵轻微的电流杂音从喇叭里传出!

“啊!

有声音了!”

石头惊喜地叫道。

张阿姨和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惊讶地看着陈默。

陈默没有停手,他回忆着推演中看到的焊点状态,拿起电烙铁(他见过李叔叔用过,知道大概操作)。

推演之眼瞬间计算出最佳的温度、接触时间和角度。

他深吸一口气,模仿着记忆中的动作,将烙铁头轻轻点在发暗的焊点上。

锡丝融化,重新包裹住导线和焊盘。

一股白烟冒起,带着松香的味道。

陈默迅速移开烙铁,吹了吹焊点。

动作虽然生疏,但精准度却高得惊人。

他重新装好电池,拧开开关。

“……只见那关云长,青龙偃月刀一挥……” 熟悉的评书声,清晰而洪亮地从喇叭里传了出来!

“响了!

真的响了!”

孩子们欢呼起来。

张阿姨又惊又喜,一把搂住陈默:“哎哟!

我的小默默!

你可真行!

比李叔叔还厉害!

你怎么弄好的?”

陈默被搂得有点不好意思,小脸微红,低着头小声道:“我…我就是看到里面有一根线好像松了,碰了一下…然后又…焊了一下…” 他刻意说得含糊不清,仿佛只是运气好。

“碰一下?

焊一下?”

张阿姨看着陈默那稚嫩的小脸和清澈的眼睛,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摆在眼前,她只能归结于这孩子手巧,运气也好。

“不管怎么说,你可是帮了阿姨大忙了!

晚上给你加个鸡腿!”

“谢谢张阿姨。”

陈默腼腆地笑了笑,心里却松了口气。

刚才的举动有些冒险,但好在结果不错。

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推演之眼不仅能用于“战斗”,也能用于理解这些精密的机械和电子结构。

一种全新的、名为“机械亲和”与“电路解析”的能力,似乎也在他体内悄然苏醒。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孤儿院的院子。

陈默坐在台阶上,看着远处嬉闹的孩子们,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一颗小石子。

他的世界,似乎比这个院子要大得多。

左眼记录着现实的点滴,右眼则推演着无限的可能。

文字、数字、拳理、步法、电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在推演之眼的串联下,正逐渐拼凑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

力量,不仅仅来源于拳头。

知识,同样是力量,是理解世界、掌控工具的钥匙。

他需要更多。

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窗口”,来满足那双眼睛无尽的渴求。

藏锋,是为了更锋利的出鞘。

积累,是为了更强大的爆发。

陈默握紧了手中的石子,目光投向孤儿院那小小的图书室。

那里,或许有他需要的东西。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