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姜家往昔

医心向暖 幸运张 2024-12-03 15:07:21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大楚的京城,姜家之名仿若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令世人瞩目、孩童艳羡。

那朱红巍峨的府邸静静伫立在繁华街巷,恢宏大气的门面,朱门铜环厚重古朴,轻轻叩击,声响能传至街巷深处,似在向来客庄重宣告着姜家的百年底蕴与世家威严。

踏入府门,庭院深深,回廊蜿蜒曲折,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水墨长卷。

诊疗室里,各类精致的诊疗器具摆放整齐,在日光的映照下折射出温润光泽;药房内,一格格药柜高耸至顶,馥郁药香氤氲不散,丝丝缕缕沁人心脾;书房更是满室墨香与药香交融,古朴书架上堆满泛黄古籍,仿若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

姜梨的童年,便在这片药香萦绕的世外桃源中悠然度过。

母亲林氏,恰似春日里最轻柔的微风,温婉动人,眉眼含笑间满是慈爱。

慵懒的午后,暖阳倾洒,雕花窗棂将光斑碎影投于书房长案,勾勒出如梦似幻的光影。

彼时的林氏总会将姜梨轻轻揽至身旁,母女俩依偎在一处,一同俯身凑近那泛黄的古籍。

林氏纤细白皙的手指轻点着书页上栩栩如生的药材图,声线轻柔得仿若呢喃细语:“梨儿,瞧这白芷,生得色白如玉、香气淡雅,入药可是消肿止痛的一把好手呢。

女子若用它细细敷脸,日子久了,便能养出如雪般嫩滑的肌肤。”

姜梨瞪着圆溜溜、亮晶晶的双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图,小脑袋如小鸡啄米般频频点头,将母亲所言一字不落地牢牢记在心底,稚嫩脸庞满是认真与虔诚。

而父亲姜怀仁,在京城医界那便是神一般的存在,医术超凡入圣,声名远扬至西方。

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提及“姜神医”三字,皆是满脸崇敬。

姜怀仁时常带着小姜梨穿梭于病榻之间,那是姜梨最为珍视的“课堂”。

遇上重症缠身、面容憔悴的病患,父亲先是沉稳地落座于床边,修长手指轻搭病患腕间,微闭双眸,屏息凝神,号脉动作行云流水,仿若能透过指尖,精准探知病患体内的所有症结。

须臾,只见他目光笃定坚毅,修长双手迅速从针匣中拈起银针,手法娴熟、落针精准,银针起落间,病患原本紧锁的眉头仿若被一只无形之手轻柔抚平,痛苦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舒缓与安宁。

每及此时,姜怀仁便会回首望向姜梨,目光中满是期许与凝重,语重心长地叮嘱:“医者,心怀悲悯,肩扛生死,面对病患的苦痛与生死一线,一丝懈怠不得,你要牢牢记住。”

姜梨抿着小嘴,用力点头,那郑重模样仿佛己接过医者的重担。

彼时的姜家府邸,从晨光破晓至暮色西合,前来求医者的队伍从未间断,如一条蜿蜒长龙,从府门一路排至街巷尽头。

达官显贵们的豪华马车络绎不绝,那些骏马毛色鲜亮、膘肥体壮,马夫吆喝声、马蹄嘚嘚声交织一片,常将周边街巷堵得水泄不通。

姜梨恰似一只灵动活泼的小云雀,身着精致罗裙,穿梭于人群之中,软糯清甜的嗓音此起彼伏:“李伯伯,您今日气色瞧着可好了不少!”

“张婶娘,这药方您拿好,记得按时服用。”

乖巧伶俐的模样,任谁见了都忍不住心生怜爱,抬手摸摸她的发顶。

家中更是时常宾朋满座,仿若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

文豪墨客们慕名而来,于庭院中挥毫泼墨,写下诸多赞誉姜家医术的绝美诗篇、精妙墨宝,笔锋刚劲有力、飘逸灵动,为姜家添了几分文雅书卷气;杏林前辈们则与父亲姜怀仁齐聚一堂,围坐于书房,就着一盏清茶、几卷医书,研讨医理,你来我往、各抒己见,一谈便是彻夜。

姜梨从不喊累,乖巧地在旁斟茶递水,小手稳稳当当,偶尔竖起耳朵偷听几句高深医理,虽似懂非懂,却也满心沉醉,仿若一块海绵,尽情汲取着周遭知识的养分,悄然成长。

逢年过节,姜家更是热闹非凡。

庭院里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随风轻晃,映红了众人的笑颜。

厨房里烟火升腾,丫鬟婆子们忙碌穿梭,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姜梨跟着母亲,亲手包制寓意团圆的饺子,小手沾满面粉,却笑得眉眼弯弯。

宴客厅内,丝竹声声,家人们围坐桌前,举杯共饮,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宇之间。

父亲会在此时考校姜梨的医术所学,姜梨从容应对,答对时,便能收获满堂喝彩与父亲欣慰的笑容,那是独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夏夜,姜梨会与家中兄弟姐妹一道,躺在庭院的凉席上,仰望浩瀚星空,听老仆讲着古老神秘的传说,首至眼皮打架、沉沉睡去。

梦里,是姜家永不落幕的繁华,是医者之路的光明坦途,是一家人永不分离的温馨画面。

那无忧的童年时光,宛如一罐珍藏心底的蜜饯,在往后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给予姜梨无尽温暖与前行的力量,令她即便深陷泥沼,也始终怀揣希望,守着初心,奋力挣扎向光明。

>>> 戳我直接看全本<<<<