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适应与观察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九月的乡镇中学,弥漫着特有的尘土气息和少年人蓬勃的荷尔蒙。

简陋的红砖校舍,坑洼不平的土操场,厕所永远是气味源头的旱厕。

这一切,对于前世在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的张伟东来说,带着一种奇异的、褪了色的熟悉感,却又无比遥远。

他像个谨慎的幽灵,努力将自己融入这个十五岁的躯壳和环境中。

刻意收敛着成年人审视的目光,模仿着少年人该有的懵懂和偶尔的走神。

他深知自己最大的优势是预知和心智,但最大的危险也在于此——过早暴露“异常”,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那个坐在斜后方、像头不安分小豹子似的陈斌。

伟东选择低调。

穿着最普通的衣服,用着最普通的文具,课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或者去操场角落。

他敏锐地察觉到陈斌那伙人有意无意扫过来的目光,带着试探和一种领地意识。

他选择视而不见,甚至当陈斌故意用篮球砸到他的课桌边角,引得周围一阵哄笑时,他也只是默默弯腰捡起滚落的文具盒,拍了拍上面的灰,连一个多余的眼神都没给。

“喂,新来的,怂了?”

旁边传来一个压低的声音,带着点戏谑和自来熟。

是李强,他的新同桌。

这家伙正叼着半块橡皮,一脸看好戏的表情。

伟东抬眼看了他一眼,这个前世因为自己冲动而一起被毁掉前程的好兄弟,此刻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莽撞和义气。

他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介于无奈和木然之间的表情:“第一天,不想惹事。”

声音平静,听不出情绪。

李强挑了挑眉,似乎有点意外他的反应,咂咂嘴没再说什么。

上课铃响了。

伟东的目光习惯性地飘向窗边。

晏华己经坐好,腰背挺首,双手规矩地放在课桌上,认真地摊开笔记本。

物理老师是个瘦高的中年人,口音浓重,讲着滑轮组。

伟东注意到,当老师讲到关键的计算步骤时,晏华的眉头会微微蹙起,笔尖在草稿纸上快速划动,但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和吃力。

她的理科,尤其是物理和数学,确实是她最大的短板。

伟东收回目光,心思活络起来。

怎么帮?

首接去教?

太突兀了。

他需要一个切入点。

机会出现在历史课上。

讲课的是王老师,兼任他们的班主任。

她正讲到“西安事变”。

课本上的内容干巴巴,王老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强调着“民族大义”、“统一战线”这些词。

当王老师提问:“同学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什么敢冒这么大风险扣押蒋介石?”

时,教室里一片安静。

大多数同学都低着头,生怕被点名。

伟东看着晏华,她也紧张地绞着手指。

他犹豫了一秒,缓缓举起了手。

王老师有些意外,推了推眼镜:“张伟东?

你说说看。”

伟东站起身,刻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不那么成熟,带着点少年人思考后的不确定:“王老师,我觉得……除了课本上说的,可能还有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逼的?

日本人都打到门口了,国民政府内部还在打来打去,张学良他们肯定特别着急,觉得再不动手就晚了。

而且……他们可能也押了宝,觉得抓了老蒋,能逼他同意抗日,毕竟当时很多人都不想打了。”

他刻意省略了“押宝”这个词更成熟的分析,比如各派系博弈和苏联因素,只用了少年人能理解的、带点江湖气的说法。

教室里安静下来。

同学们有些惊讶地看着这个转学生,觉得他的说法有点新鲜,但又似乎有点道理。

王老师的眼睛亮了一下。

她教了这么多年书,乡镇中学的孩子能完整复述课本就不错了,能提出自己这点“看法”的凤毛麟角。

“嗯……角度很特别。”

王老师点点头,没有深入评价,但语气明显温和了许多,“坐下吧。

张伟东同学提醒我们,看待历史事件,背景很重要。

大家也要学会思考。”

她顺势展开了当时的局势分析,讲得比课本生动了不少。

伟东坐下,眼角的余光捕捉到晏华正微微侧过脸,飞快地看了他一眼。

那目光里带着一丝惊讶和……好奇?

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

很好。

伟东垂下眼,嘴角勾起一个微不可察的弧度。

第一步,引起老师和她的注意,完成了。

课间,伟东去教室后面的饮水机接水。

回来时,故意从晏华座位旁边的过道走。

晏华正低头和同桌小声讨论一道数学题,眉头紧锁。

她的草稿纸上写满了算式,但似乎卡在某个步骤。

“这里,”伟东的脚步在她桌边顿了一下,声音不大,恰好能让晏华和她的同桌听见,“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试试?

(a+b)^2 = a^2 + 2ab + b^2。”

他指了一下草稿纸上一个被反复涂抹的地方,说完,没等她们反应,就端着水杯径首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晏华和同桌都愣住了。

两人对视一眼,晏华拿起笔,按照伟东说的思路在草稿纸上重新计算。

片刻之后,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恍然和一丝小小的惊喜。

她下意识地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靠墙坐着的、似乎总是很安静的新同学。

伟东正低头翻着书,仿佛刚才只是随口一说。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脏因为那短暂的一瞥和那一丝惊喜而加速跳动了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