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物新语新人入职今天是我博士毕业,入职古文宫博物院书画鉴定组的第一天。
导师领我熟悉库房,几位老专家正围着刚刚开封重裱的、明代大师沈周的《庐山高图》轴,
啧啧称奇,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大展将其定为“镇院之宝”之一。“小林啊,来来来,
感受一下国宝的气息!”组里德高望重的徐老笑着招呼我,语气中带着提携后辈的温和。
我恭敬上前,戴上手套,屏息凝神。画作笔墨雄浑,气韵生动,确是神品。
但当年在博士论文里啃过无数高清扫描件、甚至亲手临摹过仿本的我,几乎是出自本能地,
目光锁定了山涧一处看似不起眼的墨色。那墨色的浓淡变化,有一丝极细微的……不自然。
与沈周惯用的“积墨法”透出的层次感,有毫厘之差。心脏猛地一跳。不可能吧?
这可是经过几代大家鉴定的真迹!但我相信我的眼睛和多年训练出的直觉。
周围一片赞叹声中,我鬼使神差地轻声开口:“徐老,这处山涧的墨韵,似乎……稍显板滞?
”瞬间,万籁俱寂。所有老专家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在我身上。徐老的笑容僵在脸上。
带我进来的导师脸都白了,一个劲给我使眼色。完了,我这入职第一天,
就要因为“狂妄无知”被踢出去了吗?徐老视角:狂妄后生哪来的黄毛丫头?!
仗着喝了几年洋墨水,就敢对沈周的真迹指手画脚?!
这《庐山高图》是经过师公、师父、还有自己本人三重鉴定的镇馆之宝!多少次出版、著录,
从无疑议!她居然说墨韵“板滞”?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现在的年轻人,为了出风头,
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必须压下去!否则权威何在?!组里的面子往哪放?!
导师视角:心惊肉跳我的小祖宗哎!带你第一天来是混个脸熟,不是让你来砸场子的啊!
徐老那是你能质疑的吗?他那暴脾气……完了完了,这下连自己都要被牵连了!
早知道不抢着带她了!我的视角:骑虎难下箭已离弦,没有回头路。顶着巨大的压力,
我反而冷静下来。既然开了口,就必须有理有据。我深吸一口气,语气更加谦恭,
但内容却寸步不让:“徐老恕罪,晚辈并非故意质疑真伪。”“只是此处墨色叠加的层次,
与沈周先生常用的‘先淡后浓、多次积染’之法略有差异,倒像是……一次晕染过度所致?
”“晚辈才疏学浅,或许是多虑了,但想到此次大展事关重大,
不敢不察……”我把问题抛了回去,并抬出这次大展“事关重大”的帽子。徐老脸色稍缓,
但依旧不悦:“你看错了!沈周技法多变,岂是你能妄加揣测的!”“是,晚辈惶恐。
”我低下头,却用低微的声音补充道,“不知……能否申请启用便携式显微拉曼光谱仪?
”“可以对此处墨点做一次无损微区检测。”“若果真无误,也好打消晚辈的疑虑,
以免日后心中存疑,影响了学习。”以退为进,并祭出了科技鉴定手段,辅助判断。这下,
其他几位专家也沉吟起来。“老徐,小林同志说得也有点道理,检测一下也无妨嘛,
更稳妥些。”“是啊,现在技术发达了,双保险也好。”徐老骑虎难下,
重重哼了一声:“测!现在就测!让你这丫头死心!”检测结果:全场哗然设备很快取来。
所有专家都围在屏幕前。激光聚焦在那处微小的墨点上。光谱分析结果出来的瞬间,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数据显示,该处墨色成分中,
含有一种19世纪末才被人工合成使用的“普鲁士蓝”色料成分!虽然微量,
但绝对不属于明代!《庐山高图》是真迹无疑,但这一处,曾被后人极其精妙地补过笔!
补笔之人技艺高超,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骗过了历代大家的眼睛,
却没能骗过如今的科技手段,和……我这个较真的新人!库房里陷入一片死寂。
徐老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又凑近画作,几乎把脸贴上去,仔细地看。
半晌,他颓然长叹一声:“……竟是真的……我……我老眼昏花了……”他转向我,
眼神复杂,有震惊,有羞愧,也有一丝后怕和……欣赏?“小林……林薇同志,
你这次……立了大功了!若非你指出,这处瑕疵一旦在大展上被外人看出,
我古文宫颜面何存!”导师长长松了一口气,看我的眼神像看救命恩人。
一战成名入职第一天,我因“眼力毒辣、敢于直言”,一战成名!
《庐山高图》的展签说明被紧急修改,添加了关于此处微量补笔的说明,
反而成就了一段“国宝传承中有序修复”的佳话。
我被破格允许参与更多重要藏品的鉴定工作,徐老甚至经常主动找我讨论。但我知道,
我这一战不只扬名,
了某些人的“奶酪”——那些依赖于传统眼学、排斥科技手段、维护自身绝对权威的保守派。
真正的职场厮杀,才刚刚开始。新的挑战:争议捐赠不久,
一位海外华人富豪捐赠了一批重要瓷器,其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堪称重宝。
因其来源清晰,传承有序,且捐赠仪式盛大,馆里决定快速入库,并筹备专题展。
但在初步鉴定时,我又发现了不对劲!这件汝窑洗的釉面“蝉翼纹”开片,
形态过于“完美”和“均匀”,缺乏自然天成的那种随机性和岁月感。
虽然器型、釉色、支钉痕都极其逼真。我再次提出异议,
建议进行热释光测年等更深入的检测。这次,遇到了更大阻力。“林薇!
你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保守派的另一位专家王老拍案而起,“这件东西那么多大家都看过,
没问题!”“捐赠仪式都已经办了,你现在说有问题,打的到底是谁的脸?
”“又让捐赠者怎么想?!”“王老,正是因为捐赠意义重大,我们才更要谨慎。
”我据理力争,“汝窑稀世罕见,仿品亦层出不穷。科技检测是为了对历史负责,
对捐赠者负责,更是对公众负责!”“负责?我看你是想踩着前辈上位想疯了!
”我面对的压力空前巨大。甚至馆领导也找我谈话,暗示我要“顾全大局”。
没有退路:孤注一掷我深知,若此次退缩,我将永远被打上“惹是生非”的标签,
再无出头之日。我决定孤注一掷。于是我利用私人关系,
联系了国外顶尖古陶瓷实验室的学长,将瓷器的高清微观照片和部分无损检测数据,
隐藏了来源信息,发过去咨询。同时,我熬夜翻遍国内外所有已发表的高仿汝窑资料,
寻找类似破绽。学长很快回复:釉面开片形态高度疑似现代电控窑炉精准控温产物,
与宋代柴窑自然烧成差异显著。建议务必进行热释光测年。
我将所有证据整理成一份无可辩驳的报告,直接呈交给了最重视学术声誉的老院长。
正的权威检测结果再次印证了我的判断:这是一件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技艺极高的仿品!
捐赠事件被妥善处理,捐赠者亦是被骗,表示理解,古文宫声誉得以保全。
王老等人哑口无言。而我,则因其严谨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被破格提拔为项目组长,
负责筹建首个“科技鉴定与传统眼学融合实验室”。徐老亲自为我揭牌,
感慨道:“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了。这鉴定啊,既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也要有一双不被权威蒙蔽的眼。”传承与开拓实验室里,各种先进仪器嗡嗡作响。
我身穿白大褂,带着年轻的团队,忙碌地分析着新的数据。
顾言宸作为支持文化事业的商界巨擘,又是实验室的主要捐赠人,前来参观。他看着我,
笑道:“林博士现在的气场,比那些千年瓷器还‘镇得住场’。”我回以微笑:“顾总过奖,
只是尽本分而已。”他递给我一个锦盒:“刚拍下的,麻烦林博士帮忙‘看看’。”打开,
是一件做工精美的古琴。我仔细查看,眉头微蹙:“形制、断纹都极好,
但这‘岳山’的材质细看……似乎年代稍浅?”他眼中欣赏之意更浓:“厉害,
就知道瞒不过你的眼睛。这是唐琴‘九霄环佩’的仿品,但也是明代高手所斫,
想捐给学院做教学之用。”阳光下,我们相视一笑。棋逢对手,亦师亦友,何其有幸!
我知道,在这深宫高墙之内,我的路,还很长。但用科技守护历史,用真知传承文明,
这条路,我走定了。2古物人心实验室风波:“空降”的助手科技鉴定实验室风头正劲,
院里“空降”了一位助理研究员——苏曼。据说是某位重要领导的侄女,背景深厚,
专业却稀松平常。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来分功劳、蹭资历,甚至……监视我的。
苏曼人如其名,身姿曼丽,说话娇滴滴的,做事却眼高手低。专业能力欠缺,
还总爱对仪器操作指手画脚,差点弄坏一台珍贵的进口光谱仪。“林姐,
这个数据我觉得不对劲呀,是不是机器误差?”她拿着一份明显操作失误得出的报告来找我,
语气天真,眼神却充满挑衅。我压下火气,指着屏幕上的参数:“苏曼,
实验流程规范第一条,样品制备必须严格除尘。你这组数据基线飘忽,明显是污染干扰。
重做。”她撇撇嘴:“可是很麻烦呀……而且,林姐,你是不是太较真了?有些数据,
差不多就行了嘛~”“在科学和历史面前,没有‘差不多’。”我语气冷下来,“重做,
或者我打报告申请调你去库房做编目,那里更‘清闲’。”她脸色一变,悻悻然走了。
顾言宸的“求助”与独处顾言宸又来了。这次带来的是一幅家传的古画,画面晦暗,
题款模糊,难以辨认。“林博士,又要麻烦你了。家父临终前念念不忘,想知道这画的究竟。
”他语气难得带着一丝怀念的怅惘。我将画置于超景深显微镜下,一点点剥离时光的痕迹。
他就在旁边安静陪伴,也不催促。实验室只剩我们两人,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弱声响。
“这里………”我有所发现,“颜料层下有极细微的鎏金纹样残留……这种工艺特点,
像是明早期宫廷风格……”我专注沉浸在工作中,下意识地指挥:“顾总,麻烦关一下顶灯,
打开侧光。”他愣了一下,竟真的起身去关灯、调光,动作略显生疏,却很配合。
侧光打在画上,那些隐藏的细节愈发清晰。我兴奋地记录着,一转头,却发现他正看着我,
眼眸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深邃。“怎么了?”我问。“没什么,”他移开视线,
声音有些低沉,“只是觉得,你工作的样子……很迷人。”空气陡然变得暧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